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西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奔腾的伊犁河之南,一条大渠如巨龙般蜿蜒西去,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大地上奔流不息。
察布查尔布哈,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母亲渠”。在锡伯语中,察布查尔是“粮仓”之意,布哈则代表“大渠”。
从空中俯瞰,察布查尔布哈就像一根主动脉,通过连接无数的分渠和涵管,将伊犁河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灌区里的每一块耕地,仿佛在大地上编织的一幅水乡农耕图景,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今天人们看到的察布查尔大渠,布局合理,水流通畅,然而当年,要在伊犁河南岸修建这样一个大型引水工程却并非易事。
设计者利用伊犁河流经弯道时形成的漩涡作为动力,将水自然引向高处,实现无坝引水,最终解决了河道南岸因地势高而引水难的技术难题。
而将龙口水流的冲击面巧妙地选择在一处石崖之下,是大渠引水的又一绝妙之处。
经过近7年艰苦卓绝的工程建设,1808年,渠面宽10米、底宽4米、深3.3米、东西长约100公里的新疆伊犁历史上人工建造的最大水利工程——察布查尔布哈终于竣工。
伊犁河水源源不断地流进察布查尔的亘古荒原,锡伯族人很快开垦出近8万亩良田,这块土地上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村落相望、阡陌相连的农耕图景。
在新疆,面食种类极为丰富,但锡伯大饼却是察布查尔独有的美食。烙饼的技巧在于三翻九转,饼要在锅里翻三次,每翻一次还要左右转动三圈,同时必须频繁调节火候的大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好看的饼花。
一张锡伯大饼,一碗奶茶,加上几碟小咸菜,便是锡伯族人美滋滋的早餐。
6月上旬,察布查尔的水稻田开始陆续进入晒田阶段,这是保证秋后稻谷丰收的重要环节。
晒田,又称烤田,通过排水和暴晒田块,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氧量,抑制病虫危害。晒田顺利完成后,便可打开水稻田旁大渠的涵管,让伊犁河水滋润晒田后干涸的土壤,静等禾苗茁壮成长。
由于获取了充足的水源,布哈两岸最早大规模种植的农作物就是水稻,大水漫灌的浇水方式无形中对土壤起到了“洗盐”的作用。
选种、育种和推广,是成就伊犁“塞外江南”的重要前提。
在水稻丰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顺应市场,引入了南方特色水产养殖。
这些利用天山雪水养殖的稻田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山雪蟹”,是近年来远近闻名的紧俏货。
无论农田,还是果园,都是依托察布查尔布哈建立起来的丰产之地。
坐落于伊犁河谷,草场资源丰富的察布查尔,自布哈竣工后,两岸逐渐形成村庄,随着时间的推移,畜牧业成为与农耕并举的重要产业。
一条大渠,不仅盘活了一方水土,还连接起当地农牧,在逆境中求生存的人们留下了卓越的智慧。
每年秋收之后,举行家庭聚餐,品尝当季新大米,是察布查尔锡伯族人的传统。
一顿丰富的锡伯族大餐,几乎涵盖了布哈灌区所有的物产。
水脉传承,福祉绵延;岁月悠悠,青史浩然。
从200多年前流淌至今,察布查尔布哈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母亲渠。它不仅是新疆水利史上的壮举,是锡伯族人万里戍边的丰碑,更是各民族共同建设新疆的历史见证。
周一至周五 CCTV-1
18:20档
跟随《农耕探文明》
走近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于中华大地,探农耕文明
来源:央视一套
编 辑:夏 雪
责 编:童 洁
审 核:赵 树 强
投稿邮箱:ss838455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