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明:合一建构,老庄哲学与荆楚文化的浪漫回眸

乐活   文化   2024-11-01 12:03   北京  


社会价值 2024

合一建构





建筑档案
2024年度建筑档案讲述人
陆晓明
-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HARMONY

RECONCILED

MEDIUM



建筑是连接人与自然环境的媒介和桥梁。好建筑应该保护人,给人舒适的空间使用感觉,同时应该融入环境,而不是与环境割裂。

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有所不同,北方更推崇儒家思想,讲究秩序和礼序,南方则更推崇老庄思想,讲求天人合一,更符合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合一建构”的理念来源于老庄哲学,也是我长期思想和实践的结晶。它是多义的,包含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和自然环境的融合等。当前我们建筑行业缺乏的不是技术,而是这样的人本思想。



-


合一建构:
合而为一,建构传统、现代与环境共融


“合一建构”是其建筑哲学,与老庄思想一脉相承。本次展览以此为题,共有三个主题,分别对应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和自然环境



邵兵(建筑档案主编,以下简称“邵”):作为你的学术探讨方向,“合一建构”应如何理解呢

陆晓明(以下简称“陆”):“合一建构”有多重解法。南方和北方的文化底蕴不同:北方推崇儒家思想,讲秩序、次序,强调尊卑有序;南方推崇老庄哲学多一些,山水资源也更多,因而强调“天人合一”。随着实践与研究,我慢慢发觉很多东西都可以归于“合一”。于是我提出“合一建构”,其本质是把传统文化、现代科技以及自然环境相融合。

▲ 《合一建构》展览现场 © 中信建筑


《合一建构》展览的展场由一个个边长3m的正方形架子围合而成,希望用最简单的形式,抽象化地回应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基本的建筑单元——“间”。四根柱子加一个屋顶即称为一间,通过这些立方体的不断组合、叠落、穿插,破除了展览空间大厅呆板的动线,营造出中国传统园林中“曲径通幽”的优雅意境。


▲ 《合一建构》展览现场 © 中信建筑


邵:这次展览分为几个单元? 


陆:展览共三个主题,分别对应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和自然环境。第一个主题是“承文”,阐述了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材料、建筑语言的转述。第二个主题是“合技”,即在“承文”的基础上与现代科技融合。第三个主题是“融境”,也就是如何将建筑和环境融在一起,即现代营造方式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 《合一建构》展览现场 © 中信建筑



-


承文: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体系



展览第一部分“承文”,讲述了其建筑与荆楚文化之间的传承与创新,及其如何与技术整合形成逻辑体系。



陆:湖北剧院扩建工程是我探索文化的第一次表达。日本文化于中国文化有所传承,自然也有相似之处。日本建筑善于以现代建筑材料,如金属、玻璃等构成文化感。1998年我从日本研修回来刚好遇到湖北剧院的扩建竞赛,基地位于城市的丁字路口,相对局促,但周边环境非常好,有黄鹤楼、蛇山等等自然人文景观。当时我想尝试使用最现代的材料——玻璃和金属,打造出传统建筑的感觉。针对狭窄的丁字路口,突破了传统剧院中前厅、观众厅、舞台的形式,采取开放式的前厅表达。最开始业主认为前厅是室外的会难以管理。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业主接受了我的做法。我十分感谢业主的支持。


▲ 湖北剧院 © 李扬


还有一个有趣的插曲,疫情开放后这里的第一场音乐会,刚好使用我这个架空的前厅空间做舞台,广场上坐着观众,这种使用很有意思地利用了对城市开放的前厅。


▲ 湖北剧院,疫情开放后这里的第一场音乐会 © 中信建筑


另外,因为用地狭小,使得室内空间比较局促,所以整个立面使用了通透的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黄鹤楼上的白云阁或蛇山,拓展了室内空间感受。1998年,在明框玻璃幕墙盛行的年代,我们是湖北首家尝试使用接驳式幕墙的设计单位。


▲ 湖北剧院室内 © 李扬(图1)、中信建筑(图2)


邵:类似于现在的架空层,但在那个时期还没有这种认知。


陆:这也是和环境相融合,把周边的环境引到建筑里面来。剧院基本都是晚上演出,随着观众剧间休息时在休息廊中的走动,使其不经意间也成为城市舞台剧的扮演者,丁字路口来来往往的人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筑内人的活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里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剧目,营造出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我认为和剧院的建筑比较吻合。


