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学业,孩子在小学阶段最关键的20件事

文摘   2024-11-13 12:03   湖南  

小学,是孩子成长中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


6-12岁孩子的成长时光里,除了学习,还有哪些更重要的事儿?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



有勤奋的品质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论”,6-12岁孩子最大的成长任务,是培养出“勤奋”的品质。


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勤奋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长和老师应成为孩子的榜样,展示勤奋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通过分享自己的努力和成功故事,激发孩子的奋斗精神。


父母要多给孩子安排各种任务,帮孩子体验到“这件事我做成了”“我能行”的成就感。鼓励孩子参与具有挑战性的课外活动或比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勤奋精神。


若孩子未得到有效支持,反复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无助和挫败,就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很多厌学的孩子,以及自卑怯懦的小孩,就是这样来的。因此,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和奖励,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有价值观的建立

有家长说,道德观、价值观,这些东西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殊不知,有些东西父母若不曾教过孩子,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

千万别等孩子吃了为人处事方面的大亏,才后悔最该教的都没教。

6-12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能力、情感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在迅速发展。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将对他们未来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6岁起,孩子就需在父母的教诲下,逐渐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雕塑个人的修养与品格。

该如何跟孩子聊价值观?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她幼时,父亲常模拟社会的情景问:“如果是你,这件事你会怎么做?这就是价值观的训练。

不妨多用类似句式,结合社会新闻事件或身边事,跟孩子聊聊,到底何为善良,何为守信,何为公平,何为诚实,何为正直,何为公序良俗……


有可以被接纳的环境

从心理需求角度来说,安全感的满足与归属感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需要,也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被接纳的环境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欢迎的、被接纳的、被认可的,这样就会增加他们的安全感,让他们有归属感。

而这个环境中,孩子最需要的是家庭环境的接纳。其次,才是外界集体的接纳。






有属于自己的非学校群体

为什么是非学校群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个别学校的评价标准是相对单一的。

而非学校群体的评价标准和学校是有区别的,假设一个孩子的成绩并不出色,但他的团队合作能力非常强,那孩子在这个群体里会得到认可。

而拥有属于自己的非学校群体,也可以避免让孩子在单一评价环境里长大,孩子需要知道,自己闪光的地方和与众不同的特点。


有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秘密越来越多。他们也会更加清楚明白父母的期待值,逐渐地,很多话不愿意说给父母听了。

这就需要有一个让孩子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说说他们的心里话,尤其是爸妈认为不好的地方。这样的环境可以帮助孩子完成独立思考和沟通表达能力的提升。

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养成习惯。”

拉开孩子间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各种习惯。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


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习惯和自我保护的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遵守规则的习惯。



成长路上,孩子养成的各种习惯必将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父母做好“指示灯”的角色,不断引导和鼓励孩子,带着他们认识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有自己的精神导师

孩子在6-12岁的这个年龄阶段,特别是10岁以后,他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引领者。

“精神导师”能够陪伴孩子长大,和他一起探讨未来,探寻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该如何做?能够给到孩子建议或引领。

这个导师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家庭里的一位成员,也可以是专业人士。


有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慢慢建立表达思想的习惯。

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给予回应,也可以经常问孩子“为什么”,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他做某一种决定的原因,甚至和他一起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不断探索自己的经历

我们这一生都在探寻的问题是: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

我们会看到幸福感强的人,不会去追求内心不渴望、但别人却强加于自己的东西。

现在社会中,大部分人想要的,通常是这个社会想要我们去要的,而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会让自己很迷茫,特别是青春期阶段的孩子,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中,他们容易迷失,继而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对于父母来说,要怎么做呢?最好的方式是问“为什么”,通过不断地提问与思考,引导孩子不断探索自己真正的需求。

人最大的幸福,来自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实现它。




有自律意识的培养

懂得自律的人,都具有超强的自我控制力,能够有效抵制外来的不良诱惑,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到完美极致。

自律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修行,越自律、越优秀。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十分重要。


帮助孩子做好时间管理,改掉拖沓的坏习惯,高效利用时间;

帮助孩子制订行动计划,对计划进行归纳总结,并进一步细化落实。



孩子长久的自律,更需要榜样的力量,一个懂得自律的父母才能养出一个真正自觉的孩子。

孩子的自律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好的,家长要有耐心去对待孩子。

孩子的自律能力培养不是强制地、被动地让孩子接受,而是经过长期的引导,让他们能自发地去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
有完成阅读“厚”书的经历

