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恩来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此后,他在总理这个岗位上干了27年,直至他逝世。
多年来,很多人好奇,周总理和毛主席二人可以说不分伯仲,为何周总理甘愿当二把手?
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研究周总理时,就曾提出这个问题,即为什么周总理“一贯地帮助别人升到顶端,自己却拒绝这顶桂冠”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了解周总理的性格和履历就知道答案。
周总理投身革命后,有无数个机会可以成为我党的一把手,但他甘愿做领袖的助手,一方面是他意识到自己的某些局限性,另一方面与他的性格有一定关系。
先说说第一方面,周总理意识到自己的某些局限性。
1931年,周总理离开了上海,前往了红军革命根据地,与毛主席开始了长期的合作,对毛主席有了越来越深的了解。
周总理觉得毛主席是一个天才,不仅是军事上有自己的见解,在政治上也十分突出,甚至知识水平也远超过于其他人,“一把手”非他莫属。
在周总理看来,想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让这样的人物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他一直苦苦寻找机会,只为了把位置让给毛主席。
遵义会议,周总理甘愿让毛主席统领全局,这足以说明,周总理识大体,顾大局,是真的为了革命安危着想。
另一方面,周总理的性格上不适合做统领全局的工作,更适合做具体的工作。
伏尔泰曾说过:造就政治家,绝对不是人超凡出众的洞察力,而是他们的性格。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曾对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性格作过比较:
周总理出生在江南,自小耳濡目染,性格温和,为人善良,身上更多的则是“鸽性”。
毛主席出生在湖南韶山,从小生活在父亲的“棍棒”下,养成了敢于斗争、反对封建教条的精神,身上更多的则是“虎气和猴气”。
因此,毛主席的性格是多侧面的,但各种性格特质又未能达成一种平衡,把毛主席本人推向各个不同的方向。
足以说明,毛主席更适合担任决策的角色,而周总理做事细心,为人谨慎,善于统一矛盾,适合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毛主席知人善任,取利于民,胜利之本,善于调查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