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发妻:苦等丈夫27年,终不被理解,相聚一年后自杀

文摘   2024-10-31 11:14   吉林  
黄维,民国时期的高级军事将领。早年投身军旅,抗战时期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作战等。解放战争时,他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当得知自己是败在老同学陈赓手下时,他感慨:
“败在陈赓手上不算冤枉,陈赓是我的同班同学,在学校里我就比不过他!”
虽然败得很服气,但是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他拒不接受改造,个性固执,足足被关押了27年,直到1975年才被特赦,他也是最后一批获得特赦的国民党将领。
电视剧《特赦1959》,就有关于这段历史的介绍。
图|晚年的黄维
黄维1904年2月出生于江西贵溪盛源的一户贫苦农家,因为父亲早逝,家庭生活拮据。但家庭的贫困并没有阻挡黄维的学习脚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完成了学业,更是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黄埔军校的一期生。
步入军旅生涯的黄维作战勇敢,在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和与直系军阀孙传芳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因此很快得到提拔,23岁便当上团长,28岁当上旅长,29岁当上师长,34岁升任军长。
1937年,黄维还被派往德国深造,只是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黄维只得放弃学业,回国抗日。
在抗日战争中,黄维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其中淞沪会战中的罗店之战是黄维的成名之战。
罗店争夺战是在淞沪会战第一阶段作战中,中国军队在杨树浦、宝山、吴淞、刘行、罗店、浏河多处与日军展开血战,官兵们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以血肉之躯铸成抵抗敌人的万里长城,实践他们杀敌报国的豪迈誓言。
罗店一带是平原,地近长江口,无天然屏障可以依托,本不是最佳的防御地点,但是这里是上海市区的屏障,又拱卫着浙江地区,实为战略要地。
在战斗打响前,日军动作迅猛,中国军队仓促上阵,根本来不及构建防御工事,又缺乏重火力,只得凭着血肉之躯抵挡日军海陆空优势火力的攻击。在日寇的猛烈进攻下,很多营,团,甚至师,顶上战场几天,就全军覆没。
这场双方你来我往的拉锯战,就其激烈程度而言,丝毫不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任何一场战役,堪称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
当时黄维担任18军第67师师长,率军与日军苦战一星期,师部除了一个电报员,全都上前线了,最后活着的人连一个团的编制都凑不够。
当时的报纸大力颂扬黄维的忠勇,但也有人说他是教条主义,指挥得死板僵硬。
自此,黄维有了“书呆子”的名声。
抗战时期的黄维,作战勇猛,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解放战争时期,黄维坚决跟随蒋介石打内战,其命运也开始急转直下,甚至连妻儿都无法照顾。
1948年冬天,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2兵团司令长官的黄维,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从此,他的生活与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黄维的身上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他坚信“忠臣不仕二主”,所以在被俘后,黄维拒绝接受改造,并时刻以忠臣自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蒋某人对我有知遇之恩,陈诚对我恩重如山,我的这条命已经卖给了国民党”。
他被俘虏后连自己的身份都不愿意承认,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件很"丢脸",因此在罪状面前他直接表示自己无罪,并说:"如果我真的有罪,那就是打了败仗。"
图|晚年的黄维与妻子合影
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中,黄维依旧盛气凌人,平时表情严肃,就连走路都挺着肚子。
黄维被俘时只有44岁,但是他的身体已经感染了多种疾病。但解放军并没有放弃他,反而每天给他提供牛奶,鸡蛋以及小灶,而黄维却抗拒解放军给予他的优待,甚至还指责那个照顾他的管理员灭绝人性。
但是慢慢的,他的心态也发生改变。当他看到自己每天可以享用最好的待遇,但是周围的人却都因为营养不良而出现浮肿。在这种关怀之下,即便是个性强硬的黄维也开始逐渐认识、检讨自己身上的错误,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逐渐改造自身。
思想上接受改造后的黄维,也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曾坦言:
“我是一名战犯,是一个有罪的人,但是党不仅没有杀我,反而如此天高地厚地对待我,给我输血,给我长期疗养,给我治好了身上的病。人非草木,怎能不感恩图报?”
给黄维内心最大的触动就是,负责改造战俘的功德林管理处组织在押战犯外出参观祖国各地。在这次参观中,黄维见识了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他的触动很大。他曾这样说道:
“老实说,对我思想触动最大的,是政府组织我们到各地的几次参观。旧社会不讲生产,不搞建设……共产党掌权以后,虽然也有内部斗争,但是头等大事就是老百姓的穿衣吃饭,是发展国民经济而非发展官僚经济,由此发生的巨变我们是有目共睹,我一个人也不可能睁眼说瞎话呀!
