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改胡

文摘   2024-11-13 00:02   广东  

      明经胡氏是胡姓又一重要来源。上川明经胡氏的后人著名学者胡适曾经说过:“我本不姓胡,绩溪胡姓都是李唐的后代。”明经胡氏始祖原本是李唐后裔--唐昭宗之子李昌翼。李昌翼字宏远,号眉轩,然而遍寻《新唐书》、《旧唐书》却不见李昌翼的身影。但是与正史大相径庭的是:在《新安考川明经胡氏宗谱》、《婺北清华胡氏宗谱》、《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西递明经胡氏宗谱》、《仁里明经胡氏宗谱》等现存的明经胡氏的家谱都无一例外地尊崇李昌翼为明经胡氏的始祖,都有李昌翼改姓为胡的确切记载。现在将其中的一部分罗列如下:
明经胡氏原本是李唐后裔李昌翼,被胡氏养育,于是冒姓为胡(《婺北清华胡氏宗谱》卷首《明经胡氏续谱旧序》)

    胡氏原本出自李唐宗室,其始祖昌翼公因为唐末避乱于婺源考川,所以冒姓为胡。(《上川明经胡氏宗谱》卷首《序》)
   明经胡氏源出自李唐冢胄,家耄逊荒,易姓为胡。(《西递明经胡氏壬派宗谱》卷《康熙朝续修宗谱林序》)
    以上的记载寥寥几句,语焉不详。在《歙邑明经胡氏宗谱》子部《始祖唐太子考》《上川明经胡氏宗谱》卷3《始祖明经府君传》中还有更为详细的叙述:明经胡氏始祖按照旧谱实际上是大唐昭宗皇帝、何皇后之子。当时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握有重兵,权倾朝野,对唐室社稷垂涎已久。为了尽快取代唐室,朱全忠削弱宗室,无所不用其极。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8月,朱全忠的部下韩建尽将诸王斩尽杀绝于十六宅。当年10月偿朱又对皇帝说:“皇子都是诸嫔所产。”不久,已有身孕的淑妃何氏被立为皇后。朱全忠为了进一步控制朝廷局势,借故岐兵威逼京畿,准备迁都于自己势力范围内的洛阳。第二年正月,唐昭宗在朱全忠的胁持之下,无奈起驾迁往洛阳。   一路上,车辚辚,马萧萧,唐昭宗忧心如焚,预感到大祸即将临头。当路过华州时,有百姓夹路高呼万岁。唐昭宗想到此时此地自己的处境,不禁涕泪纵横,告诉路边的百姓说:“不要叫我万岁,我不再是你们的主子了!”何后也非常害怕朱全忠,曾经绝望地说:“大家夫妇都委身于全忠矣!”二月迁都人马来到陕州,因为东都洛阳宫殿的情况尚不清楚,于是滞留于陕州。三月朔日,何后临产,太子呱呱落地,这就是后来的明经胡氏始祖李昌翼。唐昭宗既沉浸于得子的喜悦之中,但又为幼子的命运愁眉不展,寝食不宁。四月,宫阙建造完毕,朱全忠请求发车起驾。昭宗皇帝派遣宫人告诉朱全忠,皇后新产,身体尚未恢复,还不能上路,请等到十月再东行。朱全忠根本无视皇帝的请求,依旧派遣手下部将冠彦卿前来催促发车。昭宗皇帝知道已经不能逃脱朱全忠的虎口,就与何后暗中商量说:“事情已经迫在眉睫!不如悄悄地将太子乔装成襁褓中的普通婴儿,挟带一些宝玩和御衣,改姓易名,隐藏在民间。等到大局已定之后,再重新人宫。”当时昭宗皇帝的心腹胡三公跟随御驾东迁,皇帝就将太子托付与三公。胡三公临危受命,不顾个人的安危。将太子带回婺源考川。胡三公几乎重演春秋时晋国公孙无臼、程婴挽救赵氏孤儿的义举。昭宗来到洛阳之后,不久就被朱全忠杀害。唐哀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德王裕等九位皇子也惨遭杀害。李唐宗室仅存哀帝,而李昌翼隐存于外。


       李昌翼与义父胡三公来到考川之后,因为义父姓胡,也因为婺源有“十胡九汪”之说,改姓为胡,融于众胡之中,可以掩人耳目。取名为昌翼,也是为了感谢胡三公的覆翼、养育之恩。胡昌翼避乱于考川之后,闭门少出,不愿招人耳目。几年之后,年少的胡昌翼就以天资聪慧闻名遐迩,引起乡人的注目和惊奇。弱冠后的胡昌翼登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明经科进士,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明经公。


