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评 | 怎样消除“上当感”
时事
2024-11-27 15:01
江苏
最近,有同事想买房,还有同事想装修。想买房的同事,认为中介可能“两头骗”,多方比价仍然很担心买贵了、买到有问题的房子;想装修的同事,认为装修公司报价不透明、施工队可能找到机会就糊弄事、采购的材料可能价高质次。生活中的这种“上当感”,还在诸多领域存在。譬如,请维修工时,总怀疑师傅不专业、零件报价虚高、维修不用心;交物业费时,总觉得业委会和物业企业这一年什么事都没办,还总想名头花维修基金;汽车进了4S店,总觉得维修人员在变着花样创造名目坑钱;逛菜场时,总觉得拿到手的菜缺斤少两;接到电信运营商电话推销“优惠套餐”,总觉得会有消费陷阱……问题在于,这种“上当感”往往被生活经验证明是对的。经常无论怎样提高警惕,都免不了掉入各种“坑”。“上当感”的背后,通常会是“无力感”。而“无力感”大多数都会来自于较高的专业壁垒。专业壁垒有的是悬殊的信息差,比如中介行业往往掌握着大量信息,利用这种优势地位就可以“两头吃”;有的来自于习练一门技能的困难,毕竟大多数人不会专门去学习如何维修家电、维修水电、维修汽车;有的来自于刻意营造的专业壁垒,复杂的套餐设计、令人眼花缭乱的格式合同、拗口的名词,让人在有限时间里签字时像是签了“卖身契”……“无力感”的另一个原因,是维权成本较高。例如,一些地方投诉占比最高、诉讼占比最大的就是物业纠纷,围绕物业管理的立法建议征得数量多于不少法律法规。业主一方打赢了物业纠纷官司,往往能成为新闻,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维权难度之大。在许多“上当感”较强的小事中,过高的时间成本会让许多人深感“耗不起”,最终不得不选择“自认倒霉”。在极少数场景中,一些人还会因为担心人身财产安全,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上当感”和“无力感”之下,有的人就会选择通过“找熟人”来助力。在许多人心目中,找到“熟人”才能越过壁垒“不掉坑”,甚至还能得到更多实惠。这也导致,“找熟人”,在不少人心中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所幸,一些不“找熟人”就会大概率被坑的场景,因为时代的发展正在变得式微。比如,有的人宁可贵些,也要去超市买预处理菜;网上商城买电子产品,直接导致了各地电脑城的普遍衰弱。只要在社交媒体上愿意认真查攻略、求助懂行网友,就能更少地避免掉坑。有的则干脆自己学技能,看着说明书换机油、换三滤,跟着小视频学修理,买一套工具自己DIY……不过,有些壁垒目前尚难以消除,许多领域办事时的“上当感”,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消解。这些烦心烦神的事情,虽然每件都不大,但往往十分影响人们的获得感。有人说,民生无小事,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管理、严格处罚。但也要看到,许多对老百姓来说“上当感”强的领域,往往市场化程度很高,只在管理端发力,效果恐怕也是有限的。所以,要减少人们的“上当感”,还需跟随时代脉搏,创新思路主动作为。比如,从市场的视角,有的大企业看到“不信任感”背后蕴含的商机,开始介入房屋维修行业,提供稍贵但更专业的上门服务。有的商家则创新建立平台,聚合各类维修经营主体,用户通过好中差评就能直观选择靠谱的维修工。有的车企则采取的直销模式,让车价变得透明,买车不再需要货比三家后还买贵了,用户决策成本大大降低……令人欣慰的是,政府部门在管理端也在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譬如,有的地方在热门旅游景区建立餐饮集聚区,统一管理、干净卫生、价格实惠,一改游客对旅游区吃饭“又贵又难吃”的刻板印象;有的打开政府大院门免费停车、开放食堂提高平价菜肴,让假日出门“什么都难”的印象改观。南京秦淮区一些小区,在物业管理特别是缺管失管老小区探索创新机制,街道社区更主动下沉进小区自治中,让老小区焕发了新的生机……当然,这不是说政府要“全包下来”,如何把握分寸很关键。一方面,政府部门当“主动向前一步”,而不是任由“不信任感”蔓延。上面提到的老小区,社区就是作为平台搭建方进入,强化小区各方沟通,并不过多干涉业委会工作,目的仍然是促进业主自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肩负起市场监管的职责。譬如二手房“直售”,交易中还有申请贷款、解抵押、过户交易、缴纳税费等诸多环节,仍然有中介机构广阔空间,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同时,对一些新兴平台、新兴模式,政府部门更要及时加以研究,填补监管空白,避免产生新的“不信任感”。
版 权 说 明
如需转载本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