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
伍子胥的父亲和兄长被楚平王所灭门,伍子胥幸得申包胥襄助,逃至吴国。在吴国,他主导了专诸刺王僚之事,获吴王阖闾信任。其后,伍子胥与孙武共同训练吴军,最终引领吴军攻克楚国郢都,且鞭尸楚平王,以报灭门之血海深仇。
然而,史书对伍子胥却非常宽宥,非但没将他视作楚奸,反倒仿若民族英雄。此中道理究竟何在?
看看网友们的分享!让我们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
·说的对,申包胥“都只敢对伍说你能灭楚我必能复楚,而不指着伍骂他楚奸。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这么一看,伍子胥的另一个极端,应该就是“杨家将”。
·司马迁给了个评价,非烈丈夫孰能至此?
这就是真儒家所倡导的,君不如父,孝大于忠。
皇帝就很反感这个,皇帝喜欢的是为君丧父,忠大于孝。古代大多数士族从人性出发,基本认可前者,而法家类的儒学者则会认同后者。
比如大明王朝1566中徐阶和高拱等大多数人都是认可前者的,在审判海瑞时都是摆烂。而赵贞吉“则是认可后者的,为了皇帝,丢弃道德也要批判海瑞,然后就被同事们孤立了。
·有种说法是端午节祭祀的是伍子胥。
·不能赞成更多。反过来讲,伍子胥不顾杀父兄之仇,而效忠楚国,在是非曲直非常清楚的情况下这样的人,你是楚王,你敢用吗?你是大臣,你敢跟他共事吗?这绝对是个狠人,隐忍要杀你的人,比如勾践。
另外,大义灭亲不是儒家思想。是别扭曲的假名儒家。儒家提倡的是亲亲相隐。
·还是喜欢先秦的风气,还没有被愚忠“的思想洗脑。
·君不君,臣自可以不臣了。连孔子都称赞伍子胥的正义之举;
孟子称赞武王伐纣: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楚国大臣屈原在《楚辞》里把伍子胥和比干并列,哀悼他们的不幸。
·那个时候谷梁儒的“君君臣臣子子”还没出来,就算按后世公羊儒的大复仇理论——血亲复仇,也理所应当,汉唐时基本没人说伍子胥是楚奸,只会赞赏他刚烈淳孝,那晓得现在有人要叫他汉奸?
看了以上网友的分享,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