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9月12日晚间创新高后,9月13日、14日现货黄金价格持续稳步攀升。截至发稿,金价已来到了2579.35美元/盎司。这仅是黄金价格在突破2500美元点位后的“高位运动”,黄金价格已于此前持续突破多个点位,年内已不止25次创下新纪录。
金价大涨之下:有人套现40多万,金店却迎来“寒潮”
据广东广播电视台报道,近日就有一位广州顾客拿着一堆金条金饰,包括320多克金条和450多克金饰,其中有龙凤镯120多克,总价值40多万元。
另一方面,金店却迎来了一波寒流。
据潮新闻报道,杭州某高端商场内,一排门庭冷落的金店,是这场“寒流”的具象表达。
高端商场内,金店门庭冷落。图/潮新闻
宋程(化名)是某品牌加盟店的负责人,在嘉兴和杭州有两家金店。他告诉记者,往年五一、母亲节、七夕都是黄金销售的旺季。2019年之前,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一天卖出十几万元、几十万元都是稀松平常的。“以前五一前后的半个月时间,销售额通常能达到四五百万,但现在只能卖个零头,100万都不到。”宋程说。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9月14日,一位上海地区金店店主向记者感慨道:“整个上午,只进来了10余个顾客。”在他看来,迭创新高的金价,正令越来越多消费者高攀不起。
据港股上市企业周大福半年报显示,4至6月,周大福零售值同比减少20%,其中内地零售值预计减少18.6%,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其他市场同比减少28.8%。此外,今年4至6月,位于中国内地的周大福珠宝店净关闭91家;而今年一季度,周大福于内地市场门店净减少89家门店。这意味着,在短短半年里,周大福在内地的珠宝门店已减少180家,平均一天关闭一家。
六福集团4至6月经营数据显示,其整体零售收入按年下跌23%,其中中国香港及中国澳门市场季内零售收入按年下跌31%,中国内地市场则下跌3%。在门店方面,季内六福集团在全球范围净减少99间店铺,在内地净减少102间店铺。
消费者的买金理念开始变了
金价飙升之际,消费者的买金热情,真的消退了吗?
据中国黄金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金条及金币消费量同比增长了46.02%。真正消退的,是人们对于黄金饰品的热情。该数据显示,上半年,过去一直表现较好的黄金首饰消费量,同比下降了26.68%。
周生生集团主席兼总经理周永成在日前举办的股东大会上也表示,由于金价升势太急,制约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今年销售表现比预期差。
“对于金饰来说,黄金是原料。金价如果只是小涨,消费者买首饰还可以说是在投资,但涨到每克700元以后,金饰价格明显已经超过消费者的预期,销量断崖下跌。”宋程说,今年春节前,消费者对黄金的购买热情一度达到了近几年高峰,当时商家们都是满怀信心。
买金饰是消费,买金条是投资。在金价急速飙涨的当下,这种理念分化,表现地越来越明显。
据潮新闻报道,在杭州临平某品牌金店,顾客张女士一下子买了3根金条,共300克,当天的金价735元/克,金条646元/克,3根金条花了整整193800元。
张女士表示,之所以选择金条,是因为金价持续上涨,当下似乎没有比黄金更好的投资产品了;而更重要的是,金条没有加工费,比买金饰更划算。
这道出了当下金店面临的困境:相比金条、金币等,金饰的利润要高得多。记者调查发现,多数黄金品牌的金价都会比国际金价高20%至30%,而金饰在此基础之上,还需另收加工费。而每家黄金品牌的加工费也不尽相同,金饰的价格一般都会比店铺的黄金挂牌价再高出每克60至100元不等。在金饰消费低迷的当下,金店的利润受到了极大的压缩。
金价后市怎么走?
本次金价创新高的最大原因,不仅是美联储降息预期,还有欧洲央行已正式公布的降息决定。
展望后市,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王祥表示,从交易拥挤度和季节性效应的角度,黄金仍可能存在短期调整的风险,但随着衰退或滞胀前景的明朗化,美联储政策节奏的加快仍可能再次驱动实际利率下行,届时黄金资产将再次得到逻辑强化。
华夏黄金股ETF基金经理华龙称,今年美联储降息确定性较强,金价深度回调的概率较小,长期来看仍有上行空间。在本轮金价上涨过程中黄金股受到权益市场低迷情绪影响,相对跑输金价,未来降息落地,金价持续走高以及A股权益市场情绪缓和,黄金股股价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行情,当前低位可逢低关注或定投买入。
“后续随着美联储降息的持续推进,黄金ETF投资者等交易盘将持续带来资金流入,与全球央行一起推动黄金进入一轮新的主升浪。”永赢黄金股ETF基金经理刘庭宇表示,从历史上看,首次降息落地前后金价波动往往会放大,若首次降息落地后金价回调,或带来较好的逢低介入机会。后续,美国赤字率的上行和全球地缘风险加剧有望推动金价中枢抬升。
华夏基金黄金ETF基金经理荣膺指出,从历史数据来看美联储降息,对金价长期利好,叠加全球政治经济、避险需求提升,全球央行持续购金热度不减等因素,黄金配置价值突显,短期金价或有抢跑,且黄金持仓多头达历史高位,短期波动或加大,投资人或可逢低布局。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潮新闻、每日经济新闻、证券时报、广东广播电视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