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作家寄语:精神之魂——致博白县中学百年华诞

民生   2024-11-05 20:55   广西  

文化是根,精神更是魂。


一所大学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品位,同样一所百年名校也深深影响一个地方。


博白县中学(以下简称博中)喜迎百年华诞,校庆现场,规模宏大,颇为震撼。然而让我更震撼的是博中精神。








(配图:梁明)


博中百年华诞,不仅仅是博中的大事,更是博白县的大事。一位兄弟说的对,博中不仅仅是博中人的博中的,更是整个博白人的博中。


什么是博中精神?我认为是,自强不息,锐意进取,铁肩道义,开放包融,与时俱进,持之以恒,家国情怀。


博中精神的形成,不是非一时之功,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博白县中学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前身是环玉书院和县立高小。在清朝期间,共有进士15人,举人104人。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环玉书院停办,改名为“县立高等小学堂”,为培养新型人才服务。


1924年,在时任县教育局长陶生熙的倡导下,于县立高等小学堂旧址创办“博白县立初级中学”。解放前学校有“桂南革命摇篮,白州文化先锋”之称。


建国初期,博白县中学成为广西四所省立重点中学之一,1978年被定为县重点中学。2003年学校通过评估验收成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


精神与文化不是同一范畴的问题。精神是反映外部特征的,文化却是内在的修为。精神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长久的,正是在博中精神的影响力,从博中走出了一批批精英翘楚,一批批国之栋梁,今后也将源源不断走出更多人才。


博中精神的形成,不仅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博中精神不仅是博中所特有,实际上是博白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


“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边,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亲家门前一口塘,养条鲤鱼八尺长。短鲤拿来煑酒吃,长鲤卖来建学堂,教出学生个个好,朝朝早起书声朗。”这是一首在博白流传甚久的童谣,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观念风尚的反映。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由于战乱等原因,一些北方人逐步往江南、再往闽、粤、赣边,最迟在南宋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然后又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迁徙,并最终成为汉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异的重要民系族群。


据估计,全世界的客家人达1亿多人。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便有客家人,此话实不过。


在广西,客家人有900多万,分布于广西的各个县市,其中博白县就是一个客家人的聚集地。若从人数规模与密集程度论,该县实乃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集地。


在广西,大凡提起博白,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空心菜和博白商人,可笔者认为,博白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是更值得骄傲和称颂的。外地人对博白人的印象是,比较聪明。按笔者理解,所谓聪明,一是脑子转得快,二是有文化底蕴。


博白人的聪明首先体现在读书上,历朝历代,该县的读书人层出不穷。如被人称为“读穿书胆”的王力先生,便是博白“聪明仔”的典型代表。


出生晚清时期的王力,少年时期由于家境不好,高小毕业后就弃学在家,但读书的志向依然不变。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办起私塾小学,一边教书一边自学中学知识,后来考上北京大学。一代代聪明的读书人,成就了作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的博白,文化教育丰硕硕果,独树一帜。


如今,该县每年考上本科的人数往往等于别的县多个的总和,考上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各大名校的人数也十分可观。博白镇新仲村岐山坡屯,是一个小村庄,人口仅500多人,历史上却诞生了28位教授,其中有一个家庭就有7位教授,成为名符其实的教授村。博白历来人才辈出,如抗法英雄冯子材,语言学泰斗王力,广西革命先驱、广西第一任省委书记朱锡昂,被毛泽东主席喻为“江南才子”的朱光,广东省原副省长、新华社香港分社原社长梁威林,著名文学评论家秦似,国家司法部原部长邹瑜,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大使张九桓,海南、湖南省军区原司令庞为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刘庆贵,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奖的王贞良,印尼橡胶大王李光前,国内最大的中药生产基地董事长莫始奎,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升天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王熙强等等。


在重视文化教育方面,博白有一些比较独特的现象 :一些外出的谋求发展的博白人喜欢把小孩送回家乡读书,因为他们相信家乡的教育质量 ;也有好些外地人慕名前来,将孩子转学到博白读书,可见博白教育的含金量高、名声大。在博白,还有一个现象比较特别 :博白的教育虽然没有湖北黄冈中学那么负有盛名,但该县一所重点高中博中的教材资料却卖到全国各地。


客家人留下了很多古训,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如:“人往四方,励志名扬 ;崇宗敬祖,恋土爱乡 ;孝悌忠恕,笃守伦常 ;尊师尚学,修身勤上。”客家人的古训都很实在,除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训条之外,其中的尊师尚学、修身勤上,言简意赅,足以看出客家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博白客家人对读书的重视还体现在独特的风俗习惯上。比如每个学期开学时,家里人都会让小孩吃点芹菜和葱蒜之类,芹菜寓意“勤奋”,葱寓意“聪明”,蒜寓意“会算”。


