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社会化学习的年代,花四天的时间聚在一起面对面上课真的是一件“奢侈”的事。因此,我们这四天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同学们学到知识(准确的说是系统地生产知识),而且还希望让同学们可以有思维方式的震荡,培养有效的对话和沟通能力,缓慢地积累彼此的友情,学会求同存异,理解彼此之间的底层价值。这些就是MPS 第一课《以公益为志业:公益慈善学导论》的课程目的。
我很高兴成为这门课的主课教师,我把这个视为“平等中的首席”,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共学共议,共同进行有关公益慈善的知识生产。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慈善事业的科学化,进而引发专业化和职业化,这些职业公益人形成我们今天的 2024MPS 共同体。
第一堂课上,我把这个专业知识的三个基础概念跟大家讨论,第一个概念是“慈善”,我们把它还原为“以善心作好事”。第二个概念是“公益”,我们从它的商业起源追溯到今天的“公益慈善”,也就是针对不特定多数开展的自愿的慈善活动,以实现公共利益或者价值,这样的针对陌生人开展的慈善活动必须需要理性化、组织化才能持续和有效,这就是现代公益。第三个概念是“社会创新”,这是现代化的公益慈善做到一定阶段会自然引发创新愿望。致力于整体性结构性地改变社会。
这三个概念其实奠定了整个慈善的知识体系。也表达了他们在这一体系的层层递进中的的张力。当然这些是在中文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如果放到世界的图景中来理解,也分别对应了 charity、philanthropy 和 social innovation。今天中国的“大社会工作”概念的提出展现出一种将公益慈善、社会创新和西方意义的社会工作概念融合的可能性。
这门课指出如果我们把公益作为志业,那么它的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究竟是怎样的?同学们已经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没有慈善学这门学科,关于公益慈善的知识分别来自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因此这门慈善学是一种典型的交叉学科。
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体系化的慈善学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包括:
1.慈善与伦理,2.慈善、历史与文化,3.慈善与信仰,4.慈善、政治与非营利管理,5.慈善与经济,6.慈善、社会与发展,7.慈善、法律与政策,8.慈善、劝募与心理学,9.社会企业、商业与金融,10.慈善、科学与项目管理,11.慈善、美与艺术,12.慈善、社区与社会工作。
这个体系里的知识很多会成为我们的必修课程,有些则是选修课程。在 MPS 教学中,我们将根据班上同学的特点灵活安排。
在这短短的四天中,希望同学们对这个系统的课程都有所涉及。和以往的教学不同,我们摒弃了面面俱到地介绍一个学科,而是请有实践也有理论认识的老师来讲。
我们请来了张和清教授来介绍双百计划,随后我们参观了怡乐路和合禾堂,进一步了解公益与社会以及社会工作的关系。
我们还请来了北大的何艳玲教授,介绍在这个政党现代化的时代里,慈善、政治与城市管理的关系,也展示了慈善法律与政策课将要讨论的政策如何创变的部分内容。
我们请来了王硕老师,介绍慈善与伦理学,以及也顺带讨论了慈善与戏剧的表达方式。
然后我们去看了一部纪录片《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期待深化大家对公益艺术的认知。
我们请了武洹宇教授介绍慈善与历史中的一节,讨论中国公益的起源,游学了黄花岗这一近代慈善作品。
我们请陈行甲讲公益慈善战略前沿,他讲的用户意识、传播意识和国际意识实际上也蕴含着慈善、劝募与心理学的课程内容。
法曜博士的打坐课也让大家体会到慈善与信仰的关系。关于慈善和科学以及慈善与经济的讨论我们没有来得及,留待以后。
在教学方式上,大家也看到,我们最期待的是 seminar 这样的西米露方式,但是考虑到多元的学生情况,我们杂糅传统和后现代,坚持以修、传、习和行四种方式。课程之后特别期待大家能够梳理自己所学知识,然后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的团队分享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也沉淀自己的价值观和底层逻辑。
(滑动查看更多)
课程也融合了在中大西操场上黄长德、胡忠伟带来的体育课、厨房的劳育课以及常鑫带来的团建的群育,我们期待看到大家的作业。也期待这样的学习在给大家带来信息量过密的“痛苦”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家在消化为“道成肉身”的知识后获得内心的愉悦和成就感!
(滑动查看更多)
这就是我作为主课教师的笔记,这是 MPS 班的第一堂课。
启航了,让我们继续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这个月我们在上海将迎来我们的主课老师:顾远。
我们将探讨《社会创新与社会企业》,同时我们还要直接了解“海派公益”,那是一种讲格调的地方公益,让我们上海见!
关于我们
广州公益慈善书院是中国首家以公益慈善教育与文化研究为主旨的书院,由广州市慈善会、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原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三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
书院沉淀 20 年公益人才培育经验,依托国际学术网络,汇聚全国一流公益教师,开展公益人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