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毕节这本书丨登九龙山,触摸象祠文化!

政务   2024-11-15 15:53   贵州  


本期书目
|



 《山水毕节》







山之峻丨

九龙山





名篇传千古  灵博聚九龙


九龙山(即今灵博山象祠景区是国家AAA级景区,位于黔西市东部素朴镇的灵博山。象祠是世上唯一保存的祀奉象(三皇五帝中舜帝的弟弟的祠堂,始建于蜀汉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明朝正德三年(1508,贵州宣慰使(水西彝族土司应水西民之请翻新象,请谪居贵州的王阳明作《象记》,《象祠记》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收入《古文观止》,成为千古流传之作,阳明思想也在此处完成新的升华,中原文化和水西文化亦在此交融共生。九龙山四围山形如九龙盘踞,气象雄浑。

明代大儒王阳明在《象祠记》中写道:“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就是这个“灵博之山,竟然有人怀疑,“灵博之山不在黔西而另有其地。殊不知,这“灵博之山,实实在在是在黔西,这就是黔西素朴镇东南部的九龙山。何也?九龙山又叫麟角山,取其山上有一对“麟角,突兀而立,十分引人注目而命名。王阳明是浙江余姚人,据说,麟角山的发音按浙江话,就成了“灵博山。最重要的一点,明代正德初年,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平叛有功,未得朝廷嘉奖升迁,心中颇为不满,三次写信给王阳明。王阳明从水西的稳定、发展及民族大众的安危等考虑,给安贵荣回了三封信,使安贵荣静下心来,致力水西的稳定发展。安贵荣重修象祠,邀请王阳明为其作记,象祠就在九龙山上,这是不可辩驳的史实吧。

为了不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黔西人索性把九龙山改为灵博山,把九龙山下的牛场村改为灵博村,这下板上钉钉,无可争议了吧。

九龙山由九条酷似游龙的山脉组成,九条“游龙从远处缓缓游来,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地聚会在一起,形成了“一龙昂首“八龙环伏的胜景。“一龙昂首指的就是九龙山的主峰麟角山。麟角山犹如昂首远望的龙头,形状峥嵘,气势大度。山上松柏苍翠,林幽泉清,雀噪鸟鸣,景色秀美。峰顶有一堵高约20米的峭壁,峭壁下有一块约40平方米的小平台,小平台下有两个小洞,人称龙鼻。每逢天气变化,两个小洞就会冒出烟雾,有人说这是龙出气。龙鼻前是一片约500平方米的坪坝,坪坝左右两边各有一棵独立挺拔的石笋,高约12米,粗约10米,形状犹如龙的麟角,麟角山因此而得名。两条麟角的旁边各有一眼小水井,井水终年不干,人称龙眼。龙鼻、龙角、龙眼,天生地造,简直就是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令人慨叹不已,不得不对大自然产生无比虔诚的敬畏之心。

麟角山是九龙山的主峰,“九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代表的是最高,这就象征着中国古代儒者的最后一座高峰——王阳明。他为此写下王学教育理论的重要篇章《象祠记》,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与水西地域文化的碰撞形成了独特的象祠文化。

象,传说是舜的同父异母的兄弟。象多次设计陷害舜,舜继位后,以德为本,感化了象。象终于成为一位明君,惠泽一方,为世人所景仰,于是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象祠。不料唐代把全国所有的象祠毁灭殆尽,只有水西保留了象祠。世道变迁,战火不断,水西九龙山的象祠也废墟一片、荒草狼藉。彝族首领安贵荣继任贵州宣慰使后,重建象祠。安贵荣请交情深厚并且与水西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王阳明作文记之,王阳明欣然写下了不朽的、流传千古的《象祠记》,形成了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为核心、以民族平等思想、“性善论“致良知为具体内容的象祠文化。由此而形成的“尽孝、行善、忠君、改过”等道德观念,就成了水西民族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此之后,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黔西,不断充实象祠文化的内容。

收回思绪,走进象祠景区养心殿,领略“忠君改过传大道,尽孝行善遗美德的修身养性内涵,分明感觉到象祠文化对当时水西文化的影响力。细品象祠的味道,厘清象祠与《象祠记》的渊源,感悟“胸中自有向善之本,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人性。拾级而上,登上九龙山主峰之顶,站在九龙阁前,举目环视,顿时就有一种“八龙环伏聚灵气,一阁横空近云天的感触,心胸豁然开朗。

此时,让我们用心去触碰500多年前贵州宣慰使安贵荣治下的水西,王阳明与安贵荣的交情,中原文化和水西文化碰撞而形成的象祠文化,那一幕幕的历史图景,萦绕在脑海里,让我们去再一次领略《象祠记》的文化内涵,再一次对心灵进行洗涤,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九龙山因王阳明的《象祠记》而名扬于世,象祠也就成了世上“有仙则名的唯一。





 更多新闻 


贵州解放75周年

冬季用火用电安全指南→

打开毕节这本书丨“指尖上的芭蕾”讲述动人故事


来源: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山水毕节》

编辑:梁慧颖     责   编:邹佳芮

编审:谭   虎     总监制:戴元明


毕节发布投稿邮箱:bjrbxbj@bjrb.cn

看完点亮下方

“赞”和

分享给更多人知道


毕节发布
发布毕节动态、政务信息、宣传活动等内容,并开展在线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