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经》的资料集合

创业   2024-10-28 23:28   广东  

学习《心经》的资料集合



对于佛学知识,亦复如是。可以说,佛学的教义是立足当下、感恩一切,也可以是,佛陀传教的“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下面的题解,便是我见过比较详尽的,现转载于此,共大家查阅、学习。

下文包括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全文(含拼音)

 白话译文

《心经》主要思想

《心经》6大版本(含心经出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从总纲分、色空分、本体分、妙用分、果德分、证知分、秘密分)

南怀瑾先生对《心经》做的译文

(网上)一《心经》解释
开经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开真实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自 在 菩 萨 。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
 见 五 蕴 皆 空。 
dù yī qiē kǔ è 
 一 切 苦 厄 。
shě lì zǐ 。
 利 子。
sè bù yì kōng 。
 不 异 空。
kōng bù yì sè 。
 不 异 色 。 
sè jí shì kōng。
 即 是 空。
kōng jí shì sè。
 即 是 色。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受 想 行 识。

yì fù rú shì。
      亦 复 如 是。
shě lì zǐ 。
 利 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诸 法 空 相 。 
bù shēng bù miè 。
 生 不 灭。
bù gòu bù jìng 。
 垢 不 净。
bù zēng bù jiǎn 。
 增 不 减 。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故 空 中 无 色。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受 想 行 识 。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
wú yǎn jiè。
 眼 界。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
 至 无 意 识 界 。 
wú wú míng 。
 无 明。
yì wú wú míng jìn 。
 无 无 明 尽 。

nǎi zhì wú lǎo sǐ。
 至 无 老 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
 无 老 死 尽。 

wú kǔ jí miè dào。
 苦 集 灭 道 。 

wú zhì yì wú dé。
 智 亦 无 得。
yǐ wú suǒ dé gù 。
 无 所 得 故 。 
pú tí sà duǒ 。
 提 萨 埵。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 
xīn wú guà ài 。
 无 挂 碍。
wú guà ài gù 。
 挂 碍 故。
wú yǒu kǒng bù 。
 有 恐 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
 离 颠 倒 梦 想。
jiū jìng niè pán 。
 竟 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 。
 世 诸 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知般若 波 罗 蜜 多。
shì dà shén zhòu 。
 大 神 咒 。 
shì dà míng zhòu 。
 大 明 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
 无 上 咒。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
 无 等 等 咒。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
 除 一 切 苦。
zhēn shí bù xū 。
 实 不 虚 。 
gùshuō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
 说 般若 波 罗 蜜 多 咒。

jí shuō zhòu yuē。
 说 咒 曰 。 
jiē dì jiē dì 。
 谛 揭 谛。
bō luó jiē dì 。
 罗 揭 谛 。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
 罗 僧 揭 谛。
pú tí sà pó hē 。
 提 萨 婆 诃 。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愿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仅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以下文字选自 
https://m.ruiwen.com/wenxue/xinjing/357598.html
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书,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历来注释很多,各出手眼,发挥妙义,有以唯识理论解释的;有以华严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观融会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论的。

白话译文: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舍利弗啊!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无差别;而空和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於物质。有人认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水和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志,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生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不经由佛教导而独自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十二因缘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十二因缘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尽无明,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亲自听闻佛说法而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読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而解脱,灭苦的方法这四諦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

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的,心不执著於一切。使自己及一眾生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没有一丝牵掛及烦恼障碍;因而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行为,妄想等等,终於达到寂灭无為的'最高境界。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馨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到生死的彼岸!与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

《心经》主要思想

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o一至卷四o)。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欢喜)《观照)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

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

《心经》6大版本:

在玄奘译出前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旧传为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

1、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敦煌发现译本《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宋施护译《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最早的英译本是毕尔(Samuel Beal)1864年依玄奘汉译本所译。马克斯·缪勒(Max Miller)1884年将梵文本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并首次将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译成英文传至欧美国家。1894年,马克斯·缪勒重将本经译成英文并编入《东方圣书》。1957年及1967年,孔睿(Edward Conze)校订广本及略本梵文心经,并译成英文。

(另外加 注: 心经 出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怀禅书法《观音心经》局部放大

怀禅书法《观音心经》局部放大

《心经》古老版本(霎体吕效廉书)

《心经》古老版本(爨体吕效廉书)

《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小品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 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hrdaya),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解:

