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和中国股市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很难在这个时代取得成功(1)

文摘   财经   2024-09-07 20:14   上海  


“股足永弃”,毫无意外地又登上了本周的热搜。

这对中国网民口中的“卧龙凤雏”在“让人失望这件事”上始终没有让人失望过。

国足0:7溃败于日本,A股再次跌破2800点

我们永远在探索中国足球的发展之路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之道,却一次又一次地铩羽而归,似乎失望和沮丧,已经成为足球和股市永恒的标签。

有时候我会想,有没有一种可能?在这两个领域,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无法在中国最高速发展的年代取得成功?

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把思绪调回40年前。在这里,我们不讨论任何关于球员、战术、制度,以及腐败问题,只是单纯通过一些数据来分析足球和股市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的发展可能与潜在阻碍。



  1  

计划生育和择业

1978年,计划生育被载入宪法,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政策。根据当年的发展环境,计划生育具有多方面的好处,比如有利于国家加速资金的积累,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优化资源配置,为实现现代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当然,政策的弊端也在显现,只是过程相对缓慢。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20至29岁的男性(1990-2000年出生)人口总数为1.17亿人(8.3%),而我们的邻居日本,对应的男性人口总数为614万(5%)。

乍一看,我们的男性基数应该远好于日本才对。

那么让我们再看一组数据:

根据2020中国足协的统计数据显示,注册球员约为8000人;而同期的日本,注册的足球运动员总数超过104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注册球员人数达到63万。

也就是说,我们的适龄男性人口是日本的20倍,但日本的注册球员却是我们的125倍。当然,这里面肯定有统计口径不同的相关因素,但据说我们目前18岁以下可供选择的球员不到4000人,也就是说,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足球人荒,很可能还未到来。

那么足球作为职业为什么在中国那么不受待见呢?

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再看计划生育,1980年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3.0,这意味着每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3个子女。(总和生育率反映妇女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总数,在发达国家,总和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1,才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1990年,这个数据为2.3,到2000年,我们的总和生育率骤降至1.2。

你可以大致理解为,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每个家庭平均只有0.6个男孩,这里面还包括了足球适龄年龄之外的数量。同时在中国这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就背负着家庭甚至家族的希望。

如果说,人口结构束缚了踢球者的左腿的话,那么经济的高速发展就是绑住了右腿。

我们不谈什么GDP,就拿全国的平均收入而言:

1980年中国人的平均收入是66元/月;

1990年达到178元/月;

2000年780元/月;

2010年1730元/月;

2020年2700元/月。

40年间,中国职工的平均收入翻了40倍。换句话说,你只要老老实实把书读出来,平平稳稳就业,就是40倍的提升。

90年代的一个大专生,甚至是中专生,都能得到一份非常体面优越的工作。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外企如雨后春笋般扩张,巨大的人才市场空缺,更是吸引着大多数家庭将自己的孩子都往商务、科技、管理等领域去培养,很多看起来不那么主流并且需要一些天赋和特长的行业都受到了冷落,这里面当然包括足球。

在巨大收入变化的吸引下,在传统选拔制度的约束下,没有家长会去冒险让自己的孩子去从事足球这种吃苦、受伤、且没有保障的职业。

当年踢球的孩子,都会被无故贴上“皮大王”,“成绩不好”的标签,似乎只有被学习淘汰的人,才会去从事足球行业。

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平均收入在1990年达到35万日元/月后就一直保持至今,就业选择上也相对稳定,有了做什么都不会太差的前提,择业就业相对也就更随兴趣和志向一点。


  2  

足球的职业化

中国足球职业化始于1992年,当时中国体育总局决定将足球作为突破口,引入市场机制。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甲A联赛)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开始。

2004年,甲A联赛更名为中超联赛,球队也从12支逐步扩建到最高时的18支。

照理说,职业化和扩军应该都是好事,给更多人带来机会,引入更多的投资才对?

可是我们要知道,在中国足球职业化的20年里,我们面对的足球人口的极度萎缩(无才可用),面对的是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赚快钱),面对的是人们在商务职场上的巨大变革(择业就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选择扩军,会产生什么直接的后果呢?