在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后,黄维内心中的思想彻底改变了,他想用自己的余生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但黄维在选择上又犯了固执的毛病,他将全部心思放在了研究永动机上面。
永动机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中科院的研究人员,早在1956年便得出结论,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东西。
黄维研究永动机,提出异议的人很多,可黄维不愿意相信,他认为之前没有研究出永动机,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他坚信永动机是存在的,他曾说:
“中国四大发明问世之前,恐怕只有死人才不提出异议。”
图|蔡若曙与女儿
为了更加专心地投入到永动机发明,节省时间搞科研,黄维将自己养了多年的长胡子剃光。大家虽然不认可黄维的永动机研发,但是看管人员对于黄维的这种执着的精神还是挺敬佩的,因此监狱的管理人员,帮忙采购了许多书籍和零件,让他进行研究。
然而,当黄维在搞研究的时候,他却忽略了,除了工作以外,还有家人在等着他。
黄维的妻子叫蔡若曙,出身名门,并且很漂亮,两人是自由恋爱走到一起的,拥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1948年,她和黄维分开的时候,已经怀了九个月的身孕,后来误以为黄维去世,蔡若曙听到消息,心痛不已,于是带着三个孩子去了台湾。
一直到五十年代初,妻子蔡若曙才有了黄维的消息,得知丈夫还活着的消息之后,便带一家老小和老保姆取道香港秘密回到了大陆。在政府的照顾下,她在上海的图书馆工作,靠自己的工资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图|黄维一家人合影
刚回到上海时,蔡若曙才三十出头,正是最好的年华,他放弃其他人的追求,满怀信心地等待黄维。
本来,1959年,黄维可以获得特赦,但因为他改造的态度依然十分顽固,认罪态度还不诚恳,最终被取消了特赦的资格。因为这件事,他的妻子蔡若曙深受打击,以致患了精神分裂。
蔡若曙有时会出现严重的幻听,有时莫名地感到焦虑和暴躁。但蔡若曙毕竟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金,有教养,她努力克制病情的发作,仍能每天去图书馆上班。
而黄维却没有理解蔡若曙的痛苦,他依旧钻研永动机,当蔡若曙千里迢迢去监狱探望黄维时,她含泪说道,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东西。并劝黄维放弃研究,结果却被黄维骂了句:“你懂个屁,赶紧滚!”
此时,黄维满脑子都是永动机,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劝说。殊不知,此时的蔡若曙已经为了黄维付出了太多,她不仅从妙龄少女熬成了梳着齐耳短发,手上满是劳作茧子的老太太。而且,病情日益加重。
即便黄维不理解自己的付出,但是,蔡若曙始终不离不弃,她一心一意地照顾两人的孩子,并耐心等待黄维。
由于黄维的不配合,一直到1975年,黄维才获得特赦,也是最后一批得到特赦的战犯,从44岁一直被关到71岁,整整27年,重获自由的黄维已经71岁了。
据小女儿黄慧南回忆说,出狱后的黄维虽然很瘦削,但脸上依然充满倔强肃杀之色。因为妻子患有精神分裂,黄维被释放后始终不愿意与蔡若曙进行过多的交流。
出狱后,黄维任全国政协常委,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尽管社会活动繁忙,但他依旧没有放弃对永动机的研究。他甚至将自己的积蓄和工资全部用来购买实验器材,完全不关心家里的经济情况。
图|黄维一家人合影
蔡若曙看着丈夫仍然在研究那些实验器材,既不帮她处理家务,也不体谅她的辛苦。蔡若曙忍无可忍,走到他的面前抢走他手上的东西,将东西全部砸在了地上:“黄维,你能不能关心关心我和孩子,我们等了你27年了,你不知道吗?”
看着平时温婉大方的妻子现在像个泼妇一样砸了自己的东西,黄维大骂道:“滚,别让我看见你!”
面对黄维对自己的不管不问,1976年,蔡若曙因为太过痛苦选择投河自尽。此时黄维才猛然醒悟,他明知道自己不会游泳,还不顾生命危险跳下去企图救人,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
蔡若曙去世后,黄维十分悲痛,悔恨不已。
可黄维还是没有彻底放弃永动机,一直在进行相关研究,甚至对此更加痴迷了起来。也许是多年的坚持没有结果,后来他将永动机改名重力发动机。
妻子的离世让黄维身心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深知还有很多家庭被一条海峡所分隔,饱受亲人相思之苦。黄维也想利用自己的余生,为祖国的统一做贡献。
1985年9月3日,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黄维专门撰写回忆文章,表达他对在台湾的一些老同学、老同事的怀念之情,在给他们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祈求祖国统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统一早日实现,我当亲赴台湾和你们把酒言欢。”
1989年,黄维获得特赦后的14年,他因心脏病去世,卒年85岁。
蔡若曙,作为黄维的发妻,将自己最好的年华给了黄维,苦等27年,一个人将三个子女抚养成人,这背后的辛苦谁能知,可惜,两人却在相聚一年后再次分离,让人惋惜。战争,让多少家庭饱受分离之苦,黄维一家的遭遇只是战争年代的缩影,愿人类不再有战争。
写文不易,欢迎大家关注点赞支持。

时代人物录
讲述每个时代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传递正能量历史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