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一方菁菁校园记录着一代代附中人的青春记忆,这里是共同的精神纽带、情感纽带和文化纽带。
官微将陆续推出“附中人”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与附中精神、文化紧密相连的复旦附中人,感受他们的拼搏与梦想!
图|陈笑闻校友获颁 “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女性青年科学人才奖(二排左三)
10月9日,2024年“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女性青年科学人才奖”颁奖典礼在法国科学院隆重举行,35位青年女科学家获此殊荣。获奖者们代表了法国在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并通过她们的研究,致力于以新知识推动更公平和更可持续的未来。
本届“法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研究领域涵盖了生物、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以及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多个学科。评审团由40多位法国科学院院士组成,代表了同行评审科学评估的最高水平。附中2011届校友、中国科研人员陈笑闻,从近800名来自法国本土及海外地区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该奖项。
本期让我们走近2011届校友陈笑闻,听一听她与附中的故事。
陈笑闻,附中2011届校友。目前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下属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物理实验室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因研究通过统计物理模型更好地理解小鼠的社会行为而获此殊荣。
在学生时代,陈笑闻博士便对多个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包括天体物理学、考古学、以及分子、原子和光学物理学等。最终,她决定投身生物物理学,重点研究个体互动与复杂集体行为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脑功能和复杂的社会动态。
“
附中记忆
这里珍藏着我黄金般的读书岁月
附中的日子是快乐的,进取的,自由的,发展的,探索的。学校宽松的学习环境与自主的学习氛围相辅相成。高一高二两年,我们各科目必须要做的作业很少,如果抓紧时间的话,在放学前就能做完。但是在晚自习的时候,班上的同学们都会自己做课外习题集或者自学,在休息的时候也会互相讨论。班会上,我们也会特地互相分享学习方法,比如如何记笔记,整理复习材料等等。我非常怀念和同学们一起全神贯注地共同进步的时候。
在充分鼓励学生自我发展的同时,老师们也非常严谨,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 印象最深的就是高一刚开学,物理老师李方正提问:“重力加速度是多少”。我当时抢答“9.8”,李老师纠正道”是9.8米每平方秒”。当时我颇感尴尬,但自此之后单位的重要性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了。
此外,我也非常怀念附中全面的教育——从五花八门的选修课到社团与团学联活动,从劳动周、学农到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再加上各种各样的课余活动,如健美操比赛、艺术节等等,都让我受益匪浅。
图|陈笑闻与研究小组成员合影
对我和大多数同学来说,在附中住校的日子,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和同龄人一起生活。磨合的过程不一定一帆风顺,但一定会带来成长。高二的时候,几乎每天晚上,我们寝室四个人都会在熄灯后长谈。有一次,我们真诚地轮流请大家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的建议,虽然被指出缺点总是有些不舒服,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都变成了更好的自己。真的非常感谢当时的友谊和互相信任。而这样的友情不仅存在于同班同学中,不管是在社团活动或者团学联活动中交到的朋友、在毕业后遇到的附中校友,也都十分亲切。尤其有趣的是,在我读博士期间,同一届二十个学生中有三个都是毕业于复旦附中的校友,这让我在求学道路上倍感支持。
来自校友的寄语
投入 成长 热爱
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尽量全身心地投入在附中的学习生活——越投入,学到的体会到的越多。像树苗吸水一样吸收各科知识,稳扎稳打地成长。通过各种各样的学科也好,社团活动也好,发掘自己的爱好和想做的事。用真心,多多与同学老师们交流、交朋友。作为前书迷会的一员,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多多去图书馆借书!
供稿| | 校友会 | ||
1、微信搜索“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或Fudan-FZ)即可关注。
2、直接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即可。
如何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