▲ 湖北剧院 © 中信建筑


当时还画了一些草图,可以看到建筑慢慢变空灵的过程。新湖北剧院设计构思概括为“黄鹤、歇山、鼓琴”,毗邻黄鹤楼,以歇山顶营造出凌空欲飞的动感。这个项目至今已有22年了,刚好是我工作第十年左右建成的,当时有种“十年磨一剑”的感觉。


▲ 湖北剧院模型 © 中信建筑


后来我参加了琴台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位于月湖和汉水之边。我想让它和自然山水之间产生灵动的呼应,于是为建筑加入了曲线型的感觉。建筑刚好临湖面江,休息环廊拥有360度的全景视野。


▲ 琴台艺术文化中心 © 中信建筑


▲ 工作模型  © 中信建筑


邵:这几个项目形式感上都有曲线、跳动的部分,都比较轻薄。


陆:都比较轻巧、轻盈。楚文化和老庄思想一脉相承。像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器具,轻盈、浪漫、灵动、通透。我们也想用这种形式来回应地域文化。


▲ 琴台艺术文化中心草稿 © 陆晓明


湖北美术馆主要由展厅和公共空间组成,它同样位于十字路口。当时的想法是用椭圆和方形进行组合,表现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椭圆里可以安排入口、公共大厅以及一些音乐厅等功能,方的则适合做展厅。二者之间是一种穿插的关系,临街面自然内凹形成入口,保留比较周正的外形。方圆组合的形体有利于形成一个城市广场。在展厅和公共空间之间,我们做了一条很窄的光廊,大概8m宽,30m高。人跟着光线就知道该往哪去,还有一些艺术家把作品和光廊空间结合起来。虽然由于资金紧张,项目用材比较节俭,但最终的效果还是基本满意的。


▲ 湖北美术馆 © 李杨(图1-2)、中信建筑(图3-7)


邵:其实你不纠结于材料,用什么材料都可以。


陆:我对于材料没有特定的要求,通过形式、空间就可以表达传统建筑的印象。从湖北剧院开始,包括湖北省美术馆、省图书馆,这几个项目都是文化厅的项目,均是我们竞标得到的。


省图书馆这个项目体量不小,有10万方,在湖边。当时城市设计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一是它沿道路不能超过40m,另外沿湖不能超过20m,所以当时我们沿湖设置退台,退台上设置空中花园,让读者能够近距离地欣赏湖景。这个模型是剖开了里面的空间,所以看得比较丰富。


▲ 湖北省图书馆 © 李扬


▲ 湖北省图书馆局部  © 施金忠


▲ 湖北省图书馆室内  © 施金忠


▲ 细部  © 施金忠


关于立面如何表达传统元素,当时我们做了几稿都不满意。后来偶然有一天看到南宋马远画的《十二水图》,那种用线条来表现的手法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内涵相吻合,也令我们茅塞顿开。


▲ 《十二水图》,马远


所以我们使用阵列曲线形成不同曲面,不同位置曲线的密度不同,如此围合形成如水波般灵动的外立面——靠路这边会比较密一点,东西向又稍微稀一点,靠湖那边就更稀,这样可以不影响观湖景。施工时线条所用的铝材料,大概20cm高,60cm深。


▲ 湖北省图书馆立面形态生成分析 © 中信建筑


▲ 湖北省图书馆  © 施金忠


2008年我们刚好想做些研究性的设计,所以和华科刚从日本回来的一个老师合作,做了很多光环境、热环境的模拟,有效实现了节能。我们在湖北省图书馆里做了三个中庭来缓解建筑厚的感觉,将建筑平面分为四个单元,做了些外遮阳和可开启的天窗用于过渡季节的自然通风。


▲ 湖北省图书馆分析 © 中信建筑


邵:在设计时,如何应对新技术的出现?设计空间或结构如何做匹配?


