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冻结肩——“粘”在肩上的烦恼

健康   2024-10-22 16:48   湖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肩膀好好的,突然有一天,举手投足间,肩膀就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动一下都疼得钻心,连洗脸、梳头、穿衣服这些平常动作都成了奢侈?如果你正有这种困扰,很可能你得了冻结肩。

别急,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位“讨厌的朋友”——冻结肩,保证你看完之后对它有个全面的了解,甚至还能跟朋友聊上两句!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删)





冻结肩是什么?




冻结肩,听起来像是肩膀被冻住了对吧?其实它还有一个更专业的名字,叫肩关节周围炎,俗称“五十肩”。这不是说只有50岁的人才得这个病,而是因为它常常在50岁左右的人群中高发。当然,年轻人和老年人也可能中招。


冻结肩的全名很贴切,因为这时候你的肩膀确实就像“被冻结”了一样,无法正常活动。简单来说,它是肩关节的周围软组织出现了炎症,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最后发展成肩膀僵硬,活动度大大降低。想象一下肩膀周围的肌肉、韧带都被紧紧绑住了,每次你想动动肩膀,身体都在“抗议”。





冻结肩的症状?




冻结肩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像电视剧的三幕剧,情节跌宕起伏,但结局一般还算美满。


1. 疼痛期(冻结期):这就是“倒霉的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肩膀慢慢变得越来越疼,尤其是在夜里。这种疼痛通常是深处的、钝钝的疼痛,有时候好像从肩膀延伸到手臂。这个时候,虽然肩膀还勉强能动,但疼痛感会让你越来越小心翼翼地活动。

2. 僵硬期:在这个阶段,肩膀不仅疼了,还“罢工”了。你会发现肩膀变得特别僵硬,活动范围受到严重限制。比如举手去拿高处的东西、梳头、穿衣服都会变得非常困难。这就是冻结肩的“高光时刻”,因为你的肩膀就像被“冻”住了一样,动弹不得。

3. 恢复期:这也是好消息来了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后,肩膀的疼痛逐渐减轻,活动范围开始慢慢恢复。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但最终大多数人都能恢复得不错,肩膀也会重新“解冻”。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删)





为什么会得冻结肩?




冻结肩的确切病因目前还不是完全清楚,但有几个常见的诱因:

年龄因素:正如前面提到的,50岁左右的人更容易得冻结肩,尤其是女性。

久坐不动:长期缺乏运动,特别是肩关节活动少的人,更容易中招。像那些天天对着电脑工作的“打工人”们,小心了!

外伤或手术后:如果你曾经受过肩膀的损伤或者做过肩膀附近的手术,恢复期不小心的话,冻结肩可能会“趁虚而入”。

糖尿病:有糖尿病的人患冻结肩的风险要比正常人高,可能是因为血糖水平的波动影响了肩关节的健康。





如何治疗冻结肩?




虽然冻结肩听起来很可怕,但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可以自愈的——只是需要时间。一般来说,从发病到完全恢复可能需要几个月到两年,甚至更久。不过,我们也不用坐等时间治愈,还是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加速恢复。


1. 物理治疗:这是治疗冻结肩的核心。物理治疗师会帮助你做一些专门的拉伸和强化练习,逐步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度。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有点痛,但坚持下去效果是很明显的。

2. 药物治疗:针对早期的疼痛,医生可能会开一些消炎止痛药,比如布洛芬,帮助减轻疼痛和炎症。如果疼痛特别严重,还可以通过“局部注射类固醇”来快速缓解。

3. 热敷和冷敷:这可是居家治疗的好帮手。早期疼痛严重时,可以冷敷缓解炎症;后期僵硬时,可以用热敷来放松肌肉,让肩膀更好地活动。

4. 手术治疗:这是极少数情况下的选择。如果经过长时间的治疗肩膀仍然没有恢复,医生可能会建议通过手术松解关节囊,但大部分人都不需要走到这一步。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删)





如何预防冻结肩?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都在想,既然冻结肩这么麻烦,能不能不让它找上门?好消息是,麻烦是可以预防的!


1. 保持活动:别让肩膀长时间“闲着”,尤其是每天久坐的朋友,别忘了定时起来活动一下,做些简单的肩部拉伸动作。比如绕肩、摆臂等,都是非常有效的预防动作。

2. 注意姿势:长期不良姿势也容易引发肩部问题,工作时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含胸驼背,这样可以减少肩部的压力。

3. 加强肩部肌肉:适当的力量训练可以帮助维持肩关节的健康,增强肩部肌肉和韧带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冻结肩的发生。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删)

总结

冻结肩虽然痛苦,但并不是无解的。大多数情况下,只要耐心治疗并配合物理康复,肩膀最终会重新“解冻”。不过,最好的办法还是预防为主,保持肩关节的灵活性和健康,避免让自己陷入“冻住”的困境。

所以,别让你的肩膀一直“偷懒”哦,赶紧动起来吧!不然哪天它真的和你“说拜拜”了,可就麻烦了!

撰  文/周敏(骨科)

编  辑/陈思思

一  审/周妙昱  二  审/赵   勇  三  审/全必春

湖南省财贸医院官方订阅号
关注湖南省财贸医院官方订阅号,即时获取医院新闻、专家团队、特色医疗、科普知识等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