先释经题。般若是梵语,,翻为智慧,也称无分别智,故非一般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指能照见真空实相的清净智慧,或译为妙智,是指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大智慧。“波罗”翻为彼岸,“密”翻为到,'多”翻为上,意即智慧观照,息妄显真,到达解脱彼岸之上。也有把“多”字解为定的,意即解脱生死烦恼之大定。'岸是假名,也无所谓彼此,以迷妄颠倒假名此岸;灵明觉照,假名彼岸。''是指常住真心,又因般若为诸佛之母,此经又是大般若经的心要,故称心。“经”有恒常的意思,诸佛言教,莫能改动,故曰常;又有“径”字的意思,是修行成佛必经的路径,又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天台宗解释经典先讲五重玄义,即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般若波罗密多是法,故此经是单法立名,(如佛说阿弥陀经是单人立名;妙法莲华经是法喻立名。)是以实相为体以观照为宗(宗即修行纲要),以度苦为用,以熟酥为教相,在五时八教中,属第四般若时。佛说般若历时最长,计二十二年,带通教、别教二权理,正说圆教实理。

全经可分为七部分:一、总纲分,二、色空分,三、本体分,四、妙用分,五、果德分,六、证知分,七、秘密分。作此七分,层次清楚,纲举目张,易于理解。

一、总纲分

此分总的摄持心经主要含义,即修甚深观照法门,照见诸法皆空,出生死苦海,证无上菩提

1、“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从菩萨大悲济世,寻声救苦来说,名观世音;从菩萨智慧广大,观照无碍来说,名观自在。从悲德与智德立此二名。菩萨本地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来,为利济众生,现菩萨身。

观自在的'观”字很重要,修心关键在一'观”字。此观并非眼观,而是回光返照,观我非空非有、寂寂无念、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这是修心的总诀。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须臾之间,摄念观心,薰成无上大菩提种。":'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观心法门在初下手时,必先放下一切妄想杂念、心身世界,直下回光观看自己当下的心念,这时定觉妄念忽生忽灭,奔驰不停,要既不随逐流浪,也不著意遣除,因妄念本空,原是无可遣除的。久观纯熟,妄想分别便能逐步歇落,达于空寂。这是慧以资定,严经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时要继续前进,时时处处从寂定的性体上,起观照妙用,这是定以资慧,久久便能达到定慧一如、寂照不的地步。所以华手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观自在"便是常寂常照,了了见性,自在无碍的意思。"菩萨”具体称·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指一切众生),合称·觉有情。菩萨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为行愿,功行圆满,便成为福慧具足的佛陀。

2、“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即修行。“深般若"是对浅而言。凡夫无明障覆,般若不开;二乘人只证我空,知五蕴假合,并无实我,但不明法空,不明五蕴诸法,也是缘生性空,并无实法,所以见理不彻;至于初发心下位菩萨,观力微薄,都是浅小智慧,不能叫深般若。惟有像观自在这样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能以甚深智慧觉照,而证入定慧圆明,自在无碍的境界。“时”正是寂照同时,体用不二的时候。

3、“照见五蕴皆空”

“照·即般若观照,'见”即亲自证知。菩萨依实相般若之体,起甚深观照般若之用时,证知五蕴身心等一切诸相,无不是运动变化,幻生幻灭,其性本空。实相之体,犹如镜体,五蕴诸法,比喻尘垢,般若妙智,正像镜光,观照功夫,则如磨镜,镜体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障蔽,光明不失,若用功磨擦自然垢尽明生。楞严经所谓"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凡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宇宙间一切物质现象,都属色法,因为是有形色、质碍之物。"受”即感受,是五个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想·即想像,是想心所。"行·即造作,是思心所。""即了别,是八识心王。这四者都是心。此色、心二法,皆是因缘所生,也即各种条件和合而有,并无自性,所谓缘生性空,故曰'五蕴皆空:。五蕴之性虽空,但体即真空,譬如波相虽幻,但体即是水,水与波是不一不异这里的“照见”如渡船,“五蕴”如大海,“皆空”如彼岸。即依此般若渡船,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照见五蕴皆空,那么自性大光明宝藏,便全体现前了,

4、“度一切苦厄”

身心痛苦不安,叫苦厄。般若不开,苦厄未除,不能叫度。苦厄归根属于心,度心只有仗甚深般若。照见五蕴本空,心便得解脱自在。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不知五蕴的实质,更不知慧照的妙用,所以长劫沉沦于烦恼此岸。若能照见事事物物一切诸法,自性本空,就能破除我、法二种执著,不被见思、尘沙、无明种种粗细烦恼所缠缚,而能解脱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出离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苦厄所以说度一切苦厄。

二、色空分

此分说明五蕴诸法,与真如空性,无二无别。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所说的·色不异空”等四句,正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佛教哲理上的反映。据文献报导,在现代科学领域里,已以实验表明微观粒子不仅具有颗粒性,并具有波动性(如无线电波)。正像有些科学家所指出,所谓颗粒只是场强较高的空间,其中并无一物,这不是“色即是空”吗?在宏观世界里,已以实验证明“空生万法”的论点。如天文编号为:M八七无线电波星云旋系能从非物质的无线电波区,喷出长达一万光年的光炬,其中是高速高能电子,这种从非物质之中,也即从虚空之中,能射出物质,这不是“空即是色”吗?心经关于色、空问题的精辟理论,正由科学实验不断证实。但这些仅是从物质世界方面,说明缘起性空,变幻无穷的情况,藉此作为比喻。实际上心经所说的涵义,则是大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所彻证的、超逻辑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楞严经)、色空不二、性相圆融的圆觉境界!

