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星|谢梓钰,由何岸推荐

文摘   文化   2024-09-28 13:29   上海  

痕迹和蒙尘

Traces and Dust 

装置语言的传统化是要根据现场性质来搭建一种关于自我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在多次引用中能够不断有其具体意义,从而达到一种自我的获得,在现场制作的不断累积中,我们艺术家要同时建立和打破的传统得以形成。

谢梓钰《腹语者2》(局部)

2022年,钢铁、棉袜、发圈、星星纸、黏土

全文图片鸣谢艺术家

谢梓钰

推荐人:何岸‍‍
在谢梓钰读研二的时候,我接受了她的导师的委托,对她们三位研究生进行教学和交流指导,然后带领她们去山西学习古建筑的结构语言。当时谢梓钰突然说这个对她作品有启发。接下来就看到她在山西暑期学校现场进行材料的拓印和利用现场的地理地形做作品。她当时展现出来的作品的装置意义是比较鲜活而且反应很快的。此时谢梓钰的作品很在乎痕迹、叠压,这有点类似抽象艺术画面上的那些笔触和划痕,但和抽象绘画的区别是谢梓钰的痕迹有关于空间的再解释,以及场所中的人离去后的那些遗留与废弃物。她小心而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投射。她思虑再三,想尽办法保留一些无法留住的痕迹和蒙尘
现在用“常年这样”的方式去观察年轻艺术家是不合适的。我们不可以在这些年轻艺术家的迈步阶段就下这么多定义。谢梓钰的一切刚刚开始,有一些萌芽,珍贵而且顽强。她有自己很笃定的看世界的方式,比如她其实并不擅长表述和描述一件事物,但是可以很快进入到自己的创作语态中,或许是因为持续性的自我解读成了一种动力吧。

谢梓钰《上面接近地面,下面接近开花》

2021年,场域特定装置:铁片、橡皮筋、

塑料板、鞋垫、网球、路灯、电线

222 × 290 × 225厘米

什么叫传统——我们必须要明晰。传统对于艺术家而言并不指一个社会和族群的宏大线性叙事。装置语言的传统化是要根据一种现场性质来搭建一种关于自我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在多次引用中能够不断有其具体意义,从而达到一种自我的获得,在现场制作的不断累积中,我们艺术家要同时建立和打破的传统得以形成。
谢梓钰的创作主要源于自己比较特别的触知。我确实并不清楚文化上影响她们这一代创作的具体来源,但她们更多都会在声音与偶发中寻找。她们中的一部分会对噪音兴趣很大或对日本街头卡通而不是流行卡通产生兴趣——这样的她们是区别于对西方经典不断回耕和重置的我们这一代的。

谢梓钰《上面接近地面,下面接近开花》

2021年,腾挪空间现场,广州


令我比较吃惊的是谢梓钰在广州城中村小洲的腾挪空间做的个人项目《上面接近地面,下面接近开花》(2021)。她就地取材,把一个橱窗大小的空间线性化和虚拟化,突出了空间的边界中“轻”和“悬浮”的概念,让线形去记录虚空的空间痕迹,地面对应她所谓的灰白的冷冽,呈现出她独特的关于地形与地貌的视界。这个小空间处于一个桥头的拐弯位置,这里正好有个路灯,她充分利用了这个路灯,偷偷改变了路灯的方向,让其灯光照向橱窗空间。这样在夜晚所呈现出来的线的投影又再次于她所建立的线性悬浮中形成逆向虚拟扰动了她用实体线构成的虚空边界。白天展现的是线性痕迹,夜晚是灯光对白天线性痕迹的再拟像。语言层次来源于这个城中村的光照路径,它们相互咬合依赖。作品带出来的多重叙事感让其很自然地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异象空间的诗学特征。腾挪空间的项目体现了她独特的空间投射,是她在学习生涯中比较让人兴奋的一个作品。

谢梓钰《腹语者2》‍‍‍‍

2022年,钢铁、棉袜、发圈、星星纸、黏土
在研究生毕业展上,谢梓钰用不锈钢管型材作为作品的基础制作材料,去尝试一种丢失具体所指状态下的前语言概念。我很喜欢《腹语者》(2022)这个作品,一堆码成规则形状的扁状空心不锈钢短管,被制作成类似木炭块或者蠕虫的小块单体,再堆叠放置在刻意制作好的低矮的不锈钢台上,好像是关于矩形的上下分解,和周围的作品对应,似乎是在寻找数列和形状之间的关联,让人想起康德的“物自体”。然而在她的创作中,谢梓钰根本不会有意识地针对“物自体”制作作品。她的创作永远是基于感知力而不是哲学的。
这个作品可以在任何场所各种材质的场地上展现,每次都会与地理位置产生呼应感。局部和个体上的处理也很细致,比如有些空心短管的两头是一头封堵一头打开,有些又是全部封堵的,这样处理的手法会再次给冰冷的不锈钢人造物带来一种语言属性的生物感

谢梓钰《鸟2》

2024年,布面油画,98 × 66厘米

 

在特殊的沉浸中,谢梓钰依靠自我幻觉的投射,在作品中编织出多层叙事感,这些叙事有时甚至互为悖论。艺术家最可贵的地方即是不断在做关于自己的悖论。她未来可期又不置可否——这取决于她笃定坚持自己的程度。在建立起自己比较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同时,谢梓钰终归是通过作品来完成对自己性格的完形

谢梓钰,1996年生于广东,2022年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毕业。在当前的创作中,她采集生活中的细微冲动,尝试将其转化为不同的感知对象。她结合了对物体、空间和语言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察,把内在经验和外部环境作为两种模具进行调制和塑造,探索停顿和矛盾中的特殊力量

何岸,艺术家、世界遗产遗址保护协会会员、道士。其创作涵盖了多种形式,时常结合工业材料营造富有感官叙事的装置现场。

✦ 本文收录于《艺术世界 ArtReview》2024秋季刊


《艺术世界 ArtReview》2024年秋季刊现已上市
↓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



↓ 扫码订阅全年《艺术世界 ArtReview》,现特价优惠 ↓

艺术世界 ArtReview
全球领先艺术媒体ArtReview(est.1949)中文版杂志信息门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