陆:我们认为传统的生态理念非常棒,它是被动式的,讲究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我们借用现代科技发展使其在定性的基础上可以定量,把传统的通风、采光、自然、节能、绿色理念以现代科技进行融合。刚才讲到通风的考虑,采光也是如此。比如靠中庭的位置电脑模拟出来自然光环境比较好,所以在那里布置了很多阅览桌用于读书。通过对自然通风的定量计算,我们重新布置了儿童阅览室中书架的位置。将现代的电脑模拟与传统的通风和采光理念相结合的设计非常有意义。


▲ 湖北省图书馆分析 © 中信建筑


邵:虽然是大体量,整个建筑的感觉还是挺通透的,也比较飘逸。


陆:造型非常纯粹,元素只是一根线,但线是千变万化的。有别于西方,西方通常用色彩、色块,中国传统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是线条。


陆: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一百周年,我们在武昌设计了辛亥革命博物馆。其中我们使用了新材料。从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吊顶得到启发,它的凸凹感很强。后来得知用的是GRC材料(增强纤维水泥),当时武汉还有建筑师没用过。于是我们去北京调研,找厂家研究,在武汉租了一个厂,现场翻模制作加工。这种材料的好处是轻量化和节能环保。


当时我们还做了辛亥城市南轴线的空间设计,博物馆南面是紫阳湖,北面蛇山上有黄鹤楼和蛇山炮台。为了使紫阳湖视线不被建筑打断,设计了两条视线通廊,其围合的空间是一个三角形。博物馆北侧正对着的是辛亥革命临时政府,是100年前的房子,它向南呈U形开口,博物馆中间向北凹进去,我们想与之形成空间上的对话。建筑风格语言虽完全不同,但有空间的呼应。既体现了时代,又体现了空间联系,而且色彩也比较统一,这是出于和而不同的考虑。


▲ 辛亥革命博物馆 © 李杨


▲ 辛亥革命博物馆及首义南轴线手稿 © 陆晓明


辛亥革命博物馆的结构、建筑融为一体,建筑的外表皮就是结构,这也是“合一”。外表皮用这种折板钢架的结构形式,将造型、结构、幕墙全部融为一体。建筑外观不是做出来的装饰,而是起了结构的支撑作用,这也使得公共空间里没有传统的立柱,显得非常宽敞。从城市的尺度考虑,我们不希望博物馆的高度超过24m,但又要保证入口处的高度,因此设计通过下沉空间进入建筑,观众也可完成从喧闹的广场上拾级而下到安静的序厅的心理过渡。博物馆处在城市轴线上,我们不想让建筑把轴线阻断,希望人们能通过二层桥一直穿过建筑。但建成以后管理方出于安全的考虑,不让人上去,留下了一点遗憾。


▲ 辛亥革命博物馆模型 © 中信建筑


邵:它外表看起来挺重的,但有通廊后,整个建筑好像就浮起来了。


陆:建筑与基座间采用的是玻璃,没有做实体。当时也有很多专家提出为什么不落地,按常理实体要落在一个基座上,而我刻意以玻璃来过渡,就是要营造这种通透、悬浮的感觉。


▲ 辛亥革命博物馆 © 张广源


邵:它下面好像是个晶体,是半虚半实的感觉。上面是个实体,可以承载文化,承载里边的各类空间。


陆:整个上面就像一块破土而出的石块,凹凸感非常强烈。而且用了红和黑的配色来表达革命后的胜利及革命前的黑暗,同时红、黑这也是楚国常用的色彩元素,二者正好吻合。


▲ 辛亥革命博物馆 © 张广源


陆: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是一个15000座的体育建筑,是为了“WTA超五巡回赛”(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落户武汉而建。我们把它设计得非常灵动,有动感,外号叫“旋风球场”,大家都觉得贴切。这个建筑主要由钢结构和玻璃构成,结构较为复杂。


▲ 光谷国际网球中心 © 中信建筑


我们尝试把外墙的五个系统整合为一体,非常简洁,可谓做到了极致。我们把建筑外表的造型语言、结构系统、幕墙系统、遮阳系统、泛光系统高度集成,合而为一。它是结构受力杆件,也是幕墙的龙骨,我们巧妙地把结构和幕墙的龙骨合为一体,从结构上伸出爪节点来连接幕墙的玻璃,外露的结构也起到了遮阳作用。