当大弟子舍利弗,向观世音菩萨请问般若法门时,菩萨便以亲身所证答之。“色不异空”就是说万法因缘所生,其性本空:"空不异色"就是说,其性虽空,而不碍因缘和合,生起万法。故日'不异·。不异就是无差别、无二相的意思,也就是不离,说明并非离色别有空,离空别有色。又进一步说明,色与空不是二法,现象与本质不二。譬如水与波不二,同是湿性。又如镜与影的关系,所现的影,就是能现的镜。空是自性本具的真空,色是自性本具的妙色。楞严经所谓色身、虚空、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不但真空自性与物质不二,而且与种种心念,也是不二的,所以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有形之相,与无形之相,都与自性无二无别。影虽多种,同为实相。总之,觉性如宝珠,五蕴如珠体所现的五色。这就说明了色空不二,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是宇宙间事事物物的真理和实相。

我们在观心、看念时,寂寂无念,即真空;了了常知,即妙有。若能于此处悟入,便能彻悟空有不性相不二,体用不二,寂照不二,逐步证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了。

三、本体分

此分说明本来之体性,实无生灭、垢净、增减等相,无相之相,正是当人的本来面目。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又告舍利子:此五蕴诸法的真空实相亦即本觉理体,是本来无生,故亦无灭;本来不垢,故亦不净;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此六字,正显示人人本具的绝对心体。此心体离一切虚妄对待诸法--人我、是非、顺逆、得失、美丑、憎爱。分别既息,则无分别之妙智,昭然现前,非空非有,无实无虚法尔如是,所以叫本觉,或本体。

我们如能时时返照这本来不生不灭的自性,便知现前念念生灭的,无不是空华幻象,因而不取不舍,自然随顺法性,归于空寂。而念佛之人,执持一句名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声相依,明明历历,念念转化习气惑业,而达到一心不乱,这正是由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所以般若与净土二门,毕竟不曾分家。

四、妙用分

此分由体起用,空一切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法;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文中有许多名相,先作一下解释。'五蕴”的蕴是积聚的意思,亦叫五阴,'"是能遮蔽真性的意思。前已讲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名十二处。'根”是能生的意思,能生六识;'尘”是染污的意思,能染污真性。'十二处”的·处”即方所,就是说根在内,尘在外眼对色,耳对声,各有一定方所,也叫十二入,'入”是说根尘互相涉入。'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十八界。“界’是说各成界限。六根为内界,六尘为外界,六识为中界,六根、六尘、六识和合成十八界。此蕴、处、界三者,通常称为三科。主要为了破凡夫我执,根据对色、心所迷执的偏重,而有开合的不同。

文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简略之词,其内容即十二因缘,以前者为因,后者为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所以叫十二因缘。"无明”是过去世的无始烦恼;“行'是依烦恼所作的行业;这二者是过去因。“识”是受胎的业识;"名色是在胎中尚未成形,识心叫名,胚胎叫色;'六入'即有了六根,就将出胎;“触"是二、三岁时,不识苦乐,而能接触外境;"受·是六、七岁时,能感受苦乐,这五者是现在果。"爱”是十四、十五岁时,生起强盛爱欲;"'是到处求取;""是有种种新业。这三者是现在因。“生”是随业受生;"老死”是有生必有死。这二者是未来果。所以这十二因缘,包含著三世因果的道理,总不离惑、业、苦三道。凡夫是顺生死流,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顺次相缘,以至老死,是流转门。缘觉从十二因缘悟道,知生死根本在无明,故首先灭去它。'灭”就是尽的意思,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亦灭,便是还灭门。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了脱生死,而证辟支佛果。(辟支译为缘觉或独觉。)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真理。就是说生死苦果,是由惑、业集合而生,所以说·苦、集”;寂灭乐果,是由修道断惑所得,所以说“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知·苦·便应断·集’,慕“灭'便应修“道”。小乘弟子闻佛声教,悟“四谛"理,断见思惑(简单说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与疑,叫见惑;贪、嗔、痴、慢叫思惑),而出三界分段生死,即阿罗汉(意为杀贼、应供、不生)

