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忻州故事.传秀容美名
07
五师散记(七):因互爱而成忘年交——与李槟老师的交往
刘二龙
我从五寨师范学校毕业已经快40年了,如今的母校光荣地完成了她历时八十多年的使命。母校的历史陈列馆筹建工作,正在各界的热心捐资助建中有条不紊地开展,不由想起我考上五寨师范学校入学前经历的一些事情,还有在母校接受中师教育以及毕业离校后的点点滴滴。
在五师的日子里,我与李槟老师有一段深厚交往的故事。
1、走进神奇的生物世界
跨越年龄界限的师生深厚交往,是一段令人永远兴奋的事情。
历史上最有名的忘年交当属孔融和祢衡了,孔融是孔子的后代,他四岁让梨,一直是大人们教育孩子的榜样。祢衡也很有名,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才子,性格孤傲,曾说,这个世界上只服孔融和杨修。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意思是看到孔融,仿佛看到孔夫子一样。孔融也夸赞祢衡是“颜回再生”。俩人一见如故,互为知音。
在现代,也有很多忘年交的例子,都是相互欣赏,一见如故。比如鲁迅和萧红、齐白石与梅兰芳。忘年交不是简单的师生之情,不是兄弟闺蜜,而是互敬互爱、相互欣赏、相互倾听、相互理解,是高山流水的知音。
在母校——五寨师范求学的日子里,我和李槟老师就有一段忘年交式的深情交往。
李槟老师是我们的生物课老师,李老师常穿一身干净利落的浅蓝色中山装,体态微胖,个头稍矮,当年已近花甲、满头华发,戴着眼镜,透过眼镜,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直击我们的心灵。
在我的初步印象中,李老师学识渊博,是个工作态度极其认真的老教师。他上起课来极有趣,稍矮、微胖的身材站在讲台前,教桌上方只露着胸部以上。就是这样一个娇小的身材,却丝毫不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高大形象。
课堂上的李老师目光如炬,语调亲切激昂,似乎整个身心都沉浸在美好的生物世界中。讲到精彩处,往往用手臂在空中划出一个大圆圈,人也不停地在讲台上走来走去,那副不听话的眼镜时常从鼻梁上滑落到鼻尖。李老师总要用手不时地往上扶一扶鼻梁上的眼镜,然后双目炯炯地盯着我们,几乎想要我们把讲课的内容全部刻在脑中……
李老师的眼睛可神奇了,同学们在课堂上若有微小的走神就会被李老师发现,李老师只要用尖锐的眼神盯住看上一眼,或沉静片刻,同学们就会立马注视着讲台,跟上老师的思路。若是下午课堂上,在夕阳的余晖中,李老师的身影映在黑板上,好比孝义皮影戏中的小木偶晃来晃去。由于板书写得多,又十分用力,往往使得粉笔尘洋洋洒洒飘在他的肩膀、胸前,头顶似乎平添了几缕白发。一堂课下来,李老师的上衣的衣襟边缘几乎粘满了粉笔尘。
生物学是一门观察性、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对于五师毕业生来说,将来无论从事哪门学科的教学,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李老师教学认真,对同学们的要求也很严格。同学们出于对老教师的尊重,也十分配合。
那个时候,在生物课堂上,李槟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课堂上,李老师不再是纯粹的“教书匠”,也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求知的引导者。李老师没有一味去讲授知识,而是经常充分利用标本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标本和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
