●这是我的第2030篇学习笔记
★来源:2024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全部3篇评论文章
01 【光明论坛·温故】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近日,在向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书面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引用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徵调曲》中的名句“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从不忘本来、展望未来、共担责任、共促发展等几个层面,揭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太、亚太的繁荣也需要中国的内生逻辑和本质规律,为践行开放联通精神、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开创亚太发展新时代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出自庾信羁留北周时所作的一组诗歌《郊庙歌辞·徵调曲》,原文为:“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翶翔于礼园。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徵调曲》共有六首,主要以七言诗的形式呈现,这是其中第六首。这里的“徵”,为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徵调即以徵音为主的调式。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诗中的意思是:得到树上的果实,就会想到生长果实的树;喝到河里的水,就会想到河水的源头。后世多将其化用为“饮水思源”,比喻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都要不忘其所始、不忘其本初。正如清代理学家汤斌在写给黄宗羲的一封书信中所说:“伏望时赐指南,加以鞭策,倘有所进,饮水思源,敢忘所自。”
此前,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和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等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曾引用过这句古语。经典的语句一再被提及,自有其特殊的价值意蕴和智慧启迪。这里的“实”与“树”、“流”与“源”,呈现出枝叶与本根、结果与原因、偶然与必然之间的逻辑关联,揭示出一个普遍而深刻的哲理:万事万物都有其发端的根本,都有其所以如此的源头,切断了这个根本和源头,则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返本是追思探寻的开始,同心是塑造境界格局的源头。亚太经合组织诞生于冷战结束前夕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逐渐勃兴之时,多年来以推动经济全球化为己任,为促进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成员经济互利互惠、增进本地区人民利益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亚太的成功、“亚太奇迹”的建构,源于该组织始终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始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始终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坚持互利共赢和相互成就。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亚太合作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上升等挑战。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选择开放还是封闭?是合作还是对立?是前进还是后退?我们呼吁亚太各国守望初心、不忘本来、精诚合作、同心同德,携手擦亮开放亚太、包容亚太的金字招牌,打造绿色亚太、数字亚太的新招牌,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打造亚太发展的下一个“黄金三十年”。
互信方能凝聚共识,合作方可实现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太,亚太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成就、共同发展的过程。高水平对外开放本质上是中国与世界互信互利、合作共赢的开放。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倡导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坚决反对逆全球化、泛安全化,坚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通过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为地区伙伴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也向亚太和世界各国释放源源不断的发展红利。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对亚太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4.2%,带动地区37.6%的货物贸易增长和44.6%的服务贸易增长,助力亚太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全球发展稳定之锚和合作高地。这一中国古语的引用,既深刻回答了经济全球化向何处去、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释放更多正面效应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为亚太和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也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捍卫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立场,坚定不移加快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决心意志和理念主张,为亚太地区深化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注入强大动力。
壮阔登高天地间,携手同心大道行。尽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砥砺前行的大潮流也不会改变。正所谓“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只要我们不忘本来、坚持命运与共,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坚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引领世界经济提质增效,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继续和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我们就能始终掌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主动,携手国际社会共同激发全球发展效能,为全球普惠包容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作者:倪明胜,系天津市委党校教授)
02 【光明论坛】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首次提出“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是党中央经略江河的重大战略部署。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导致我国各地水资源分布不均。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水旱灾害多发频发。历代有作为的治理者几乎都把治水作为施政的重点,甚至将其列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有序、不断发展,与历代重视和加强水患治理、兴修水利密不可分。历史的经验教训也一再证明: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起点的江都水利枢纽,到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从长江三峡大坝到淮河王家坝闸……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国家水网重点水利工程,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国家水网规划建设,要求“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新时代治水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3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将“安全可靠”作为国家水网的建设要求,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为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现代水网确定了时间表。