▲ 光谷国际网球中心  © 中信建筑


经测算,在夏至日自遮阳和外遮阳可以减少热辐射45%。我们的泛光系统隐藏在杆件侧面,和结构体融为一体,这样晚上的灯光使建筑显得晶莹剔透,而看不到障眼的灯具了。另外,观众厅休息环廊的处理也很有特色,由于网球比赛希望避免喧嚣嘈杂,所以我们想在休息厅和环廊之间创造隔断感。最终决定采用穿孔铝板,结构也做得非常通透。铝板上还通过大小组合的孔洞来显现运动的图案,颇似中国水墨画的感觉。建成以后,效果不错,在环廊中看不到里面休息的观众,从里面看像是纱帘,具有东方朦胧的美学意境。


▲ 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室内  © 中信建筑


还有一个巧妙的设计:网球中心的层顶是可开合的,为了支撑屋顶开合的轨道,须有支撑桁架的巨柱。经过我们和结构共同商量,最终把一个大柱子改为四个束柱,柱子中间设置了一部观光电梯,显得不是很突兀。建筑结构一体化,这也是“合一”。


▲ 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主场馆顶部及施工记录  © 中信建筑


▲ 光谷国际网球中心室内局部  © 中信建筑


神农架机场航站楼非常小,只有三千多方。我们想设计成当地架木为屋的形式,它外观上有点像传统的林区木建筑,但使用的是现代钢结构。


▲ 神农架机场航站楼 © 施金忠


邵:之所以叫“建构”,是通过结构跟整体空间来把它统筹在一起。


陆:这是武汉蔡甸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当时我们中标的造型方案比较自由。中标后业主要求我们一定要做方方正正的。后来我们没办法,就改成目前所展现的方方正正的方案了,但还是想在方正形体上体现一些文化元素,因为蔡甸地区山水资源比较丰富。我们就在立面材质上通过穿孔处理融入了一幅抽象的山水画,想通过冰冷的铝材料来赋予一种文化的温度。


▲ 武汉市蔡甸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 赵奕龙(图1-3)、方聪(图4-6)



-


合技:

科技融入,前置思考建筑用途



展览第二部分“合技”,呈现了技术与传统思想的融合。



陆:展览的第二个部分“合技”主要讲述了设计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设计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邵:经历了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你认为技术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有哪些挑战?


陆:现在我们不缺技术,缺的是把各种各样的技术整合在一起的思想。“合技”正是此意。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主会场——武汉体育中心是个更新项目,原设计也是我们,为满足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场馆的需求,重新扩建了2万方的首脑贵宾接待功能,我们的策略是将扩建的部分和原建筑融合在一起。原造型屋顶是一朵莲花的感觉,更新后立面增加了些水波纹的造型元素,整个造型宛如水面上托起了一朵莲花。


▲ 武汉体育中心 © 李杨


▲ 武汉体育中心模型 © 中信建筑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以“明月、天山”为设计主题,明月指的是中央托起的会议中心,天山是其下起伏延展的展厅。展厅中创新性地应用了设备桥,可以使会展中心的使用场景在大展厅和几个小展厅之间灵活切换。我们利用展厅之间的活动移门轨道设施,把机电的送风口、移门轨道全部整合成为设备桥,同时它也是一个结构受力构件。这样建筑内部看上去就非常干净、漂亮。活动移门伸出来就能够把整个展厅隔成若干个小展厅独立使用。新疆的抗震要求很高,设计利用支撑悬浮的会议中心这两个筒状造型起到了结构的支撑作用,在里面布置了楼梯、电梯和一些设备用房,而且会议中心悬挑的两边都是38m,里面布置了大会议室,满足会展中心的使用功能。


▲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 © 中信建筑


邵:接下来的还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系列建筑?