关于“阅读”,孩子从小积累到五、六年级,需要有这样一种阅读经历,自己要完成对一本“厚”书的阅读。

一是标志着他的阅读能力,已经达到可以阅读完一本“大部头”的书。

二是标志着他的大脑体能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进行更好的、有效的学习,即可以静下来学习。

三是他可以把阅读变成一个长时间的“工作”了。

让孩子有长周期的阅读经历,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是有价值的。
有制定目标、计划并实现的经历

孩子9岁左右开始,他们便需要学着自己制定目标或计划,并尽力去实现它。

对孩子来说,最大的价值是制定目标时,他们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提高,他们会去寻找各种方法,从而激发他们自我实现的快乐。

完成目标计划的过程,也可以让父母观察到孩子的状态:他是否了解自己,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孩子成长。



有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

人需要与自然界有着最亲密的关系,然而现在的生活对人们与自然接触的束缚却更多了。

对于人类来说,我们接触大自然是特别重要的,这种接触给孩子带来的一是感知,感知大自然的生长与变换;二是责任,包括对动物和植物的责任。

孩子需要知道,人类是需要对大自然负责任的。
有一项喜欢、坚持的体育项目

体育是人类情绪的发泄方式之一,它能够使父母和孩子有更多非学习类话题,增进亲子沟通。

体育就是快乐的源泉,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件事包含了两层含义:

1、孩子需要有喜欢看的体育项目,不一定他能做

世界上有一项东西,让你不花钱又能够心情愉悦的,就是体育。无论是奥运会、亚运会、锦标赛,还是其他各项赛事……

在观看比赛时,它们都会让你热血沸腾,体会到精神上的愉悦,对生活更有期盼。但这样的喜欢,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家庭氛围中带动起来的。

2、孩子需要有一项能够坚持的体育项目

坚持,是最能体现体育精神的,让孩子变得更加坚韧、勇敢。参与体育运动,也是一种社交,让孩子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玩耍,扩展社交面。

在孩子6-12岁的这个阶段,家长需要帮助、引领孩子去挖掘、发现让他们能喜欢、坚持下去的体育项目。


有定期参与的活动

每年定期参与一些活动,例如旅行、聚会、比赛……这些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提升他们的各项能力,还有助于每个家庭建立自己的“家庭文化”。

为什么这项内容在小学阶段如此重要?我们发现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和他们聊一些非学习类的话题,一起参与定期的非学习类活动,能够增进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有效缓解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那种胶着状态。

有定期参与的活动会成为家庭的文化,孩子也会逐渐感知到生活中不仅仅有学习。



有自己的收藏

不管是收藏火柴盒、邮票、商标、盲盒娃娃、奥特曼卡……收藏,能够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自己的爱好,建构自己的世界。

有自己的收藏,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知,我喜欢什么,在不断收集的过程中,也会建立目标感;当把自己的收藏展示给别人看的时候,也会能够让孩子有成就感。

合理范围内的收藏还可以为孩子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创造鲜活的交友话题。


有动手制作的经历

经常引导孩子动手制作,这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完成一个自己的作品,能够独立参与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于他成就感的满足是非常有价值的。


有接触社会的经历

孩子是“社会人”,他们要在社会中认识自己,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有自己的总结和自己的感受。

我们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机会太少了,当他们真正踏入社会的时候便会很紧张,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孩子需要真正体验向陌生人求助、问路,自己做预算、自己乘坐公共交通,当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





有失败的经历

通过某些事件,让孩子面对失败,或者说让孩子有失败的感受,这样会让他们才能更好地对自我有所认知、反思。

很多父母比孩子更接受不了失败,有时孩子面对失败并没有太大反应,但父母非常在意,经常爸爸妈妈最后无法面对。这样的一种逃避,是孩子成长中很大的阻碍。


有拒绝或被拒绝的经历

很多父母特别害怕拒绝孩子,他们会觉得:我怎么能拒绝他呢?我要让他自由地成长,拒绝他,孩子会不会觉得我不爱他?

当孩子没有感受过被拒绝,他的人生是非常脆弱的。当孩子以后逐渐离家庭的保护越来越远时,面对被拒绝时,他会无法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另外,孩子需体会拒绝别人的经历。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机会说“不”,他将无法理解如何尊重自己的权利。当有机会让孩子说“不”时,支持他勇敢地表达出来,说“不”的过程,其实是孩子逐渐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综合自:中国教育报、教育之音平台、育才家园、家教智慧等。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提分数家长版
提分数家长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