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囚徒:这些带有悲伤印记的故事,我好喜欢
情感
文化
2024-04-28 07:30
四川
除了毛姆叔叔的作品外,这些年很少读外国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所以决定买《生活的囚徒》这本书时,还是有点犹豫的。担心内容晦涩,担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太大距离。总之,担心就像之前很多被我一腔热情选中最后却被冷落至今的无辜者。这次共下单了三本书,《巨流河》是主角,另外两本(还有毛姆的《面纱》)是凑单的。收到书后的第二天,我想先大致翻翻这本短篇小说集是否合我口味,结果只读了开篇几段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共收纳了十二个短篇,主角大多是有些“悲情”色彩的小人物。抛开不太好记的人名和地名之外,这些人物像极了我们身边的那些毫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沉默、顺从、按部就班,或者愚钝而不自知。他们隐藏着过往的伤痛与秘密,关闭了无数个其他的可能。他们是被生活围困的囚徒。这十二篇故事我都很喜欢。其中有一篇叫《第三者》的故事,我其实没有读得很懂。还有《八月的星期六》,好像看出了故事暗示的一个谜,但不确定是否猜透。以后再找相关的书评来看吧。今天只想写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三篇。一般情况下,小说集的首篇地位都比较重要,它承担着能否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作用。开篇小说《三位一体》中的主人公基思和道恩娜是一对准备去威尼斯补过蜜月旅行的夫妇。他们都是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后来被道恩娜的雇主——被他们称为“叔叔”的人收留在他的房子里居住。这趟“威尼斯”之旅也是叔叔替他们安排并付费的。威尼斯是叔叔魂牵梦萦的宝藏之地,但叔叔年事已高不便前行,借此机会让基思夫妻替自己体验这次梦幻之旅。旅行社安排的行程很妥帖,与他们同行的是一个意大利语班级的成员,在旅行的同时还能体验意大利语老师的授课。这必将是一次令人眼界大开的完美旅行。带着叔叔的希冀和嘱托一路兴奋的基思夫妇直到晚上入住旅馆时,才发现一个糟糕的事实——他们的路线被弄错了——旅行社把他们分配到了一个老年团,他们与一群老年人一起被带到了瑞士。虽然尽力打电话与旅行社交涉,但要更改行程是不可能了。尽管瑞士的这个地方风景也很不错,尽管道恩娜要用“来都来了”的精神去适应和喜欢这趟意外之旅,但基思却做不到。他每一天忧心忡忡。不是沉默,就是懊恼和发火。他无法松弛地接受现状、享受当下,因为这不是他们两个人的旅行——叔叔的灵魂始终跟他们一路。叔叔的希望、叔叔的话,最重要的是,叔叔的指责与鄙视,是他们背上无形却沉重的压力。他们被叔叔选中,可以住在他的家里(付了房租),照顾他的生活,但代价是要听从他的安排,忍受他的古怪与讥讽。他们的生活是一场漫长的等待,等着叔叔过世后继承他的遗产。这个只有二十多页的短故事,真实又残忍。基思和道恩娜是幸运儿,更是可怜的人。他们与叔叔组成了牢固的三位一体的共生关系。人一旦陷入贪念,失去自由也在所不惜。十二篇故事中,只有一篇是以孩子的视角来呈现的。《校长的孩子》的背景,是一所私立寄宿学校。笃信传统美德的阿布里先生,在妻子获得一笔遗产之后,在英格兰的一个海滨小镇买了一栋房子,创办了一所私立男校。学校从最初的几个人慢慢发展到一百多个学生。阿布里的大儿子乔纳森也在学校上学,乔纳森的三个妹妹,就读在镇上的走读学校。