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萧关”,从六盘山下来,路过一座关隘,司机老马转头对我说。 难道这就是边塞诗中反复吟诵的那个萧关吗?我问自己。 我知道,萧关的地位非同一般。古代,关中平原有“四关”,萧关为北关,又称金锁关,另外三关是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和南武关(蓝关)。其中,六盘山下的萧关扼守由泾河通往关中的通道,以险要著称。历史上,萧关也是西北游牧民族和关中农耕民族的分界线。 作为关中平原的北大门,萧关一旦被突破,八百里秦川即失去屏障,长安岌岌可危。秦始皇大定天下后,即下令修建由关中通往六盘山的“回中道”,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随后,始皇帝即沿此道出巡,视察边塞防务。 西汉初年,匈奴14万大军进犯关中。守卫萧关的北地都尉孙卯拼死抵抗,为汉军组织反攻赢得了时间,也让朝廷意识到了萧关的重要性。汉武帝继位后,对回中道进行拓宽加固,而后六出萧关,巡幸北地。 渐渐,这条西出长安,经过固原,通往河西走廊的萧关古道就成了丝绸之路东段的一部分。 萧关有金戈铁马,也有诗情画意。景区管理部门请来书法家和刻工,将历代诗人的吟诵之作刻在修复后的城墙上,并在地上立有解说性石碑,供游人细细品味。 “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在初唐四杰卢照邻的笔下,萧关是险阻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在王维的笔下,萧关是壮阔的。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在岑参的笔下,萧关是悲切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在王昌龄的笔下,萧关是荒凉的。 “陇上明星没,沙中夜探还。归程不可问,几日到家山。”在王贞白的笔下,萧关是遥远的。 “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在卢纶的笔下,萧关是凄切的。 “大漠横万里,萧条绝人烟。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在陶翰的笔下,萧关是空旷的。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还有:“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登楼望君处,蔼蔼萧关道。”在女诗人的笔下,萧关是哀怨的。 即使是没从未到过萧关的杜甫,听到官军收复了关陇地区,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也按捺不住喜悦心情,提笔写下:“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萧关,本为一座军事关隘,在与烽火、狼烟、铁蹄相伴的同时,又被赋予了浓重的诗意。不知历史上还有哪座关隘能够与它相比。
恕我不能一一引述,要想知道历代文人墨客在萧关还留下了哪些诗行,还是亲自到萧关走一趟吧!刘文军,网名“好望角”,户外爱好者,文史地理爱好者,现居北京。原载《寻访丝绸之路》,黑大出版社,见“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