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大道是龙岗区城市主干路,全长36.52千米,双向8车道,路宽90米,跨龙岗区中部至东北部。龙岗大道为南北走向,南起文锦北路,北至惠盐高速公路深惠交界,途经龙岗区布吉街道、南湾街道、坪地街道等9个街道,全线有大芬立交、丹竹头立交等7座互通式立交,沿途有大芬油画村、横岗眼镜城、大运枢纽、龙城广场等著名地标,相交道路主要有布龙路、丹平快速路、盐排高速等。龙岗大道沿线与地铁3号线重叠处有16座地铁站,沿途平均500米至600米设有一对公交站台,全线有约80对公交站,居民可方便进行地铁站与公交站接驳换乘。
龙岗大道新貌。园山街道办供图
北起秦皇岛、南到深圳的205国道绵延3000公里,进入深圳后,这一段主线道路由坪地经原布吉检查站到达罗湖,龙岗境域内全长约36公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沿线居民都叫205国道深圳龙岗段为深惠路。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具雏形时开始,深惠路就连接着惠州与深圳,也是龙岗进入原特区内的必经道路。改革开放后,特区建设迈上了快车道,深惠路的建设也按下了加速键。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路面不断升级,从砂石路升级为沥青路面,又升级为水泥混凝土浇筑,车道也从双向两车道升级为双向四车道。然而,深惠路自始至终摆脱不了客车与货车齐飞的状况,道路旁各种小摊云集,拉客的摩托车随意变道,以至于因常年交通堵塞而受人诟病。
痛定思痛,借助2011年龙岗大运会召开之契机和地铁3号线修建工程,2008年9月,深惠路改建工程正式动工,至2011年1月,深惠路改造工程全线双向主干道贯通。
2012年,升级改造后的深惠路更名为龙岗大道。从深惠路到龙岗大道,不仅是名字的变迁,也代表着道路背后的功能变迁。更名后的龙岗大道从此前的过境路变成了一条市政路,不仅通行变得顺畅,街区环境也实现了升级。
如今,龙岗大道上各式各样的汽车奔流不息,3号线列车从高架上呼啸而过,一切都井然有序。
龙岗大道(深惠路)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龙岗的崛起,乘着大运会的东风,深惠路从破旧到崭新,从拥堵到通畅,从杂乱到繁华,给市民带来了实惠。它的华丽转身,也标志着龙岗进入城市化后的新时代。
1912年,宝安县葵涌区张屋村人(现大鹏新区葵涌街道)彭东海刚满15岁,由于家境贫寒,只读过两年书的他离开家乡到香港谋生,后来考上远洋航运公司,当上了一名海员。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原会长、民俗研究专家廖虹雷专门研究了彭东海的生平并表示,十年的航海生涯,彭东海走遍世界各地,其间他目睹异国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繁荣景象,立志改变家乡面貌。彭东海常对身边的亲朋好友说:“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办到”。据《宝安县志》《深圳市龙岗区志(1993—2003年)》及《惠州市志》记载,民国十六年(1927年),想到家乡交通闭塞,致使乡亲们祖祖辈辈翻山越岭,生活异常辛苦,为了繁荣乡镇,振兴国家,彭东海集资开通了宝安县东部地区澳头至惠阳淡水公路,并从香港购进十几部汽车,雇请十几位来自南洋的汽车司机,成立澳淡星星行车公司。该公司于1928年投入营运,之后业务不断扩大。
1929年,彭东海筑成自龙岗经横岗至深圳长约35公里的公路后,龙岗区域始有公路。彼时的彭东海或许不曾想到,百年以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仍然受益于他当初的举动。在彭东海等人的努力下,至1941年,龙岗境域已建成龙横(龙岗一横岗)、横沙(横岗一沙湾)、龙新(龙岗一新圩)、布龙(布吉一龙岗)等公路。这些公路构筑简单,路面由泥沙铺成,宽3米,桥涵采用临时木桥和圆管涵洞,车速仅为每小时15公里至20公里,一遇雨天则无法通车。
早在民国时期,惠深线全长已达100公里,自惠州经陈江、新圩、龙岗、横岗、沙湾至深圳,其中惠州至陈江段为惠樟公路重复里程,陈江至新圩段原称淡甲公路。位于龙岗境域内的龙横(龙岗一横岗)、横沙(横岗一沙湾)、龙新(龙岗一新圩)等几条公路,就是深惠路的雏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深惠路逐渐成型,并成为龙岗至惠州以及龙岗境域内最主要的一条公路。
1956年,龙岗至惠州新圩段简易公路得以重新修通。20世纪70年代,该段也正式划入深惠公路。