在生物学的无限探索中,在李老师的生物课堂上,每一次提问都是对生命奥秘的一次叩问。每一次观察标本,都是对书本知识的一次消化吸收和印象的加深。奇妙的低等动物、迷人的鱼类、神秘的两栖动物、多样的爬行动物、鸟类趣闻、哺乳动物趣闻、动物的进化、动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动物的保护与利用等,从植物的微妙生长到动物的奇异行为,从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生态系统,李老师引导着我们在奇妙的生物世界里观光、探秘,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令人着迷的谜题,激发了我们对生命多样性的好奇和思考。
李槟老师在教学上,特别注重对我们将来登讲台授课的早期培养锻炼。有一次,李老师在临下课时吩咐:“你们将来都是要登讲台的,在你们未见习前,咱们的生物课堂给大家提供一次锻炼的机会。有兴趣的同学从咱们的课本上自选一个内容,备好一节课,尝试登台讲课,锻炼锻炼。”
我对自己老家宁武山上的蕨菜比较熟悉,我们的课本上也正好有蕨类植物这一部分内容,于是,我选择了“蕨类植物的生殖”作为备讲内容。李槟老师看了我准备的“教案”后给予了不少指导,然后学习那部分内容时,在李老师的鼓励下,我信心满满地登上了我们班的讲台。那是我在五寨师范学校未毕业时第一次“荣登”讲台,也是我们班第一个登台给本班同学们讲课的。我记得那次我没有紧张过,基本上按照我准备的内容比较顺利地讲完了一节课,受到了李槟老师的好评。
有了我自告奋勇的“打头阵”,我们班部分同学后来也在李老师的指导下陆续登台讲过几节课,都得到了不小的锻炼。
2、谎言化解一次误会
李槟老师在对待学生的个性行为习惯上,是个极为传统型的人物。尽管他不是我们的班主任,但同学们的衣着、发型、举止行为习惯,都在他的观察范围之内。对于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学生外貌形象标准的现象,他都习惯了提醒和说叨一下。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邸俊琪同学,也许是出于冬天头顶上适当保暖的缘故,也许是他个人对发型的爱好,或是因为时间久了没有及时理发,我们都不得而知。
那次李老师来教室上课,在照着学生花名表进行课堂提问时,提问到了邸俊琪同学,恰好邸俊琪同学未能圆满回答上来。就在邸俊琪站着努力回想、准备继续回答问题时,李老师却突然发现了他的头发较长,随即责怪起他头发较长的事情来。李老师拉下了脸来说:“学过的东西不好好记住,不学无术!我看你就知道留长发臭美!看你的头发,留那么长干嘛?学生就该有学生的样!”邸俊琪同学被这突然转变话题的责怪弄得记忆中断,暂时保持了沉默。可这短暂的沉默却更惹怒了李老师。李老师当时误以为邸俊琪不接受他的善意提醒、批评,用无声的沉默来对抗他的课堂管理教育,于是就开始连珠炮弹似的严肃批评了起来。李老师说到:“你不作声,就是不想接受批评,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你不要以为留个长发有什么了不起,你现在是中师生,将来要当老师的,当老师就得处处给学生做好表率。你现在留个长发就显得你洋气?你钟爱长头发,将来你怎么要求你的学生?不学好!…… 一连串的责骂与批评,让邸俊琪同学仍不住嘟囔了一声:“头发长就是不学好?”李老师这下更来气了,继续批评了较长时间。
临下课时,李老师说了句:“刚才那位同学,你到我办公室里来。”李老师走后,邸俊琪同学害怕到了办公室后李老师二次发火,就躲着没敢去办公室。那天上晚自习时,李老师专门来到我们班叫邸俊琪同学。我作为班干部之一,当时又是我们这个年级生物课外活动组长,平时在李老师的指导下经常开展生物兴趣活动,跟李老师走得也近。出于对他们师生间谈话过程的关心,担忧再次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就跟随邸俊琪同学一起去了李老师的办公室。
在办公室里,李老师的脸上根本看不到课堂上的那种怒气,反而笑着说:“俊琪同学,今天课堂上我有点儿太急了。我非常希望同学们在新一节的课堂上能够顺利回答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提问,以便督促大家对知识点的落实、掌握……”邸俊琪也急忙说到:“李老师,这一点我非常理解,感谢李老师对我们前途的关心!”
