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不打算做一个好人

文摘   文学   2024-11-14 20:00   上海  



我从来不算是一个好人,我从来都不打算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或者说,我不关心自己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好人,我只想做我想做的那种人,至于它是“好的”“坏的”,我并不太关心。

我曾经在课程里问过学生们一个问题:

如果你今天想去看一场电影,你会如何打电话给婆婆?

A.“我今天想去看电影,所以不回家做饭了。”

B.“我今天要加班,不回家做饭了。”

你会选择哪一个?

大部分人选择了后者。

是的,后者更容易说出口。

为什么?我们来看看其中的深意。

在这个问题里有两个部分。

第一,如果是前者你要自己承担责任,后者是老板在承担责任。

第二,“爱自己”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我们的教育在不断地教育我们“牺牲”“奉献”“舍己”,在这样一个传统背景下,“为自己”显然是一个不那么荣耀的理由。


你为什么不敢爱自己?



当然,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历史带给我们的。
在我们的父辈那个年代里至少在某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是处于“危难”时刻的,那个时候,大家必须集合所有的力量去努力建造一个未来,所以,是不能有“你的”和“我的”,我们是“我们的”,没有界限,没有你和我,也是在那个时代里,出现了“英雄”“忘我”“牺牲”——是这些标签背后的人从某种程度来讲成就了那个时代,所有成就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发展的事物都会被放大和称赞,于是“牺牲”“奉献”“忘我”是被那个时代所赞扬的。
我们的疏漏只在于,当那个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不需要以牺牲、奉献、无我来成全一个时代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安置?
然而,那个时代的创伤——贫穷、饥饿、动乱带给那个年代的人太多的疼痛感,而那样的疼痛没有被疗愈,或者不认为应该被疗愈,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历史的创伤,一个人出过车祸,从此以后就会非常小心过马路,并非过马路需要那么小心谨慎,只是因为在这里有伤,你我选择了今天的生活,也仅仅是“伤”背后最安全最渴求的选择罢了。
于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教给我们“爱自己”,是历史的创伤,那是属于过去的,你的生命职责就是要认领你的责任,现在,你已经不能把这一切归结给历史。
爱自己,就成了这个时代,你的选择。


没有改变世界这回事,

也没有先爱别人这回事


我说过,我没有打算做一个好人。

抛开个人生命和情怀选择不谈,是我从不认为委屈可以求全,牺牲也不能成就任何人。
就像我从来都不想改变世界,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抱负,是我从来不觉得天底下有改变世界这回事,什么是世界?世界就是无数个你和我组成,社会的问题就是无数个你我制造的,要想改变世界,就要改变无数个你和我,以及我们曾经制造的问题,哪有改变世界这回事?
我也同样不认为有委屈求全,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这种事。你没有爱,你拿什么去给予别人?爱不会独立存在,它只能经由你流向他人。
你依恋着这个世界,你和他人的关系就是依恋;你憎恨着这个世界,你传递给他人的也是憎恨;你要回报,你的爱就带着条件;你过得不好,你无法给任何人带来益处。
所谓,为别人好,只是我们企图用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的位置。值得去的地方都没有捷径。选择先爱自己,是并没有其他的道路。
我要照顾好自己这颗心,我理解和允许这个世界,孩子透过我看到的世界才是光明的;我不要与死亡为敌,临终者在我身上的依靠才是健康的,他们在面对死亡时才是充满力量而非仇恨的,有怨气的;我要好好的活在每个当下,未来才会不同;当我身边的人看到我过得光彩夺目,他们才觉得生活是有希望的,如果我是不安的,他们只想拯救我,然而,他们自知他们是无力的,所以日子才变得死气沉沉。
你带着困惑,问题,情绪,不安,传递给别人的所谓的“爱”,也会制造更多的问题。不是不想先爱别人,是根本没有先爱别人这种事,除了自救,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一种救赎。


关于“爱自己”这件事


 

为什么“听过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道理听得太多了,哪一个有错?

在今天这个时代,想要“错”还真不容易,在这个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好像什么都是“对的”,想要稳定,没有错,想要有很多钱,也是对的,唯利是图,似乎也不算是罪恶,什么都不想要,也是很好的——在这个到处都是正确答案的社会里,我们要如何自处——这成了最难的事情。

于是,每天打开微信,几百万个微信公众号,人人说的都对,可是仍然过得不开心,症结在哪里?

答案仍然是简单的:因为做不到呀!你说的都对,我就是做不到。你说十点钟睡觉最好,你说的对,可我做不到;你说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你说的对,可我就是控制不了;你说要吃健康的食品,你说的对,可是麻辣火锅从我鼻子前飘过,我就是走不动路;你说要好好爱自己,你说的对,你说的都对,就是没有告诉我,我怎么可以做得到?

我发现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们,从来不缺乏“道理”,每个人都可以说出成篇成篇的“道理”,只是鲜有人“做得到”,你需要的不再是哪一个理论更“正确”,你需要的是你要如何“做得到”,即便是很小的改变,也比知道一辞海“道理”更有意义。

媒体曾经热衷于问我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

不就是一天天过嘛,和你们的一天天一样,也要吃饭,睡觉,呼吸,思考,不过是内容不同罢了,就是那一天又一天,成了今天的我。谁又不是一天天过,只是内容是什么。

余生,不打算做一个好人,

活在别人的肯定里

并不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

我的目的是,

来到这个世界走一圈,

要知道发生过什么。


余生,不在意是否是一个好人,

当冠上“好人”的称号既不能获得永久的快乐,

也不能在死亡来临的时候多活两年,

是否是好人,

我不在乎,

你怎么理解我都可以,

又不在一起过日子,

何必相互理解。


余生,只打算做一个让自己欢喜的人,

余生,只打算不辜负自己,

不是完全不在意他人的感受,

只是自幼就明白,

别人的期许永远不会到头,

小的时候,

妈妈说考上高中就好了,

考上大学就好了,

考上大学后,

妈妈说,

找到稳定的工作就好了,

结了婚就好了,

孩子上了学就好了。

然而发现被骗了,

根本没有一个时候是“就好了”,

如果有,

可能就是坟墓。

人生这道题太难了,

永远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于是我选择了最容易的一条路:

按照自己的意愿过活。


最后献上我送走的已故的百岁奶奶对我的教导:

想不通就不想,

得不到就不要,

只要你不在乎,

谁又奈你如何。

感/谢/阅/读

End

纪慈恩

纪慈恩
纪慈恩,临终关怀循证医学者、死亡教育工作者、儿童福利院康复师。著有《遗愿清单》《真真:带着女儿的遗愿去往世界》。死亡是小事,活在当下才是大事,生与死只占人生的两天,而当下却是人生的全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