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些文明之光、艺术之光,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今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考察调研。崖壁上,一座座形神兼备的泥塑仿佛打开历史长卷,至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
2024年9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考察。来源:新华社
沧海桑田,中华文明始终一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期间多次调研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古城老街等,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
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正是我们弦歌不辍的根,文化自信的源,更是凝聚中华民族奋进的力量。
漫漫历史长河,中华文明在守正创新中不断传承发展。
越千年·汲取传统文化力量
今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时,伫立于镇院之宝何尊前久久凝思。何尊铭文有“宅兹中国”4个字,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何尊之美,并以“尊”为礼,让世界了解“何以中国”。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前,习近平主席同外方领导人一道参观文物展,何尊就是其中9件文物珍品之一。去年,在西安举行的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何尊纪念品被作为国礼之一送给中亚国家元首。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仔细察看何尊等珍贵青铜器,了解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等情况。来源:新华社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进入新时代,“国潮”热持续、文博热火爆、民族风正劲、汉服热走出国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魅力在今日之中国焕发新彩,历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传承发展中,代代守护、与时俱进。
“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时,一番饱含深情的话语,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总书记传承民族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的坚定决心。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中国文化,彰显的是中国价值。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赓续延绵的中华文明,让14亿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激荡着文化里的中国力量。
溯百年·感悟红色文化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78岁的王文雪老人和村民们围坐一起,打着拍子唱起来。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无人机照片)来源:新华社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庄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指出:“78年前,《团结就是力量》从你们那里唱响”“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西柏坡的干部群众对此体会更深”。
这首歌,唱出了团结奋斗的好传统,也唱出了红色文化精神的蓬勃力量。近年来,北庄村的乡亲们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与农业休闲综合体产业项目,2023年村集体年收入超1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逾2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红色文化是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每次都是怀着崇敬之心去,带着许多感悟回”。
2019年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敬献花篮。来源:新华社
在江西于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福建革命老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倾力支持老区苏区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等。”
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看到城市经过整治,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感到很欣慰:“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坚如磐石般的信仰信念,蕴含着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过上了全面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启新程·汇聚新时代文化力量
“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敦煌研究院,总书记的话语鼓舞着每一个文物工作者。
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从人工管理到数字化应用,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充分利用新科技,让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2023年,“数字藏经洞”上线,数字孪生技术复原了洞窟实体与所藏文物;今年8月,敦煌学研究文献库上线,汇集全球范围内敦煌学研究成果,以开放姿态推动敦煌学在世界范围内“共兴”。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及共享持续推进,到《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典籍的编纂出版,再到中国国家版本馆等文化殿堂相继落成……新的文化使命,激荡文化繁荣发展的万千气象。
创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中国文化实力。
《人世间》《山海情》等影视作品在亚非洲国家热播、贵州“村超”吸引国际著名球星录视频呐喊加油、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海外市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文明是多样的,世界是多彩的。“我们要深化交流互鉴,以包容的胸怀构建和而不同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有力的话语直抵人心,启迪未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汇聚新时代文化力量,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14亿多中国人底气十足、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来 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本栏编辑:陈蒋春
校 对:李昌平
责任编辑:赵新昌
终 审:穆耶赛尔·尼亚孜
投稿邮箱:
wsxxczxljl@163.com
1516809404@qq.com(视频)
投稿平台:https://tmcn.xjmty.com/wsx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