今菩萨以般若观照,一切皆空。在真空实相中,不但凡夫所执之蕴、触、界,皆不可得,即缘觉所观的十二因缘法,声闻所观的四谛法,亦皆不可得;乃至菩萨六度万行,其能证的智慧与所得的理体亦皆说无,即都不可执著,都归于空。若执著有智有得,仍不离法执、法见,仍有挂碍而非究竟。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不应住著于一切法,而生清净心。总之,自凡夫以至菩萨,自五蕴以及智与得,都不可取著,因诸法本空,无所得故。这正说明,此经是大乘法门,不仅破凡夫我执之病,并破二乘法执之病,乃至无智亦无得。修行到这一境界,寂照现前,了知本无生死可断,亦无涅槃可证,我法二空,一切无著,便证入大自在之境了。(“无智亦无得’一句,有些解释仍作为空声闻乘法,而按文势,作为空菩萨乘法,更觉圆融完备。)

经文所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中'无无明'·无老死,是空去流转门,就是空生死,亦即我空;"亦无无明尽以及'亦无老死尽是空去还灭门,就是空涅盤,亦即法空。又经文说了许多'字。此·字是自性空、无所得的意思,如果作有无之'解,便成断灭了。

五、果德分

此分证果。以上明体、起用、空相,而证解脱之果德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盤。世诸佛依般若波罗空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挂碍为因,恐怖为果;颠倒为因,梦想为果。菩萨依靠般若觉照,诸法空净,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惑业究竟净尽,功德究竟圆满,名究竟涅。这是菩萨证涅槃断德,断尽一切妄惑。不但菩萨,佛亦依于般若,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得无上正等正觉--果超九界叫无上,不偏叫正,生佛同具叫等,遍知一切叫正觉。这是诸佛证菩提智德。可见般若是十方诸佛共由之路。

六、证知分

此分说明由证果而明白了知,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里'故知'·"字,是证知,有亲见实相之妙!-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自性所出,所以称般若为咒,即以密咒来表达此真空实相。般若无所不包,所以叫大;神妙莫测,所以叫神;无所不照;所以叫明;无可比拟,所以叫无上;无与伦比,又毕竟平等,所以叫无等等。"能除切苦,真实不虚二句,是说以智慧觉照,能转化、灭除一切惑、业、苦果,是真实不虚的,这与一切苦厄”一句前后呼应。

七、秘密分

此分是以密咒表不思议心地。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是显说般若,这是密说般若,以咒总结全文。因心地微妙,不可用言语来表达,故以咒表达之。咒是佛菩萨的真言密语,所以一向不翻,如果至心持诵,便能灭罪生福,速成佛道,

总之,般若观照是大法门,是诸佛之母,若能当下回光返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无住而生净心离相而证实相,自可度一切苦厄,得真实受用。

南怀瑾先生对《心经》做的译文

观世音菩萨,以甚深的智慧之光,照见受、想、行、识、意,这五蕴都是一些虚渺的幻象,到达了那不生不灭的彼岸,脱离了一切苦难。

舍利子啊,(你可知道,)精神和物质并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所谓精神,所谓物质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感觉,思想,行为,认识,也不能分成精神,物质什么的。舍利子啊,(你可知道,)什么精神啊,物质啊,受、想、行、识啊,这所有的一切,其本质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可知道,我们世界的本质,乃至生命的本质,是永恒的,是无限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没有形,也没有相,更不存在什么空间。所以你也不能让其多点什么,少点什么,不能让其变大,也不能让其缩小。)所以这世界的本质,乃至生命的本质,是精神的,既不存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个体,更没有什么感觉啊,思想啊,行为啊,看法认识啊等等。

我们眼睛看到的形象,鼻子嗅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接触到的触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系列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等等等的概念,都是一些虚假的幻像,必须坚决加以屏弃。到那时。你就不会在我和非我之间感觉到一个界限,你也不会意识到我和非我之间有一个界限。到那时,你那一切愚昧的都没有了,你那一切不愚昧的也没有了。你将跳出生死轮回,不存在生与死的概念。什么苦、集、灭、道啊,智慧啊,佛法啊,只是过去的一个过程。你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了至高无上的佛法。(因为这世界上并不存在着什么至高无上的佛法,你只不过是遵循佛的教诲,通过修炼,回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而已)

菩萨就是这样通过到达不生不灭彼岸的智慧,排除了心中的一切疑虑,(对于肉体生命的消亡),不会再有恐怖,离开这个本末倒置的·梦幻世界,最后达到寂灭的境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诸佛不就是依靠这到达彼岸的智慧,最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所以这个关于到达彼岸的智慧的咒语,是具有无上神力的咒语,是扫除黑暗和愚昧的咒语,是世界上最高等的咒语,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咒语)能除去一切苦难,不存在任何虚妄,

所以,我们这个到达彼岸的智慧咒语是: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不管你遇到任何困难,只要用心去念此咒语,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观照大千视角
同名 百家号。感兴趣领域:宗教 造像 艺术 心理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