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深惠路都是砂石地面。直到1975年,深惠公路荷坳至龙岗段率先修筑沥青路面,到1979年,深惠公路全线铺设沥青路面。
深惠路交通地位的提升始于1982年,这一年,惠深线被编入广东省省道。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对龙岗至坑塘坳段进行了升级改造,路基拓宽到8.5米,路面宽度也增加到了7米,为双向两车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深惠路不断拓宽,并开始修建立交桥。1987年,深圳至布吉海关路段改建为四车道一级公路。1994年,布吉至龙岗路段首先升级为6车道,同时还新建布吉高架桥和大芬立交桥。1996年,龙岗立交桥也建成通车。
1998年5月,惠深线的地位继续提升,升格为国道,并改称山深线(河北省山海关一广东省深圳市),深惠路也由此成为205国道的一部分。
深惠路的发展也代表着龙岗区公路建设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及龙岗建区以后。1982至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龙岗境域内除改建或扩建前述的惠深线路段外,还新筑了坪山至马峦村公路,并改建或扩建了龙坪线田脚至龙岗段,平蛇线坑梓至坪山段,以及布吉至横岗、布吉至龙华、丹竹头至平湖等公路。
1990年,龙岗境域公路全部改为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砂石路面的历史从此结束。
深惠路旧貌。钟致棠摄
1993年1月龙岗区成立后,区委、区政府从“龙岗要全面快速发展,交通必须优先”的指导思想出发,把发展公路事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至2003年,龙岗区先后投资70亿元,修建高速公路,兴建、改建、扩建国道、省道,全区公路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这10年间,龙岗区公路通车达683.52公里,比建区前增长68.4%,路网密度增长42%,形成了连接港澳、辐射中国内地、直达省城的现代化公路网络。
“已过黄昏,横岗大厦周围一片杂乱,尘土飞扬。马路边的夜市,那里人头攒动,烟熏火燎,空气中飘着臭豆腐的臭味儿和小贩们举着劣质衣裤吆五喝六的叫卖声。”这是一段早年流传的网络热帖关于深惠路上地标建筑横岗大厦周围日常的描写。这一景象正是深惠路改造前的真实写照,以堵车、脏乱而闻名,不少司机闻深惠路而“色变”。“那时候从布吉去惠州,走深惠路要预留多两三个小时,一塞车就动不了了”。住在布吉国展苑的何小姐回忆。
彼时,随着龙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深惠路沿线城市开发建设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过境交通与内部交通叠加、货运交通与客运交通交叉,高峰时段交通量已经超出了道路通行能力。2000年的公路观测站数据显示,深惠路布吉联检站流量为86473辆/日,由布吉至龙岗中心城段道路已经基本饱和。同时,作为公路的深惠路,多数路段断面两侧慢行系统不完善,普遍存在人车混行、人车抢道情况,且车多、车辆类型也多,经常有大型车辆强行变道,随意停车上下客甚至停车揽客,万一碰上车辆擦碰,整条道路马上变成“车河”,车头衔车尾,一眼望不到头,被沿线居民戏称为“停车场”。
2010年8月16日,在深惠路尚未完成改造前,由于深惠路布吉荣超花园入关路段遭遇大堵车,甚至还出现上万人浩浩荡荡徒步进关上班的景象,一时成为街谈巷议,至今仍被市民在网络上时时提起。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龙岗管理局二级调研员李红早在1996年就来到了龙岗,近30年一直在交通部门任职。据她回忆,借着龙岗举办大运会的契机,深惠路改造和地铁3号线建设被同步提出。2003年10月,深圳市组织编制《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5—2010)》,2005年3月,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立项批复。因深圳地铁3号线位于龙岗区段基本沿深惠路布设,关系密不可分,两个项目同步开展设计和建设工作。
2008年9月,深惠路改建工程正式动工,至2011年1月深惠路改造工程全线双向主干道贯通。同时,深惠路沿线景观改造启动,政府投入3亿元启动“大手术”, 以“红橙黄绿紫”元素,展现“文化布吉、绿色南湾、商贸横岗、活力龙城、人文龙岗、生态坪地”的不同特色。