“至于课堂上针对你的头发问题,你不作声,我好像说的也有点儿过头了,也许有误会……”李老师接着说。
没等李老师说完,我就接过话茬:“是的,李老师,你代课的班级多,可能没有注意到,在夏天里他的发型不是这个样子。他课堂上不作声,也不是对你的批评教育不满,他是因为没有把你的提问答上来,感到了惭愧,再加上你的严肃批评,让他有点儿害怕了,不知道怎样回答。”
“哦,是这样啊!看来的确是有些误会!俊琪同学,不好意思啦。完了你把头发适当理一理,稍微短一点,人也显得精神帅气,还充满了年青人的朝气,你说不是吗?”李老师抚摸着邸俊琪同学的头顶说着。
邸俊琪彻底抛弃了胆怯心理,也诚恳地发话了:“李老师,对不起,课堂上我不该反驳你那句‘头发长就是不学好’,我以后再不会这样了。”说着还给李老师半弯腰鞠了个躬,并解释课后没有及时来到办公室的胆怯心里。
接下来,李老师跟我们俩又非常耐心、郑重地谈了好多关心我们学习的话题。
我们的谈话一直很和谐,我就趁机捏造虚假谎言:“李老师,咱们的生物课外活动组正在试种蘑菇,邸俊琪早就跟我说过他想参与咱们的活动,想在你的指导下接触课本上见不到的更多的生物领域,我也很想吸收他和我们一起共同参与,只是我还没有来得及跟您说起这事情来呢。”我当然想的是趁这个机会,在我的帮助下逐步把他们俩的师生关系和感情拉得更近啊!
“那敢情好啊!我还担心有的同学嫌耽误课外玩耍呢,只要是有兴趣的同学我都欢迎!俊琪以后就跟着二龙他们几个,参与咱们的课外活动,给咱们试种蘑菇的地方浇水、烧火、控制温度和湿度吧。”李老师非常爽快而又满意地答应了我的提议。
此后,我们一直追随在李老师身边,开展各种各样的生物课外活动。邸俊琪同学跟李老师也越来越亲近,彼此之间成了深厚的忘年交。
3、向建国35周年献礼
生物学牵涉到的各种动植物,对我们来说,有许许多多都是孤陋寡闻的我们未知的生命领域。于是生物课堂上,李老师常把各种标本带进课堂,让我们自己观察,总结相应的生物知识要点。
李槟老师是个既非常务实又能与时俱进的老教师,在学校大力提倡开展各科课外兴趣活动的时候,李老师指导我采集植物标本,并开始琢磨试种蘑菇。
有一次,李老师在我班上完课时说:“咱们准备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找我报名。”我那时是第一个找李老师报名的同学,然后李老师就让我担任了本年级生物课外兴趣活动组的组长。
1984年初秋的一天,李老师带我到他办公室,交给我一个植物标本木夹子和一摞报纸,让我回村采集各类植物,制作标本。李槟老师详细指导我如何把准备制作标本的植物的花、叶子,甚至带根的整株平整地铺开在报纸上,尽可能适当分类,做好文字标签,还教我如何把一些小昆虫用大头针把各个部位固定在标本夹上,如何晾干保存等基本操作。
我特意请假两天,再加一个星期日,回到村里后背着标本夹子到处游走,在山沟里、山梁上、石缝处、水渠边、草滩上、树林里,四处寻觅我们生物课本上见识过的各种植物、小昆虫。特别是我们在生物课上学到过但学校的生物标本室没有的一些动植物,都是我重点采集的对象。
那次,我亲自采集的小昆虫标本有:形体和颜色有别的各种蚂蚁、蚱蜢、黄蜂、蜈蚣、蚰蜒、蝴蝶、蜘蛛、七星瓢虫、飞蛾、蛾蛹等二十多种约近五六十个。采集的植物标本有:莜麦、豌豆、大豆、胡麻、土豆等带花或花骨朵的庄稼青苗,有的还带有它们的须根;中药材有:升麻、乌头、麻黄草、无根草、黄芪、党参、苦参、黄柏、苍术、黄芩、防风、柴胡、广冬花、川芎、羌活、秦艽、金莲花、山丹花、板蓝根等四五十种百十件;其它如野草莓、树莓等野果的植株和松塔塔、松针及各种能叫来名称的树叶;还有地皮菜、摘麻麻、山韭菜、苦菜、灰菜、蕨菜等可食用的野菜。每一种标本我都标记上了名称和采集时间、采集地。其它自己叫不来名称的野花,只要是我能遇见的都各样采集一些,等带回学校后由老师帮助识别并做标记。
返校后,我背了足有二尺厚的一大标本夹,交给了李槟老师。李老师把我的“敬业”精神大夸特夸,直让我感到不好意思,李老师在其它班上课时,还把我采集标本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现在想起在李槟老师的指导下为母校采集标本的事来,我仍然觉得那时能为母校做点儿贡献无比自豪,更为值得骄傲的是,我在采集标本时,没少向村民请教动植物的名字,让我认识了不少的动植物和当地的珍贵中药材。我亲自采集的标本,又经过李老师的规范整理后,挑选了一部分更精致的,作为那年庆祝建国35周年的一份厚礼,献给了学校的“35周年国庆献礼”师生成果展览室。
