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悟《论语》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文摘   2024-09-11 17:29   山东  





主讲
恒宁(醍醐)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

这个「微生亩」是谁呢?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隐士。

一说「隐士」,他的思想就偏道家的,比较逍遥自在,比较无为。

那么,他看到孔子到处漂泊,周游列国去传法,他就对孔子说:「丘,何为是栖栖者与?」

「栖」在这里读「xi」。「栖栖」,就是居无定所、不安定的那个样子。

说,孔丘你为何这样不安定啊?「无乃为佞乎?」(难道只是为了炫耀你的口才好吗,到处去讲法、传法?)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那么孔子回答说:「非敢为佞也」(我从来没有认为我的口才好),我只是不喜欢世人那种僵化的思维,我想帮他们打开。

这个「固」,我们知道《论语》当中说孔子能做到「勿固」,他从来不固守任何的认知和概念。这个「勿固」如果做到了,其实是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的状态。那么大多数的世间人都是有我执又有法执的,一个是固守自我,一个是固守某一些既定的认知、观念。

孔子说,我讲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打开,不要「固」。

看「固」这个字形,中间的「古」代表旧有的惯性思维或传统认知、行为习惯,这个古老的「古」代表旧有的;那么外面一圈像围墙一样把这个「古」给围起来,就是说你执著旧有的认知和观念,这就是「固」。

孔子说,我只是不喜欢大家那种「固」的状态(就是僵化的、不打开的、执著的),孔子说我周游列国的目的,其实不是炫耀我的口才好,我从来没觉得我口才好,我也不敢这样认为,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固」(不要僵化,不要不打开)。

我们也知道,自从了解了孔子的思想有「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的特性之后,我们就知道,儒家的思想跟佛家、道家有极强的相通性。那么这几个教派的创始人几乎也是同一高度的,都是完全打开的,完全打开,没有任何的执著。所以孔子他对于传法,看上去是执著的,实际上他也是乐在其中的,好像走到哪儿就拿着「小锤子」敲化民众的固有思维,走到哪儿敲到哪儿,就是这样随缘敲一敲,绕了一圈,周游列国结束就回来休息了,是这样的。

这段先不读了,再看下一段。下一段原文: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这个「骥」就是千里马。

我们称一匹马是千里马的时候,称赞的(特指的)是它的德,而不是它的力。千里马之所以成为千里马,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体力好,最主要是它有德,它喜欢奉献自己到达极致。

很多马可能都有千里马的属性和特质或潜能,但是它没有发挥出来,它缺乏一个发挥自己潜能的动力、目标或者信仰。千里马之所以成为千里马,有的时候就是因为它愿意付出,它愿意竭尽所能。也就是说,千里马它体现着儒家「忠恕」二字的「忠」的精神。「忠」,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它就是全心全力、尽全力、竭尽所能的意思。

想象着一个千里马,它的体质再好,或者说它的爸爸妈妈都是千里马,它遗传基因很好,但如果它不努力,它不认真跑,它一天能跑多远呢?也是未可知的。如果它是懈怠懒惰的,它没有奉献精神,即使爸爸妈妈都是千里马,它也不会成为千里马。

这一段,孔子肯定是在教育弟子,其实每个人都是千里马,都有潜能的。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潜能,要竭尽所能,这样才无愧无悔。不要总是推卸责任,找借口,说「我又不是千里马,我才不努力呢」……不能这样。

这个地方我们读一下: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我们看了那么多的文章,是孔子第一次提出来,千里马它的宝贵之处在于它的「德」。那么有德的人在哪里都看到「德」,在千里马身上也能发现千里马的「德」。

再看下一段(这一段大家也比较熟悉):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讲:「以德报怨,夫子您觉得怎么样啊?」别人对我不好,甚至很不好,甚至伤害我的时候,我还报他以德(我还依然对他好,不管他怎么对我,即使对我很差劲,但我还是对他很好,以德来报答他对我的伤害),您感觉如何呀?

孔子说:如果你用德去报怨了,那怎么回报德呢?你看这个人对你很差,你还对他好;那假设有一个人对你很好,那你怎么去回报他呢?接下来孔子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真的有人对我们很差,我们不一定要以德来报他,也可能晾一晾他,冷一冷他,让他反思反思,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不要溺爱他,不要惯坏他。但是「以德报德」这个人很有德,我们也对他很有德(他对我们很好,我们也要回报他很好),这是儒家的观点。

我们知道,有一些其他教派的教徒,他们会奉行一个原则:当别人打我左脸的时候,我也把右脸伸过去让他打(基督徒就是这样的,《圣经》里这样教,别人打你左脸的时候,你把右脸也凑过去让他打)……

那么,佛家可能讲忍辱,别人伤害你了,你是在消业呢,你是在还债呢,你不要起怨恨心,要平静……

但是,儒家的倡导是,如果有人对我很差,我以直来抱怨(「以直」就是我可以晾他一下,我不要过于宠爱他、溺爱他,让他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晾一晾他,冷一冷他,让他感受到事实真相到底是他错了还是我错了(这个「直」其实是一个事实真相)。让他反思一下到底谁对谁错,让他明白道理,免得继续作恶,这是儒家的观点。但是,如果有人对我们很好,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别人对我们很好,我们也要对他很好。

其实,不同的教派有各自不同的角度,我们知道。像讲求极致的奉献精神,那么别人打我左脸的时候,我把右脸也伸过去让他打,就等于说,别人正在发火呢,我让他发个够(这其实是一种慈悲),他想发火,我让他发个够,发泄够了可能没火了,接下来该怎么处理再怎么处理。

那么佛家说,有人伤害我们了,我们修忍辱啊,修空性啊,心如如不动,消业了,还债了,或者做梦,幻境……这样提醒自己。儒家就说,冷着他,他伤害我了,我要冷一冷他,让他反思反思……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角度。

那么哪个角度最正确呢?不一定,真的不一定,这个也要看对象。比如说,家里孩子不听话,甚至顶撞父母,甚至骂父母、打父母了,这种情况你还能以德报怨吗?小的时候不好好地管教,那大了简直无法无天了。假设是孩子伤害你了,那该管的你还是要管的,不仅仅以直抱怨,有的时候要以怨抱怨,让他知道礼数,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严的要严。

所以,具体这些观点我们怎么应用,也是要看世间因缘、看对象的。但是,儒家是有手段的,它不会无止境地惯着众生。虽然孔子倡导仁爱啊,忠啊,恕啊(「恕」是宽恕,宽恕别人的错误),但他不倡导溺爱。所以,好像儒家也是蛮理性的,很清醒。

我们来读一下这一段: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所以这里「以德报德」,给有德的人回馈以德,也就是说孔子还是在强调「德」。他做得好,我们拥护他,我们感恩他;他做得不好,我们晾着他,让他反思(就是教育他)。做得不好,教育他;做得好,鼓励他、赞美他、感恩他。所以崇尚的其实还是「德」。

今天先学到这里。




点击公众号卡片,获取更多内容

联系我们(二选一

QQ:280668866(心成)


QQ:67501126(一文)
微信:kongxindejietuo(心成)


微信:67501126(一文)
官网:tihuxueyuan.net


官网:chan.tihuxueyuan.net
邮箱:280668866@qq.com(心成)


邮箱:67501126@qq.com(一文)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