“深南大道贯穿罗湖、福田、南山,是深圳的标志性道路,宝安区也有宝安大道,唯独龙岗没有一条标志自己身份的道路。”自深惠路改造以来,将其改名为“龙岗大道”的民间呼声就不断出现。
龙岗大道布吉段。龙岗融媒资料图
深惠路改名龙岗大道历经了从民间呼吁到政府推动的过程。2008年深惠路改扩建工程开始的时候,就有网友呼吁改扩建后改名为“龙岗大道”、后来也有改名为“大运大道”的呼声。2011年,龙岗作为主场馆所在地举办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后,龙岗人民对龙岗实现跨越发展的信心越来越足,对龙岗争当深圳后大运时代发展排头兵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龙岗的身份认同也越来越深刻,深惠路改名龙岗大道的呼声也随之高涨。
李红回忆,官方最早提出深惠路改名建议是在2008年8月,时任龙岗区领导前往原龙岗规划分局调研,会上该局有人提出来,深惠路作为龙岗的交通大动脉,名字却没有体现出龙岗特色,建议改名成“大运路”“龙岗大道”等名字。按照建议,原龙岗规划分局开展了龙岗区“深惠路”更名影响评估及公众咨询工作。
到2012年,深惠路经改造升级后已经全线通车,更名的条件逐渐成熟。2012年的市政协全会上,来自龙岗区的几位政协委员向市政协提交了《关于将深惠公路更名为龙岗大道的提案》,并提出要把改名后的龙岗大道打造成龙岗的“深南大道”,大力推动改名事宜。
2012年7月24日,深惠路(龙岗段)正式更名为龙岗大道。同时,推进沿线两边近3000家政府机构、工厂企业、门店的机构代码和工商登记变更,相关部门均开启了绿色通道。
在“‘龙岗大道’大家谈”政协论坛上,时任龙岗区政协委员张军营说到:“把深惠路改成龙岗大道,其实不仅是改名字,也不仅仅是城市营销或者形象、推广的手段,龙岗大道的改名标志着龙岗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让龙岗城市化步入快车道,推进龙岗区发展模式的转型。”
龙岗的道路有许多条,但没有一条路像深惠路这样,既深度参与着龙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又记录着它的变迁。
没有一条路像深惠路这样,承载着龙岗人如此多的记忆。没有一条路像它这样,让龙岗人又爱又恨。人们爱它,因为那是从龙岗去原特区内唯一的一条路;人们恨它,雨天一身泥,大货车经过甚至还要审批。有些人从这里出发,去向远方;有些人由它归来,回到故乡。“我1995年来龙岗,当时是6点起床,搭车到龙岗上班,哪里起床最早?龙岗起床最早。”时任龙岗区政协委员周柏平说。
改名龙岗大道后,点赞声不绝。网友@深圳小谢2011表示,深惠路代表龙岗作为边缘城区和半城市化区域的过去,更名是龙岗升级为深圳核心城区的象征,龙岗大道是新龙岗的标志。
早期,深惠路是深圳通往惠州乃至粤东和江西、福建等地的唯一交通要道,是深圳市东部地区的对外交通干线,承担了大量的过境及货运交通功能。随着道路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当时与深惠路平行的通道以及沿线路网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水官高速—北通道(即盐龙大道)快速通道已形成,沙荷路—丹荷路、南通道(即爱南路)正加快建设,深惠路的过境及货运交通功能已逐渐转移。
2012年2月,常年造成龙岗大道交通瓶颈的布吉农批市场整体搬迁;2015年7月,布吉联检站完全拆除并进行了综合改造;2016年,与龙岗大道相连接的布吉路—文锦北路潮汐车道的使用,都让龙岗大道通向市区内外的交通更为顺畅。
至此,龙岗大道的交通初步实现了“客货分离、快慢分离、过境交通与城市交通分离”的目标。龙岗大道,彻底从一条过境路成为了一条市政路,深惠路已经从原来的公路升级为城市道路,生活性通道特征更加明显,其作为龙岗区“内部道路”的特性更加突出了。
俯瞰龙岗大道。张臻斐摄
正如深南路见证了深圳特区的改革与开放,龙岗大道则书写了龙岗的灿烂与辉煌。龙岗大道的发展,一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交织和串联起了龙岗区域发展的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相比深惠路,龙岗大道的名字更清晰地阐释了道路核心功能,不仅提高了龙岗知名度,也提升了道路沿线城市发展的潜力空间,引领了整个通道沿线从城乡结合功能向湾区综合城市功能的蜕变。
从前,龙岗区给大家的印象一直是“关外地区”;龙岗大道更名后,成了原特区内通向东部龙岗区的迎宾大道、景观大道、民生大道,成为了龙岗区大交通的“脊梁”,契合了特区扩容,转变为承载生活、休闲、行政、文化中心等多项城市功能的复合型城市大道,不再是从深圳到惠州的“城乡结合部”的公路。
