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为激荡科研思维、促进学术创新、培育信管青年科学家,2024年11月8日周五晚19:00,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人大信管讲堂·青年科学家一小时讲堂”系列讲座第八十一讲以线上ZOOM会议的形式顺利举行。
此次讲座主题为“档案鉴定:改革与重建社会的工具”,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干事叶雅寒主持。讲座上Naya依据为泰国开发档案鉴定系统的研究,探讨档案管理如何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随后,Naya介绍了她以泰国为例进行的案例研究。泰国对档案有两种理解。从传统意义上讲,早在阿瑜陀耶时期(数百年前)就有档案概念,在泰语中,档案最初指宫廷重大事件的记录,由皇家秘书记录日常重大事件,这些记录作为原始数据用于编写历史或编年体。在现代背景下,档案更多地指记录,这一概念在 19 世纪后期拉玛五世时期出现。当时泰国面临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威胁,虽未被西方殖民,但努力向西方学习以实现现代化,档案管理在新的现代化改革中成为重要工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Naya在其博士研究中从社会学和心理学框架分析人们对档案价值的看法,比较档案价值与社会价值,收集泰国不同群体对档案的态度和认知数据。研究发现,当使用心理学框架将泰国典型价值观与传统记录保存(即泰国档案传统意义上的文献记录)对比时,发现二者具有兼容性,例如在确保权力、遵循传统等方面;但将泰国价值观与西方记录保存原则下的档案价值相比时,兼容性则较差,比如西方档案注重从原始资料中发现新知识,这与泰国传统的知识传承方式不太兼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随后,Naya介绍了她在档案鉴定方面的一个近期研究项目。由于泰国对档案的意识缺乏,在档案鉴定方面存在问题,政府机构向国家档案馆的档案转移缺乏系统性,Naya力求找到适合泰国公共部门的档案鉴定系统以解决这一问题。研究方法上,Naya采用文献研究法,研究泰国的法律法规、理论政策;对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国家档案工作者和档案用户进行深度访谈;组织公众听证会并听取国际专家在国际会议上的意见。
在文献研究中,Naya发现泰国虽有相关法规但实践不足,导致从宏观鉴定转为更耗时的微观鉴定,国家档案馆积压严重,且未获得足够有价值的档案,同时还发现数字记录缺乏可用计划的问题。她提出在泰国背景下,除了使用熟悉的档案价值框架(如夏洛滕堡价值分类法),还应考虑文化遗产价值框架,例如泰国在旅游中的经济价值或文化遗产价值,因为国家档案馆仅依据传统档案学教材中的方法可能无法适应当地社会背景。此外,国家档案馆应更好地利用档案服务社会,支持泰国目前尚缺乏的公民问责、透明等新价值观念,同时她还向泰国国家档案馆推荐了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出版的有关数字档案鉴定的资料。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深度访谈中,Naya有以下发现:一是在泰国,人们强调档案作为文化遗产(如历史遗产)和研究价值的重要性,组织关心档案往往是因为历史原因,但却不知道哪些记录可作为档案,这与西方从记录管理入手的模式不同;二是存在组织文化差距,缺乏良好记录管理系统的必要工具,如记录管理政策、跨政府机构使用的标准,人们虽知道留存计划相关法律但不知如何实施,档案鉴定政策也不够具体;三是缺乏专业认可,泰国的记录管理人员未得到足够重视,职业发展受限;四是数字方面的差距,泰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工作者多是考古学或历史学背景,对数字技术不太热衷,需要与信息技术部门或数字机构合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公众听证环节,Naya邀请了众多政府机构、国家档案馆和数字政府机构人员共同探讨问题。虽然没有得到绝对的解决方案,但促进了各方的合作,例如数字政府机构开始与国家档案馆合作。此外,她还在 2022 年罗马的国际档案大会上寻求国际专家的意见,如英国专家建议保持文化遗产议程、多国专家提到建立更强大的网络、波兰国家档案馆建议泰国国家档案馆明确档案标准、哥伦比亚建议强制实施国家档案馆规定以及还有专家建议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等。同时,Naya邀请了英国专家介绍英国在档案鉴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经验,目前英国在使用人工智能辅助档案鉴定,虽不能完全替代档案工作者,但能为档案留存比例提供建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分享结束后,Naya Sucha-xaya就参会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参会者也对Naya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至此,“人大信管讲堂·青年科学家一小时讲堂”系列讲座第八十一讲顺利结束。
撰稿:叶雅寒
排版:冯昊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