陆:是的,东西湖体育中心是新建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主赛场。整个用地非常小,一面是公园,一面是城市开发相对成熟的区域,我们希望从规划上与其融合。所以我们在靠公园的位置设计了缓坡绿化,类似于公园绿地。缓坡下面布置了架空停车,节省了造价;在靠城市这面设计了商业街,还设置了很多室外球场,满足场馆的后期运营。


▲ 东西湖体育中心 © 何炼


整个建筑的造型像春芽,游泳馆和体育馆中间布置了一条采光顶。体育建筑屋顶的结构是设计需重点关注的部分,屋顶结构体系的选型对整个室内空间效果、用钢量的节省起着决定性作用。当时我画了一个草图,想在采光顶中间做一个大的龙骨状结构,在其两侧用钢悬索绷起来。令人欣慰的是这样的索承结构体系算起来比传统的桁架体系节省了20%的用钢量。进而把遮阳窗、采光窗和结构也全部整合在一起,最终目的是让空间呈现一种相对轻松的姿态,从而体现老庄、荆楚文化的轻盈、灵动、浪漫。通过多种元素的整合集成,达到最好的效果。外表皮也做了一些整合的考虑,外观采用单索幕墙体系,但我们在它外面还做了一个遮阳体系,此前的设计很少能把这两个体系融为一体。我们在索中间做了个转接件,把遮阳件固定上,让室内看起来更简洁、更通透。


▲ 东西湖体育中心分析 © 中信建筑


▲ 东西湖体育中心 © 陆晓明


邵:这类大型公建项目,对老百姓而言平时很难用到。如何让这些项目给市民、社会更多的使用可能性?


陆:原来的体育建筑单纯讲究标志性、气派性,只为了满足某次运动会的使用,往往对场馆会后的运营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也不对老百姓开放,同时还有财政负担。现在多采用“以体养体”的理念,在初期规划时就植入更多功能,比方说把商业、运动健身糅在里面,赛后也可以面向大众开放。从设计上考虑需求,把体育建筑与公园等设施融为一体,后续老百姓可以去健身、游泳、娱乐,孩子可以参加培训,这样场馆就被盘活了。


乌鲁木齐奥体中心的设计体现了这个原则,整个场馆的功能比较全面,有体育馆、体育场、室内训练馆、宾馆及商业场所等,由于体育建筑有疏散的要求,所以二层做了疏散连廊。为了赛后运营,将疏散连廊下面的空间设计成了商业街,还布置了一些庭院。新疆夏天晚上天黑得晚,冬天外面也可以作为溜冰场,实现了全时运营的理念。


▲ 乌鲁木齐奥体育中心 © 夏珣


▲ 乌鲁木齐奥体育中心模型 © 中信建筑


邵:很多体育场馆和周边公共空间的比例是失调的。我去过奥体不止一次,我认为它让我不舒服的一点是它没那么通透,是一个扁平的铺在地面上的建筑。


陆:北京的五棵松体育中心会稍微好一些,在运营方面考虑较多。我们这个项目在一开始规划的时候就考虑对百姓开放,因此它的业态非常丰富,要把社会资源最大化。乌鲁木齐奥体中心的另一个创新点是在屋顶结构体系中加入导光性。这种轮毂的结构体系做得比较多,而我们创造性地把导光筒和轮毂体系的结构竖向杆件结合起来,利用导光筒把光线引到室内去,实现了结构体系和导光系统的合一。


▲ 乌鲁木齐奥体育中心体育馆观众厅结构导光管 © 庞家森


邵:这个建筑是很早期的吧?


陆:长江传媒大厦是一个240m高的高层建筑。它面对的主要城市干道是西向的,但办公用房肯定要做南北向考虑。所以我们采用空中合院的做法,在东西向布置了若干个两层通高的合院。整个办公空间具有院落感,造型比较特别。一般高层下面的群房就是方形基座,上面竖一个方形塔楼。长江传媒大厦不同,它承担的功能很有特色,传媒中心对外的部门要能够实现快速出门采访。因此没有采用直筒型,而是面积比较大、朝下,上面的机关面积小一点,根据它的功能把塔楼和群房做成完整体,造型也是与功能需求相吻合。


▲ 长江传媒大厦 © 李杨(图1)、章勇(图2-4)


邵:它看起来轻纱薄雾,它好像纱裙一样包了一层,但实体躯干还在里边。


陆:它其实是真实的结构,是一体的,并不是包出来的。我不太习惯装饰性。


还有两个正在施工的项目。先说宜昌档案馆,它的功能要方正、好用。于是我们做了方正的形状,但比较有特点、创新的是中间的大厅和中庭,参考传统的“石室金匮”——古代皇家重要档案会收藏在这里。我们从这个理念出发,在大厅中央悬挂一个特殊的大装置,里面是档案库重要的档案,外面看成为中庭空间的核心。中庭周边是用金属形成纱帘,上面有一幅山水画,有虚实对比,比较轻巧地体现了传统文化。