    胡三公眼见胡昌翼已经长大成人,就将他的真实身世坦言相告,并且出示当初从宫中带出的御衣和宝玩一番真情告白之后,胡昌翼失声痛哭。然而唐室江山已经无法重振,回天乏力。但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屈节曲奉他国君主。于是胡昌翼无意仕途,隐居于乡中,开设书院,传道授业解惑。他当时作有一首《遣兴诗》:“投簪搁笔厌文场,拂袖归来创小堂。但向闲中消日月,岂知世上有兴亡。醉乡往往眠芳草,归路时时送夕阳,倘若异时成得志,林泉惟愿莫相忘。”(《新安考川明经胡氏宗谱》卷1《始祖昌翼公遣兴诗》)诗中刻画了胡昌翼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散发出阵阵的田园气息。在他的居处还有“绎思斋”和“畅情池”两处胜景。他曾经赋诗一首提及两处:“家住乡庄称僻处,就中幽景胜他人。林园满目犹堪玩,丘亩当门渐觉新。绎思斋中寻古义,畅情池上钓金鳞。人生但得常如此,任是湖边属汉秦。”虽然胡昌翼过着隐居的生活,但是不久他的身份逐渐被乡人所知,乡人不忌国法,纷纷尊称他为太子。



o  胡昌翼在乡里好善乐施,曾经为了便于乡人出外,而伐木架桥于二十四都朱源溪上,乡人称呼此桥为“太子桥”。南宋时由 14 世孙胡安国重修,13 世孙胡次焱定名为“明经桥”,并作《明经桥记》以记其事。到了元时,胡昌翼的 15 世孙胡明善将太子桥由木桥改建为石桥,并邀请当朝尚书汪泽民出席桥的落成典礼,作《明经桥碑记》,立石于桥侧。


     明经胡氏家谱对李唐后裔易姓为胡的记载言之凿凿,历历在目。至于正史记载的空白,很有可能是因为唐朝末期唐皇朝日暮途穷,行将就亡。在藩镇的打击之下,唐昭宗自身难保,昔日显贵于世的诸皇子任由藩镇宰割。当时朝廷局势一片混乱,这给正史的记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更何况胡昌翼只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为了避免朱全忠的屠杀,又改姓换名,隐居他乡,本身就不愿让人知道。正史的记载难免有忽略的地方。

     李昌翼改姓为胡之后,他的子孙再也没有复姓为李。贵为皇室之胄却置祖姓于一旁,归姓于胡,是否有数典忘祖之嫌呢?对此《上川明经胡氏宗谱》卷首胡氏子孙胡如龙撰写的《宝祐明经胡氏宗谱序》中有比较详尽的阐述:文中一开始,胡如龙认为君子不可忘本背宗,因此明经的后代应当复姓为李。在明经胡氏的先人遗留下来的六帙家谱中,还存有先人的诗句。子春公诗中写有“陇西旧业今何在?”的感叹。状元吕溱公的过墓诗中的诗句“中王何如人?胄出唐宗室。”也流露出追念祖先的情绪。从明经胡氏的子孙对李姓祖先的念念不忘的感情中,似乎依旧留有复姓为李的愿望,更何况明经公在同辈胡氏的排行中位列17,这表明胡氏人丁兴旺,后继有人,没有必要过继他人之子。而唐室在唐朝末期惨遭杀戮,所剩无几,李唐的祖先面临几乎没有后人祭祀的局面。但是胡三公义薄云天,在危难时刻,托孤救孤,对明经公的恩情如同再生父母,所以明经公从易姓为胡的权宜之计到最终成为终生之姓,就是为了报答胡三公的养育、覆翼之恩。但是祖姓岂能忘怀,于是在明经胡氏的家谱中都首列胡氏原为李姓。这样一来可以做到孝、义两全。

   此外明经胡氏与其他胡氏的称呼有所不同,在胡氏之前还冠有“明经”2 字。“明经”二字源于胡昌翼曾经登后唐明经科进士,为了表明与望出安定郡的胡氏的区别,所以称为明经胡氏。或以为以上的内容都是从明经胡氏的家谱中演绎而成,未必可信。而笔者以为是可信的。理由是:第一,胡三公抱走唐昭宗之子,在当时是一件秘密的事,编写两种《唐书》的史学家不可能知道,故不载。历史上失载的人或事不知有多多少少,我们研究历史不能以“无”立论。第二,这种冒姓不存在高攀的问题。在宋代,李姓列为第四,而胡姓列在 100 名后,如果说是胡姓改成李姓,那么存在疑问,而实际情况是:在宋朝已经不存在任何危险的前提下,明经胡氏知道为李唐皇室的后裔而坚持不改为李姓,所以明经胡氏的始祖为李唐皇室的后裔,有很大的可信性。第三,由宋人元的国子司业汪泽民、吴澄分别作有《明经桥碑记》和《明经书院记》,也都认为婺源考川胡氏的始祖为唐皇室后裔李昌翼。南宋的胡次焱有《梅岩集》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介绍胡次焱的身世时也说他是唐昭宗之子胡昌翼的后裔。

李姓宗亲天地
【李姓宗亲天地公众平台】矢志追寻先祖血脉传承,汇聚天下李氏族人。无偿传播宗族文化,如明灯照路,让后裔知家族渊源与传统,增强凝聚力。同时积极宣扬社会热点、族人喜讯,有力推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