她们平时生活在房子另一端的家里,只有在假期时,才能跟哥哥团聚。每当假期开始,乔纳林才从学校区域回到家中,他会与妹妹们分享学校里的新鲜事。而妹妹们感兴趣的,大部分是恶作剧和八卦类的故事。阿布里先生是个严肃、尽职但又古板的校长,阿布里太太管理着除了学业之外的一切事情,那些繁琐劳累的工作让她越来越疲惫、不快乐。而在这个假期,乔纳林陷入了烦恼之中。他向妹妹隐瞒了一些事情,而且这样的事情以后会越来越多。比如同学们都瞧不起他们的父亲,称他是“无耻的伪君子”;同学们还给他们的妈妈起了“母鸡”的外号——只因她柔弱得像一个被雨淋透的母鸡。更严重的是,乔纳林很不喜欢的一个男孩——托特尔威胁他,让他带口信给自己的妹妹玛格丽,叫玛格丽开学后的第一天晚上跟他在木工棚旁边约会。一边是正统的父母和天真的妹妹们,一边是粗鲁、邪气的男孩子们,还有一些被他们逐渐发现的成人世界的秘密……这些烦恼积压在乔纳林的心里,他找不到合适的人诉说。这个可怜的男孩,他想保护妹妹,也想保护母亲,甚至希望以某种方式保护父亲。尽管在现实中,父亲才是能保护他的那个人。作者对男孩内心的惶恐与纠缠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摹,把读者也带回到人生中的某个节点:在我们并没有长大但开始看到并以为已经懂得一些事情的时候,当我们知道父母并不完美和强大的时候,我们想站起来冲出去却又无能为力……成长的代价,就是渐渐失去纯粹的美好,感受到人生的混乱。最后想分享的故事叫《与奥利弗的一杯咖啡》。故事的主人公奥利弗是一个吝啬、自私又冷血的男人。他已经四十七岁,依然英俊,独自住在意大利一个叫贝托纳村山上的一栋石头房子里。与他离婚多年的妻子带着女儿住在伦敦的公寓。前妻为了跟他划清界限,不让他回伦敦见自己和女儿,给了他一系列经济补偿,每月给他生活费,这栋只改造装修了一部分的石头房子也划到了他名下。离开前妻和女儿后,奥利弗在贝托纳村的独身岁月中,吝啬如旧。他尽可能地占一切便宜,利用咖啡馆交接班制度的漏洞蹭免费咖啡,利用给陌生人提供住宿(水泥地上的睡袋)的机会叫别人帮他修整房屋,甚至还会薅女士和学生的羊毛。哪怕是当多年未见的女儿因完成语言课程来到他所在的小镇与他意外相逢,他的喜悦也仅仅占据了情感的百分之几,他考虑更多的是“如果女儿同意住在他的房子里,或许她能分摊日常花销”。他期待女儿来自己的房子,却舍不得为女儿准备一块猪排。与女儿见面遭到冷遇后他甚至懊恼多点了一杯卡布奇诺。这个可怜又可悲的男人,落魄到如此境地也从未自省。他在回忆里数落着前妻和母亲的不是——他自己的母亲也不待见他。他靠贬低前妻、美化自己来达到内心的平衡,尽管事实刚好相反。在这个故事里,我欣慰的是三位女性(男人的母亲、前妻和女儿)的清醒与理智。奥利弗的处境是他咎由自取,但我却难以去鄙怜他。因为处于上帝视角的、读小说的我们,身上也有未曾察觉的懦弱与不堪。剩下的九篇小说里,还有多个自愿或不自愿陷入命运之网中的人儿,有的令人嗟叹,有的让人怜惜。他们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但他们面临的无奈和困局,我们现今一个都没有少。感谢公众号“魏小河流域”的推荐,让我得以与此书相遇。很敬重能认真书写小人物命运悲欢的作家,这些文字在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同时,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威廉.特雷弗说:“比起黑白分明的成功,我觉得人身上怯懦的一面倒是来得更有意思,更好玩。”而我更喜欢本书译者亚可的评价:困兽犹斗,或许才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也是特雷弗笔下的静水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