▲ 宜昌档案馆 © 中信建筑


另一个建筑是鄂州文化中心,建筑由剧院和美术馆组成。周围环境优越,有山有水,资源丰富。我尝试把两个建筑融为一体,同时与山水呼应。它拱起来的部分像山,凹进去的部分又像水。这个形状做出来后,结构受力非常好,建筑的意向和结构的受力也融为一体。轻巧的结构体系在室内形成了非常漂亮的光影效果。鄂州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剧院的顶上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穿孔三角形,是当地剪纸艺术的抽象表现。这些孔洞也满足了剧院排气排烟的需求,我们就这样把艺术与功能整合在一起。


▲ 鄂州文化中心 © 中信建筑


邵:它有一种纯净的感觉。


陆:它是个非常现代的建筑,还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内涵。语言上可能更简单、简练一些,是非常纯洁的造型语言表达形式。



-


融境:

因地制宜,符号化的再创作



展览第三部分“融境”,围绕传统文化、现代科技、自然环境之间如何交叉、融合、创新进行了阐释。



邵:有时对于某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建筑师在里边是挣扎的。你怎么看待符号化这件事?


陆:我不抗拒符号,通过文化的再创作可以提炼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符号,这座建筑立面上也有些符号。湖北省博物馆里面的青铜器很有名,上面有许多饕餮纹路。我把具象的纹路放在这里,但不够现代化,于是我采用墙面一样的石材,把它像素化、抽象化,用方块来组合。仔细看可以发现有文化的元素,我认为这是一种解决的方式。


▲ 展品簠 © 陆晓明


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参考了青铜器的制式和纹样 © 何炼


陆:湖北省博物馆在城市转角,这是一二期原有的建筑。现在我们设计的是三期工程,包括综合展陈大楼和三个中心,场地临湖,可以270度观湖。我们采取了几个策略。第一,新旧的和而不同,相因相生,老馆屋顶全部露出来,新馆用玻璃体,形体为一个正梯形,一个倒梯形,形成合为一体的感觉。第二,新建筑有意压得比较低,这样在湖面看不到新建筑,只能看到老馆,体现对环境的尊敬。第三,我们希望把湖光山色引到建筑中来,所以室内没有在中间做中庭,而是靠湖边做了个边庭,用非常通透的玻璃,把自然风光融进来。


▲ 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 © 何炼(图1)、李杨(图2)


后面几个项目有些很遗憾,想法很好但没实施。这个重庆东站面对城市绿廊,背靠自然山体,我们希望建筑不要割裂绿廊和山体,而是通过建筑将两者串联起来。所以建筑中间是候车大厅,两边是入口门厅,之间设置两个绿谷,通过绿谷可以把城市的绿脉延伸进去。


▲ 重庆东站方案 © 中信建筑


邵:这个光线很有意思,绿色好像是一个丝带,把建筑硬质的东西破掉了。


陆:谌家矶体育中心也是比较遗憾未能实施的项目,设计很好地考虑了未来的场馆运营、赛后再利用。我们借鉴国外的布置方式,进行融合、整合、一体化。中间有条城市道路把用地一分为两二,当时竞标的标书说城市道路可以更改,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改动成本比较高。我们用高架的形式把足球场、体育馆、游泳馆、酒店、商业步行街、商业MALL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体。


▲ 谌家矶体育中心 © 中信建筑


邵:通常大的体育场馆几个体块之间要有让人感到特别舒服的地方。


陆:虽然这个项目没有设置常规的广场,但它的疏散理念特别好。我认为广场不一定能满足人员疏散,商业步行街、MALL、酒吧是更好的海绵式的疏散方式。观众看完球后可以吃个饭,或者和朋友去酒吧喝点酒、逛个街等,可以有效化解城市的交通压力,还可以提升城市活力,解决赛后冷冷清清的状况。这个项目竞标得到第一名,但是抱憾未能实施。


