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听我说,谢谢你!
终于开学,收走神兽!
“老母亲终于”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
看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
明兰等小姑娘们上学堂的情节
脑海中不禁浮现起
福博里的“宋朝的学堂”
南宋朱熹“鸢飞鱼跃”手迹拓片
明朝的黄仲昭在《八闽通志•序》中说过:“闽虽为东南僻壤,然自唐以来,文献渐盛。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仁义道德之风,于是乎不愧于邹鲁矣。” 福建是宋代少数几个有名的文化大省之一,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达到了其前朝后代无法比拟的历史巅峰。而宋代福建的文化鼎盛是其教育事业日益繁盛的必然结果。
据《八闽通志•学校》记载,除去那些带有书院性质的精舍、书斋之外,宋代福建境内明确为书院或书堂的有48所,宋代福建57个州、府、军、县都建立儒学,设书院100多所,私塾遍及城乡。在那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年代,福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科教文化的璀璨明珠。
想必当时的宋代家长们把神兽们送去学堂后,也像我一样巴适得很,能够与好友一起喝茶赏花。P.S.民间流行的茶文化也是宋代饮食文化迈向鼎盛的重要推手之一。
福建,这个东南沿海的省份,不仅拥有秀美的山水,更是宋代科教文化繁盛之地。从福州的三坊七巷到泉州的开元寺,每一处古迹都诉说着宋代福建的学术繁荣和文化自信。
书院文化的兴起 —— 书院作为宋代教育的重要场所,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等,都是当时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中心。这些书院不仅培养了大量人才,也推动了儒学、理学等学术思想的发展。宋代书院,尤其是朱熹创办的书院,对理学传播理与教育改革起到了关键作用。朱熹在书院中的教学和著作,对后世的教育和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制定的学规和教学方法,如《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书法与绘画艺术的高峰 —— 宋代福建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同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蔡襄等书法大家,以他们的笔力和墨韵,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而福建的山水画,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成为宋代绘画的代表。
宋代印刷业的发达
使得藏书、印刷日益丰富
这为福建读书人
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促进了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福建宋人生活能够如此惬意巴适,可不能忘记一人——朱熹。
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也就是今天的福建省尤溪县,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学识渊博,是程朱理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学派被称为闽学学派、朱子学派。在他理学的带动下,宋代福建教育与刻书事业日益繁荣,福建文化出现了全面繁盛的景象。
朱熹晚年移居到建阳,在考亭书院讲学。这件是朱熹自画像碑,征集于建阳考亭书院,刻于清末。画像中朱熹面容慈祥,头戴方巾、身着长衫,作拱手揖礼状。
朱熹自画像碑
教育的兴盛带动了刻书行业的繁荣。如下给大家展现的就是蔡襄所著的两本版书。
蔡襄《茶录》刻版
蔡襄不仅是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茶文化专家。这里展示的是蔡襄所著《茶录》的书版。全书分为两篇,上篇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是制茶的器具与茶具,不仅推崇建州的北苑贡茶,也隆重推出了建盏茶具。在蔡襄的推荐和影响下,欧阳修、苏轼等学者、诗人都以饮用北苑茶为荣。北苑茶因而风靡一时,享誉全国。
蔡襄《荔枝谱》刻版
这是一部记载荔枝栽培和种植方法的著作,全书共3000多字。书中收集了大量有关荔枝的资料,详尽地记载荔枝栽培一系列科学知识,为发展荔枝培植和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回到当代,我不禁想到当代教育中应当强调宋代书院德育为先,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教育导向。在孩子求学历程中,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倡导学术自由和批判性思维,鼓励每一个孩子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迎接生命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行笔至此,接娃去也,请听下回分解。
END
供稿| 潘蕊颖(见习志愿者)
供图| 李华(见习志愿者)
编辑| 林雯 余洋
责任编辑|郑煦 李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