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水网主网区湖北明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是对我国现代水网建设提出的进一步要求——安全是根本要求,韧性则关乎长远,建设安全韧性的现代水网是提高国家水网抗风险能力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用水安全和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建设现代水网,重在筑牢水网安全之基、夯实水网韧性之本。为什么数千年来,人们不断治水,又不断遭受水患威胁?为什么长江、黄河以及大大小小的河流不断治理、不断反复?除了天灾难测,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水网不成体系,抗风险能力弱,经常陷入被动治理的困局。作为与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并列的现代社会四大基础性网络之一,国家水网是一张综合体系之网。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意味着当下我们要建设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网,而是更加安全可靠、能管长远、能抗风险、可持续的长治久安之网。
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需要我们以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江河湖泊为基础,以南水北调工程为重点,科学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排水工程规划建设,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锚定国家水网的“纲”;同时,加快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推进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引调排水工程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水网格,编织国家水网的“目”;还需加快推进控制性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流域水工程的联合调度,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拧紧国家水网的“结”。
构建现代水网,需要提升水网高效智能运行水平。科技赋能、科学治水是新时代经略江河、建成现代水网的重要保证。从数字化技术在长江、黄河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到智能建造对“引江补汉”工程建设的高效赋能,再到数字孪生水网在全国七大流域重点工程中的先行先试建设,前沿科技的加持大大提高了水网高效智能运行效率和运行水平,让我们看到了不断增强国家水网运行质效的大势所趋——向科学技术要进步,向数字智能要提升。未来,应充分发挥数字孪生水网等技术优势,实现水网运行状态全天候、全天时、24小时在线监控,通过水网智能治理找到最优调度方案,努力实现国家水网运行调度的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和安全性。
“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到2035年建成国家水网,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完整准确全面理解“着力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保安全、管长远、抗风险、成体系上下苦功夫,上下齐心、全力以赴、苦干实干,共同绘就水利兴、水网强的美好画卷。
(作者:王明龙、肖述剑,分别系北方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研究员、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03 【光明时评】形成文旅互促的良性循环
近日,河北张家口崇礼的几个滑雪场陆续开板并迎来开门红。各滑雪场全方位提质扩容,丰富场地类型,扩大雪具租赁区并增加索道、魔毯运力,更注重滑雪游客的体验感。后冬奥时代,崇礼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搭乘”京张高铁,对接京津资源,加速文旅融合,成为京张文化旅游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放眼全国,还有很多地方在探索文旅融合的过程中积累了有益经验。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是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这为我们加快推进旅游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可以为数字技术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海量数据,促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文旅产业能耗低、污染小,也是大有可为的绿色产业。此外,伴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的旅游体验十分必要。人们对个性化、创意化生活不断追求,特别是年轻人参与、互动、体验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需要我们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业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产业蕴含着巨大发展空间。我国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已超过10%。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的数据显示,2024年国庆假期国内旅游出游7.6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9%,较2019年同期增长10.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7008.1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较2019年同期增长7.9%。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催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开辟出发展新空间,如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全国乡村旅游人次年均增速超过20%。也要看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增长前景可观,形成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将产生1+1>2的放大效应。
深挖文化内涵,筑牢文化之根。工文旅、农文旅、商文旅、研学旅、红色旅等形式,可以让消费者在享受自然之美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热爱中国;把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非遗中心等融入旅游发展中,可以让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历史和现实贯通起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开发文创产品、旅游项目,提升服务产品的质量与水平。
激发消费意愿,挖掘消费潜力。通过创造新的消费形式,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比如,一部电影、一场演出、一个展览、一档节目,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带动当地住宿、餐饮、娱乐、特色产品的销售,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后10天,来西安的外地游客到店堂食订单量同比增长387%,外地游客酒店和民宿订单量同比增长339%,外地游客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28倍。这些都显示了文化产品对旅游消费的巨大带动效应。
文旅融合,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整体规划布局、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多向互利发展模式。比如,湖北宜昌文旅部门坚持“宜荆荆都市圈文旅产业发展联盟”轮值制度,深化博物馆联盟、文化馆联盟、图书馆联盟交流合作,加强节庆赛事活动合作等,让政府与市场双向奔赴,为宜荆荆都市圈文旅融合发展作出更多贡献。此外,还需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提高政策精准性、协调性、有效性,推动多要素在区域间顺畅流动,加快形成统一的文旅大市场。
(作者:岳富贵,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