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其实不建议拿个配方打天下。
配方是死的,如何利用配方、工艺和原材料品种等来调整各种性能指标,才是配方工程师的核心要义。因此要搞清楚工艺的主要矛盾之处。
所谓有得必有失。
PVC发泡,是在牺牲PVC性能和加工效率的前提下,获得低密度、高保温性等性能。
PVC发泡的理想状态,是泡孔很小,数量很多,大小均匀。这样,能在密度和性能之间做综合。
PVC发泡,要想获得理想发泡状态,需要较高的熔体粘度和均匀性。并且发泡剂要分散均匀。可能是,发泡剂,如AC偶氮类,在高粘度熔体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分散,受热分解产生微量气体,在熔体中容易形成微孔。而孔从小变大,则需要较多的发泡剂。
熔体粘度较低时,泡孔较大,且泡孔间容易贯穿,降低发泡效率,最大问题是,力学性能很差,料软且脆。
钙粉,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个颗粒,实则是一簇簇的团聚体,其分散性直接影响发泡效率。原因是,钙粉簇之间的孔隙,极大降低发泡效率。越细的重钙,越需要解决细粉的团聚性。
PVC回料,或者说再生料,经过反复加工剪切,降低PVC的分子量,同时也降低熔体粘度,理论上也降低发泡效率。当然,熔体粘度较低时,加工便利性得到改善。
通常ACR类发泡调节剂能增加粘度,提高发泡效率。流动性差的某些钙粉,反而也有类似增粘的效果。
总结:
配方只是表面,核心是如何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发泡效率与熔体粘度有关,但是粘度较高时,挤出效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