在博白,如果孩子周岁“抓周”选取了文房四宝,长辈会特别高兴。


在广西,客家人很多,但为什么博白的客家人表现更浓的重视文化氛围?笔者认为,这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人口多且集中,这样很有利于客家文化很好的传承与发扬 ;二是博白在广西地处桂东南,文化上隶属于岭南文化,客家传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这里相交融,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进取和实用的特征更加明显,这也就促使了博白对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


博白是全国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这里的客家人祖先或来源于中原河南,或来源于山西太原,或来源于山东白马等,所以他们的文化基因植根于北方的主流文化。在历次的大迁徙中,客家人几经磨难,他们顽强刻苦,积极求存,拓荒垦植,承袭中原文化,崇文重教,尊重知识,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由于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他们知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求知谋进。于是,发奋读书,立志成才,成为客家青少年不懈的追求。另外,据官方统计,博白总人口达190多万,为广西第一人口大县,而它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5公顷。博白人口多、土地少,类似于浙江的温州,往往这样的地方,竞争格外激烈。于是,读书和经商就成为博白客家人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的两大途径。


在博白县,自古以来,私立和众办学校、功夫堂,比比皆是。在一些古老的村庄里,都有“蒸尝”和“学田”制度。这些“蒸尝”和“学田”,主要用于出租,租金所得,专门用于支持家庭困难的学子们上学或者奖励成绩优秀的学子。


博白人的姓氏宗族观念特别强,表现在不惜重金编修家谱,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记载历代祖先的名人轶事,教育子孙后代永远知族源、明支系、懂亲情、连血脉,增强本氏族的凝聚力。同时,他们也明白一个宗族的立足要靠实力,实力源于读书和进取,所以,他们很重视文化教育。在博白,几乎所有的姓氏都设置了奖学基金会,资助莘莘学子。在博白,孩子考上大学,稍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举办升学酒宴,并在村口搭拱门挂彩旗,喜庆氛围隆重。如王氏家族1994年成立“广西博白王力奖学基金会”(后改为“王力研究会”),至今会员已达7万多人,有35个姓氏人员加入。基金会基金来源博白乃至广西各地的自愿个人或集体捐款,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协会有严密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由德高望重的企业家和从单位退休的国家干部职工构成。退休的教师、老干部号称现代乡贤,积极参与,不计报酬,继续发挥作用,难能可贵。从成立至今,该研究会累计资助、奖励了品学兼优的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博士生和留学生等10000多人。王氏家族的崇文重教优良传统曾在党报党刊和央视4台中文国际频道多次播出。


除了王氏家族,该县还有不少姓氏协会的奖学基金会。这些协会的基金来源,小部份来源于族里的份子钱,大部份来源于商人的捐赠。博白商人在商界取得成功之后,往往不吝捐赠巨额资金,发展本族青年人的教育。博白县经常举办爱心企业家资助贫困学子的活动,发扬爱心助学精神。现在,博白籍企业家捐赠读书人的善举不再局限于自己家乡,而是把捐赠范围不断向外拓展。这种优良的传统,不会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是互相影响,世代相传。


读书,刻苦读书,帮助他人更好地读书,这样的理念,已经深深融入到博白人的血液里。


母校博中百年,我草拟了一幅对联表达对母校的祝福。上联,博雅达观看南流江滨百年黉堂华诞齐相庆;下联,中坚道远望故里苑寓千秋家国情怀共传承。


博中精神,无远弗届。


相关阅读:

1、百年芳华 继往开来!庆祝博白县中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举行

2、修缮保护镇校之宝!百年名校博中字祖园揭牌啦!

3、新建落成!梦想灯塔!百年名校博中校史馆揭牌啦!

4、揭幕啦!百年博中再添一尊雕像……

5、气氛热烈!庆祝博白县中学建校100周年文艺晚会举行!


作者:飞翔
图:梁明
博白网诚聘英才
因业务发展的需要,博白网诚聘:
编辑、旅游顾问、函授顾问、广告业务精英、房地产、家装栏目、车友汇主管
工作地点:博白、南宁、广州、海口
薪金待遇:底薪+提成(2500-10000元)
招聘热线:18977553088(微信同号)
博白网地址:博白县南城路B22-009号



上博白网快速拼车!戳这里试试!

博白网在线信息服务部
博白网,博白门户、博白信息交流平台、博白人的网上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