没错,那就是职业球员的竞争力下降。

我在申花踢不上球,我可以去升班马青岛队;我在中超踢不上球,我可以去中甲联赛;再不济我可以去乙级混口饭吃。

更何况,很多球队都有超级外援带着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前几天在踢日本队时,手足无措,毫无章法,没有一个人可以控住球的根本原因。

当然我知道,也有很多从小参与足球事业的人最后没有踢上职业联赛,不得已而转行,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 --- 整个足球产业的生态,为足球相关人员提供就业机会。这个我们以后再谈。

总体来说,中超球员的竞争压力是在减弱。2013年615惨败,范志毅失言说赵鹏也能踢中卫?要知道,当年的赵鹏可是河南建业的铁卫,并以高价转会广州恒大。10年后的今天,再看看国家,我不是说杨泽翔不好,也不是否定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但是这样一名前几年一度无球可踢的球员,如今竟然是国家队的正选。甚至有不少国家队球员都不是俱乐部的铁打主力。再看看过往我们对球员的美誉,“超白金一代”,“追风少年”,“张莫斯”,真是不免令人唏嘘。

很多人都说,他们踢着养身足球,却一个个拿着高薪,凭什么呢?

就凭选择,在这个人人为学历挤破头的年代,他们的家长勇敢地选择了足球,并做到了行业顶尖,不管他们对比国外有多么逊色,背靠中国这个巨大市场,也足以获得超额的回报。

可以说,在没有考虑足球人口的前提下,盲目职业化,盲目扩张,降低了原本该有的竞争力,尽管金元足球一度让我们看到希望,但终究只是昙花一现,在资本抽离以后,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3  

投资?还是投机?

从2004年中超元年以来,已有超过50家俱乐部消失在中国职业足球的版图上。尤其在最近的10年里,一共消失了45支职业队其中,2020年是中国足球的最悲情的一年,共有16支俱乐部宣布解散

2010年之后,中国足坛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畸形的俱乐部:没有青训,梯队得不到经费保障,联赛成绩长期处于中游,但是外援的薪资总是让世界震惊。

在退出中国足球的企业里,各种剧本层出不穷。

比如苏宁,当年就是以融资为目的收购了江苏舜天、国际米兰、以及PPTV,通过画饼的方式,获取更多融资。但好景不长,江苏苏宁在夺冠后宣布解散,当时也是开创了世界足坛的先例,随后,PPTV失去所有核心版权,出售国际米兰等事件接踵而来。当年无论是在江苏队还是在国际米兰,都爆出过大面积欠薪的丑闻。

另外还有一个天津权健,也中国足球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存在。他们一路从中甲烧到中超,签下卡纳瓦罗,买来帕托,一度搞得有声有色,与老牌劲旅天津泰达的德比战更成为当年中超的看点。但实际上权健却是一家传销企业,他通过企业冠名球队,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到广为人知,无疑是投机的最大受益者。

对于他们的离开,多人把问题归咎于大环境,为是时运不济。

但是,足球所涉及的“大环境”,与当地的经济状况、投资氛围以及地方政府的态度密切相关。正因为这项运动备受全民关注,市场效应巨大,这才使得很多地方政府愿意给投资足球的企业一定的照顾和优惠,开辟绿色通道;企业也是积极配合,极力表现。总之,投资中超俱乐部的企业尽管在管理球队层面年年亏损,入不敷出,但是他们从足球投资中所获得的机会,是远远超过投资本身的。




  4  

小结

不知不觉写了那么多,有点累。


无论是中国足球,还是中国股市,都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清的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也都讲究时机。

我不知道中国足球什么时候会好起来。

只是觉得:

在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社会背景下,让人自发去把足球当做一生的职业;

一个足球人才已经枯竭环境中,去搞职业化,去扩大市场;

在一个赚快钱都嫌慢的时代里,让投资俱乐部的企业重视青训和梯队;

多少是有点违背人性和常理的




往期文章:

又见大跌!注册制的惨痛代价?

常州投资集团买入纳斯达克指数背后的真相

北京餐饮业利润下降88.8%?

国家队盯着的是你带血的筹码

港股涨幅已超25%,历史又一次重演?

布林肯无意中成为“上海旅游的推广大使”

如果一定要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比判处死刑更重要的是

论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中国有没有可能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西方智库认为:美国正在效仿中国

再回首,A股已过万重山

市场又到了鬼故事连篇的阶段

国家队要做《繁花》的宝总,散户不要做炮灰

“全面暂停限售股融券出借” 换来的却是大跌?

《网络游戏管理办法》暂时已被删除

2800点告破,A股守的不是点位,而是诚信

科创板7连阴!

2023年全年外资流入额只剩10%

月入3000元就算中等收入?

A股开年三连跌,你慌了吗?

中国的总债务已经达到GDP的2.7倍


    关注,点赞,在看   



理查德的笔记本
分享个人成长,培训发展,心理健康,英语学习等内容,偶尔也会写点随笔,拍点照片。拒绝悲愤,不带节奏,用温暖的文字描述世界。让我们与“十五年HR从业者,有一众英美老板的英语学习者,爱好广泛的段子手培训师”,共同进步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