“一条深南大道撑起了深圳特区,而‘龙岗大道’则撑起龙岗城市中心城的主干道。”李红说,改名龙岗大道后,龙岗区对标深南大道及沿线片区,抱着打造标志性道路、“黄金经济走廊”的决心,对龙岗大道沿线在资源配置上进行了倾斜,一大批城市更新快速推进,形成了产业、商业集聚效应,进一步促进沿线的城市用地发展,加快了特区一体化发展。
从前,深惠路两旁多是民房、工业厂房,少有高端物业。改名龙岗大道后,龙岗区抱着打造标志性道路的决心,对龙岗大道在资源上进行了倾斜,形成了集聚效应。自2012年至2024年,短短12年间,龙岗大道沿线的深圳东站、大运枢纽等交通枢纽提升与建成;星河COCOPark、万科广场、横岗新世纪广场、深圳天玑城、大运软件小镇等具有代表性的商业、产业项目也逐渐趋向繁荣。以万科广场为例,其毗邻龙岗区文化中心、青少年宫、书城、科学馆,对面即为龙岗区政府。龙岗万科广场项目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一层,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
回望百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龙岗大道沿线一直是龙岗区的核心发展带,集聚了龙岗区及相应街道的绝大部分政治、文化、商业、生活中心。如今,随着龙岗大道的升级,这些政治、文化、商业、生活中心又焕发出不一样的勃勃生机。
从坪地沿着龙岗大道一路往南,走过的不仅仅是“空间”,也是“时间”,更是历史,这是一部龙岗区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是从农耕龙岗到工业龙岗再到科创龙岗的精彩演绎,也是从乡村到城镇再到未来之城的故事镜像。
30年蝶变,30年跨步,如今的龙岗,已经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区,成为了深圳的城市东部中心。
龙岗大道,大道龙岗!
百年大道,大道百年!
榕树头,记忆里的龙岗交通地标
老龙岗人至今还记得,龙城广场东面龙城大道与深惠路交界处的那一棵老榕树。夏日炎炎,老榕树为他们遮挡烈日;有雨的天气里,那巨幅的树冠又为他们遮挡风雨。这些人,可能是往东去往惠州;又或者向西,去往罗湖、平湖。
若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个寻常午后,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许多人正在此候车,当太阳慵懒地烘烤着大地,候车的乘客们已经昏昏欲睡,这时,他们终于看到一辆老式的中巴车卷着尘土,自深惠路上而来。车上的人们鱼贯而出,脸上还挂着困倦的神色。“榕树头”“榕树头”,伴随着售票员的吆喝,不等车上的人下来,提着大包小包的乘客蜂拥而上,将中巴车塞得更满。
龙岗区建区前,这是典型的龙岗人出行的场景。许多年纪稍长的龙岗人,仍然清晰记得在“榕树头”等车的情景,前述片段正是他们的回忆。他们从龙岗的四面八方而来,在此转车,去往惠州或者原特区内。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许多从外地来深的人往往也选择在“榕树头”下车,开启他们追逐“深圳梦”的步伐。
但是此地没有站牌,只有一棵老榕树。这棵老榕树所在的位置,就是如今龙岗大道与龙城大道交界处的、龙岗河北岸的夏陂头桥(原吓陂头桥),正对着三号线地铁龙城广场站A、D出口。
毫不夸张地说,“榕树头”就是那个年代的“龙岗交通地标”。
深圳地铁3号线和龙岗大道扩建工程启动以后,这棵老榕树被移到了龙城广场附近。我们在龙城广场外的浓荫中,见到了这棵老榕树,如今的它被照料得很好,在夏日的傍晚显得郁郁葱葱,整棵树的树冠直径约有几十米,而树干之粗则需要几人合抱方可。
客家有一句俗语,叫做“前榕后竹”,意即把榕树种植于村前屋前、竹子种植于村后屋后。闽粤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则将榕树视为“神树”。榕即“容”,既能容己,又能容人。
这一棵古榕树,从前是龙岗交通地标,如今则成了龙岗文化地标。榕树,也因其生命力顽强而著称,榕树的枝干上生长着很多飘浮的气生根,这些气生根一旦着地便会生根,形成一棵新的小榕树。日久天长,便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观。
龙岗大道,何尝不像那一棵古榕树?近百年前,那颠簸的沙石路,经过岁月的洗礼,一步步跨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尘土和砂石之上,又重新浇筑起宽阔的大道,托起了大道两旁——龙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托举着龙岗从农业社会步入现代化城市。
来源:特约撰稿人 张仁望
责编:陈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