这是光谷人民医院,医院中间有个明渠作为城市的排洪渠。我们把医院的部分医疗街围绕明渠设计成退台绿化,形成与明渠融为一体的花园式的医疗环境。


▲ 光谷人民医院 © 中信建筑


宜昌科创中心是一个施工中的会展建筑,设计尝试在山水环境中把酒店、展厅全部融为一体。


▲ 宜昌科创中心 © 陆晓明


▲ 宜昌科创中心 © 中信建筑



-


一生万物,合而为一

保持多义,保持可能性



在城镇化的今天,建筑更应以人为本,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陆:最后一部分,算是展览的花絮。这是我在日本研修时做的笔记,资料详实,有超高层的各种研究笔记。这个是比较早期的纸质版素描画,还有这些近期在平板电脑上画了导出的。


▲ 日本研修翻译稿 © 陆晓明


▲ 日本研修时期手绘 © 陆晓明


邵:你当时是怎么保持这种研究习惯的?


陆:当时我认为日本超高层很多,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研修时间也不是那么紧张,考察机会比较多,可以自己去参观,也可以看很多书,还可以制定计划。


▲ 日本研修时期手绘 © 陆晓明


邵:看过这些建筑,我认为“合一建构”这四个字非常贴切。


陆:因为建筑不是单一功能。“合一建构”理念对应的文化是“一生万物”。在崇尚自然的情况下与环境融合,所有汇聚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合”字。


邵:“建构”是方法论,用建筑去链接。现在很多建筑甚至城市都要合一,合是人一口,大家一起形成共同的东西。你如何理解建筑产生的社会价值,它应给城市、居民带来怎样的社会价值?


陆:所有建筑,不管是办公楼、公建还是住宅,都是为人服务。同时它也是自然环境和人之间的媒介、桥梁。其标准就是看搭建得好不好,是否完成了环境和人之间的良好过渡。好的建筑应该可以很好地保护人,给人舒适的空间使用感,同时不与环境割裂,并且能巧妙地将环境引入建筑中来。中国传统建筑非常讲究这点,它们寄情山水,讲求与环境的协调共融。在建筑里面也可以感受到外面的环境,亭子、楼阁和外面其实是一种通透的衔接。这些传统建构思想或哲学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我们不缺技术,但缺思想。并且思想要通过建筑媒介,把环境和人非常和谐地连在一起。正如传统的村落都是和居民非常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 个人工作照 © 中信建筑


邵:承文,承的是中国的文明状态,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从哪里来?”。我们是具体的人,从出生就走进了社会,受中国文化、地方文化的影响,我们逐渐成为自己。建筑要承接文化,因为建筑能最直接地反映到一个建构上,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让大家理解。


陆:我们受文化影响非常深,中国文化里最核心、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是和谐,没有一个文化把和谐上升到如此高的高度上。所以做设计首先要考虑和谐。和谐有很多层次,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建筑的和谐、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等等。遵循这个出发点做设计,在大的方面就不会有问题。


▲ 对话隈研吾 ©  中信建筑


邵:你会如何总结“合一建构”?


陆:“合一建构”传承自中国最本质、最传统的文化。“合”是和合,“一”是本源,是文化的本质,或最根本起点。“一”在中国非常重要,一是本源,归一是所有东西合而为一。


邵:如果立足于建筑来讨论的话,你的“一”是建构,但对你自身来说,“合”是你的个人。待人处事也好,讲话方式也好,“合”代表你自己,建构代表你的专业。


陆:它是多义的,可以作多种解释,中国文化美妙之处就在于它有多种尝试的可能性。


▲ 光谷国际网球中心 © 中信建筑


邵:我们在多义性与合一之间,但多义性又是“一”,“一”又有多义性,就像人的状态。人和建筑有诸多的可能性,现代技术来了之后,都可以用“合”的方式让它融入我们的文化。


