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出来大家可能还不信,当亲人故去,棺材下葬后上面堆起来的小土堆,竟然是孔子他老人家开创的,是不是都没有想到?我们讲究“入土为安”,那这个土堆又是有啥妙用和玄机呢?这就要先从坟和墓这两个字上说起。在《说文解字》中,“墓”为平处,“坟”为高处。简单的说就是,墓是把棺材下葬后,把土回填,然后将土层与地面弄的平坦即可。而坟则是指下葬后,回填土,且要高出地面的成一个小土堆的形状,谓之坟也。战国时期的屈原曾在他的《九章·哀郢》中写到:“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这里的“大坟”就是土山、高处的意思。那么,这个土堆是怎么来的呢?据说,这与孔子有关。在《周易》中记载“古代葬者藏而不封不树”。这说明早期人们的墓是没有封土的。
据说,孔子的父亲去世时,孔子还很小,家境贫寒,只能将父亲草草安葬。后来,孔子母亲去世,孔子想要将父母合葬,但却找不到父亲的墓地。在邻居的帮助下,孔子终于找到了父亲的遗骨,并举行了合葬仪式。孔子父母的合葬,可不是简单地把两个墓挖在一起。按照当时的风俗,孔子首先要将父亲的遗骨重新安葬,然后再将母亲的棺木放入同一墓穴,这叫做“合葬”。合葬之后,孔子在墓上堆了一个土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坟”。我们心中的孔圣人,一直都是带着一众高徒游历天下的,所以说,他作为一个四处漂泊的人,就不能保证年年去祭祀父母,因而,他觉得父母的墓上没有标记,将来他还是不容易找得到。在这种条件下,孔子在父母的墓地上堆了一个四尺高的土堆。孔子去世后,他的墓地也有了土堆。《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弟子和鲁人纷纷在他的坟旁建宅,可见坟的标识作用。
从那以后,人们开始封土建坟,并根据死者的身份高低,规定了坟头的大小、高低,甚至树多树少等规矩。《汉书·楚元王列传》载:“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可见秦始皇的皇陵,封土竟然高达50余丈,简直就像一座山。那么,这个土堆除了好看、有面子,还有什么实际作用呢?首先,它方便识别,我们可以在坟旁边种树、种其他绿植,避免后人找不到祖先的墓地。其次,它能防止踩踏,避免修路盖房子时不小心挖到,让施工者通过外观就能辨识。第三点,土堆可以防止雨水直接冲刷棺材,保护逝者的安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下雨的时候,雨水会顺着坟包外层向下流淌,如此一来,便能够更好的保护下面的棺材。如果遇到强降雨,土堆也很难被完全夷为平地。所以,很多世家旺族的家族墓,都是修缮或者装修得很坚固,逢清明、中元、寒衣节等大日子,都要上坟祭祀,并给坟墓添土加固,让坟堆更高耸一点,这也是孝道的一种体现。民间有种说法叫做:“坟头有草土生金”,也有说:“坟头塌陷子孙稀,坟上无草绝家资。”其实,如果坟墓上的土层得以保存并长者旺盛的小草,则是家族后代兴旺的一种表现。当然,必须是整齐的小草,而非巨高的荒草。
重要提示:公众号改版后,文章推送可能会被刷掉,导致你无法看到我们的内容。为了不错过彼此,请给我们的账号加个星标★,点击下方公众号卡片→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第一个“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