1984年秋,李老师在学校的支持下,从位于学校靠西边的几排平房中,找了一间暂不住人的房子,让我们在那里试种蘑菇。我对蘑菇并不陌生,从十一二岁起,就在我们老家的大山里采过蘑菇。如今李老师提到种蘑菇,我是特别的好奇。尽管课堂上关于菌类植物那部分内容,让我知道了菌类植物是靠隐藏在伞盖下面、肉眼很难看出的孢子来繁殖的,但我从来没见过孢子是什么模样,也不知道怎样把孢子收集起来做成菌种种蘑菇的。
我们把学校给的那一间平房简单收拾干净后,李老师带着我们搬来了“洋炉子”、铁皮烟筒和一些搁置菌种的架子,并安装好。我们又弄来好多小麦秸秆和一只铁水桶,李老师还找来了温度计、湿度计。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打了好几桶水把小麦秸秆浇个湿透后,直到达到种蘑菇需要的湿度(约60度左右),又把“洋炉子”生起炭火来,让室内温度持续上升到室内30度左右时,李老师拿来了用塑料保鲜膜包着的一棒一棒子的蘑菇菌种。每一棒菌种大约有尺把长、直径20公分左右。我们先把浇湿透的小麦秸秆用菜刀剁成需要的均匀长度,在架子上均匀铺放厚度约二十公分左右的一层。李老师让我们在每一个菌种“棒子”的塑料膜上扎了好些孔,然后均匀摆放在铺有浇湿透的小麦秸秆的架子上。这样,蘑菇就算是种上了。
此后,我们每天都要两三次去那里给炉子加少量的块炭与煤粉末,保证火不灭,还要经常打水给小麦秸秆浇水。就连晚自习后我们还要过去看看室内温度、湿度情况,保障温度、湿度基本适宜。
当时,蘑菇试验室那一排平房住着比我们高两个年级的女同学们,我们每次开门加火、浇水、察看情况时,她们也总要非常好奇地进来看个究竟。
在我们的“呵护”下,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蘑菇“菌棒”上被我们穿了孔的地方,陆续冒出些白色蘑菇嫩芽,且分支越来越多,越长越长、越长越粗,直到长成簇拥在一起、非常厚实的“蘑菇花”。奇怪的是,有些“菌棒”上长得就少些,甚至我们穿过空的地方还有没长出来的。后来,李老师帮我们分析总结原因,是温度、湿度控制不均匀造成的。
1984年是新中国建国35周年纪念,学校当年发出的倡议是,用各种方式向建国35周年献礼。我们试种成功的蘑菇当年10月被陈列到了学校的“35周年国庆献礼”师生成果展览室,还标注了试种学生和指导老师姓名。师生们参观展览时,有的同学甚至没见过种起来的蘑菇是什么样,师生们都对这一新鲜的成果赞不绝口。听着师生们的赞誉,我们生物课外活动组的几位同学无一不感到自豪。
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虽桃李满天下,但不求任何回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像李老师这样的老一辈教师,坚守在教学一线,兢兢业业,热心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从不松懈。
1986年夏,我们毕业离校前,我和邸俊琪等生物课外活动组的同学专门去李老师家里小坐了一次,作为临行前的告别。只见李老师鬓角上原来少量的的青丝已被白发取代,而我们就如同一只只长大的雏鸟,离开母校,即将展开老师赐予我们用知识丰满的羽翼,振翅蓝天,翱翔九霄!
自此,我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过李槟老师。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浓;甘雨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敬爱的李槟老师,您的教诲如春风,似润雨,永铭我心。
作者简介
来源:宁武作家
更多精彩请点击
忻州大剧院
更多活动,敬请期待
点击二维码购忻州大剧院演出票更优惠
v
投稿
邮 箱:512440714@qq.com
微 信:13935024662
编 辑:梁俊杰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通过微信回复,我们将及时回应或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