陆:是的,比如辛亥革命博物馆、网球中心,基本上都将设想与建成的效果合一了。


邵:辛亥革命博物馆中间就是个缺口或是个通廊,刚才的廊下空间也是个缺口。你总要预留一部分,让建筑有生命力,让人可以在里面活动。


陆:就是进行开放、共享,回到根本,建筑是为人服务的,要考虑人的行为、感受。建筑就是要更好地为人服务,这才体现了现代建筑师的责任和价值。


▲ 辛亥革命博物馆 © 张广源


邵:建筑师的开放度决定了建筑的社会性、社会价值。


陆:非常对。我曾去欧洲交流,原来福斯特、罗杰斯的作品给我们的感觉是高级派,技术上玩得非常好。但我2013年去寻访交流时,给我感受非常深的是他对于人的使用、人的行为的关怀。像来登霍尔大厦等建筑,底层都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建筑一定有公共属性,即使人不进入建筑,也有一部分可以给公共开放,他们的思路对我影响很大。我们原来的传统建筑,亭子、廊子里也是给公共开放的,是一种介于建筑和环境之间的灰空间。我们也想打造成这样的空间,使建筑不再冷冰冰,不是只有进去以后才能使用它、体现它的价值,不进去的时候也可以近距离感受到这些空间带来的一些便利。比如湖北剧院,在刮风下雨的时候,大家可以在里面健身。


▲ 湖北剧院 © 中信建筑


邵:每个城市都会做很多重量级的巨构。你的建筑中重的不是很重,轻的又通过建构的方式让它很便利、空间多元化或复合化,给别人不同的视野和参与方式。不管是文化类还是体育类的都有冗余,空间不是很板正。有的空间过于沉重,人在里边会透不过气。


陆:老庄文化讲究寄情山水,这种写意、追求人的感受是一脉相承的。它反对秩序感,和儒家文化有很大区别。儒家可能强调秩序感,就像故宫,老庄觉得过分强调秩序感后反而会约束人自由的心灵感悟。我们的空间要用一种比较自然、亲切、舒适的方式让人们过来停留,具有仪式感的故宫其实没有一个能让人待下来的地方,就是在沿着线走。我们在南方生活,对这方面感触较深。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意境其实也是讲人和自然的关系。


邵:未来建筑师、建筑要怎样和社会有更多的连接,或为社会价值做更多不同维度的贡献?


陆:建筑在城镇化的时代还是要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感受出发,结合传统文化来提供更有意义、更值得停留、更宜居的空间,这是我们发展过程中一个值得思考、探索的问题。


▲ 个人工作照 © 中信建筑



本文图片由陆晓明提供



往期人物回顾
韩晶苏丹刘阳汪原钟文凯褚冬竹李保峰汤桦周红玫魏浩波徐千里李涛徐辉刘艺王子耕李以靠刘向晖陈忱庞伟刘文鼎蔡捷东梅·刘小川王辉杨宇振褚冬竹赵扬翟辉陈夏未何智亚张宇星田琦赵元超冯果川鹿先森乐队何勍张佳晶张之杨肖诚毛大庆李逸舒李振宇王晓东唐克扬李兴钢崔接成蔡尚文钱方王川吴晨刘涵晓何志森刘晓都陈展辉柴晟张樵张迪程艳春徐千禾马岩松朱锫刘家琨何智亚戴志中周涛王中德陈蔚庞嵚姚仁喜张晓晓蒋培铭张志晓张鹏举何健翔罗立平温子先万谦彭翀李景奇刘小虎李竞孙树瓅胡劲松赵晶鑫刘珩商宏倪阳叶笛卢强Martin Jochman胡慧峰孟建民汤桦祝晓峰俞孔坚王旭周游华黎童明俞挺张微毛厚德薄曦张蕾庄慎王灏梁井宇施道红刘宇扬郑东贤陈忱庄子玉王昀王硕齐欣程泰宁张宇星魏娜青山周平林世彤冯路王大鹏唐康硕·张淼徐卫国陶磊王兴田潘冀迫庆一郎陈璞孙峥李保峰周榕朱锫胡哲薄宏涛房木生孙祥恕王学军罗劲刘临安周燕珉季凯风胡越陈一峰陈阳冯国安冼剑雄罗德胤沈帆何崴王振飞彭钢李颖悟刘道华易介中蒋晓飞高志王向荣戚积君·李雯赵敏赵扬韩文强梁钦东车飞袁野孙振华曹晓昕刘晓钟杜孝民窦志黄居正


- END -


本文由建筑记录人原创撰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建筑档案公众号中留言。

内容投稿邮箱:jzda01@126.com


建筑档案
记录中国建筑 | 记录中国建筑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