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火种
生生不“熄”
从“江抗”到“新江抗”
“东进!东进!
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
任我们纵横驰骋。
深入敌后,百战百胜,
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八十多年前,新四军健儿们高唱着这首《新四军军歌》,踏上了东进的征途,深入敌后,打开了江南东路抗战新局面。
江抗东进
开辟茅山根据地
1938年2月15日,毛泽东致电项英、陈毅,指出江苏境内茅山地区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应以溧阳、溧水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向南京、镇江、丹阳、金坛等地的日军作战。4月,新四军先遣支队在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的带领下从岩寺向苏南敌后进发,进行武装侦察、获取日军情报,为主力部队进入苏南敌后做准备,此间取得韦岗伏击战的胜利。随着粟裕率领先遣支队挺进苏南,陈毅、傅秋涛在5月份也率领着一支队主力向苏南进发,在6月上旬抵达以茅山为中心的镇、句、金、丹及南京周边地区,与第二支队一起在苏南地区对日军广泛出击。
继续“向东作战”
1939年2月23日,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毛泽东在1938年5月4日关于“在茅山根据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人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的指示,确立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1939年4月,陈毅决定派第六团挺进苏南东路,开展游击战争。5月,带着发展部队,扩大抗日根据地,筹集人、枪、款的任务,叶飞率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二路 ”的名义从茅山出发东进,在武进戴溪桥与江抗三路汇合,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
江抗东进后,积极对日作战,取得了无锡黄土塘战斗、夜袭苏州浒墅关、奇袭上海虹桥机场等一系列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南东路地区民众的抗战热情,初步打开了苏常太、澄锡虞等地的抗战局面,完成了筹集人、枪、款的任务。
西撤北上
江抗在东路地区的发展,震惊了日伪,也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不安。1939年9月,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在江阴马镇附近袭击江抗,时任江抗第二路司令员的吴焜不幸牺牲,刘飞等人负重伤,被转移至阳澄湖畔休养。为了避免磨擦,也为了加快向北发展的步伐,1939年10月,陈毅决定,除留下部分干部和地方武装在东路地区坚持斗争外,令叶飞率江抗主力西撤。
新江抗成立
1939年10月,叶飞派遣杨浩庐返回常熟,传达陈毅关于“留在东路的部队由江苏省委领导,与地方党组织配合,坚持和发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组织领导斗争。11月6日,在江南特委代理书记张英的主持下,东路地方党组织、江抗、民抗三方负责人在唐市东土地堂举行会议,决定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建立以伤病员为骨干的新江抗部队,坚持苏南东路斗争,并加速发展民抗。
新江抗刚刚成立时,部队被编为一个连,但人和枪的实力实际上连一个排都不到。由于力量薄弱、装备简陋,新江抗在与敌人进行斗争时,采取了巧妙打击敌人的策略,很快就发展壮大起来,并与民抗部队一起在对敌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为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85年前,江抗西撤后留下的火种重新点亮了苏南东路,这支从芦苇荡中走出的新江抗部队在此后不断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对越自卫反击战,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国际维和等一系列艰难险重的任务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支部队作为祖国坚实的守护者,如同星星之火,永远闪耀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
- END -
来源: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