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溧阳“1号公路”:连点成片,共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政务   2024-10-14 18:47   江苏  



编者按




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实践。今年年初,全省确定了39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从基层调研和有关部门反馈情况看,一些地方对片区建设的实践背景和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充分,对目标要求和方法路径掌握还不够准确。近期,省委办公厅农村处会同省农业农村厅乡村建设处,到溧阳市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剖析溧阳“1号公路”在盘活资源、连接城乡、带动周边乡村共同发展等方面的做法,研究提出更富成效推进片区建设的对策建议。现将调研报告刊发,供大家学习参考。



“1号公路”

一路通,百业兴。溧阳“1号公路”自建成以来,串起98个行政村、312个自然村和220多个乡村旅游点,打破区域界限,实现协调联动、一体发展,带动乡村整体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1号公路”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片区化、组团式是推进乡村建设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剖析“1号公路”这个典型案例,对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调研中,我们有三点深刻感受:


一是因路而美,乡村风貌整体塑造。入秋的青峰山烟雨迷蒙,沿着“1号公路”登山而上,一户户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散落在群山之中,错落有致、安静祥和、自然通透,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当地干部介绍,十年前这里还是废弃的采矿坑,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完全不是现在这样,公路建设以后,政府对这里进行了综合整治,厂房变成了客房、工场变成了林场、矿区变成了景区,现在已经是网红打卡地。这样的蜕变不是个例,“1号公路”还带动了沿线的平桥、周城、后周等一大批老集镇开展环境整治,实现了人居品质的全面提升。沿路而行、移步换景、路景交融,原先的乡间小道变成了一条美丽的观光廊道。


“1号公路”神女湖驿站

二是因路而兴,产业发展协同互补。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山脚小村——竹箦镇姜下村,还有个别称叫鹅村,养鹅历史悠久,“竹箦风鹅”更是远近闻名,得益于“1号公路”便利的交通条件,传统的风鹅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鹅村农场、鹅湖读书台、鹅主题体验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9年的137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246万元。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几个村发展起畜禽养殖、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姜下村党委书记吕岗华说,“姜下村相当于整个风鹅产业链的龙头,周边村主攻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了错位互补。”“1号公路”沿线还分布着一大批酒店、农庄、民宿,60多处房车营地、驿站和观景平台,以及众多茶舍、公路咖啡店、网红蛋糕店等,既接地气,又聚人气,村里的交通要道变成了一条多元的产业廊道。


竹箦镇姜下村网红小火车


三是因路而富,农民生活越来越好。“1号公路”不仅串起了“三山一水六分田”的美丽风景,也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致富通道。一大批“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小村落纷纷显山露水,村民依托农文旅,开起了土菜馆、农家乐、采摘园,实现了“家门口”创业就业,天目湖白茶、溧阳青虾、曹山蓝莓等特色农产品也走出“深闺”、走俏市场。优优农庄老板游军说,“创业前五年,农庄一度濒临倒闭,自从“1号公路”开通后,人流量一下子多了起来,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初步统计,“1号公路”带动了周边10万户农民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成为了一条惠民富民的幸福廊道。


上兴镇龙峰村蓝莓采摘


调研交流中,溧阳市副市长周星说,“单个村的发展资源有限、力量薄弱,只有通过村村联合、抱团发展,才能最大限度提升整体效能,实现做大做强。”回顾溧阳“1号公路”的建设发展历程,就是通过路网联通、串珠成链,带动周边乡村抱团联合、连片发展,解决了单个村难以解决的规模和成本问题,从而实现多业态呈现、多要素集聚、多功能价值,从本质上说,也是片区化理念在乡村发展中的一种探索实践。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这次部署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目的就是通过一体联动、组团发展,更大范围集成政策、集聚资源、集中力量,着力破解乡村发展均衡性、全面性、可持续性等深层次问题,加快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也标志着我省乡村建设进入巩固“点”、拓展“片”、提升“面”的新阶段。结合此次调研,有以下几点启示和思考。


天目湖镇印象天目民宿

第一,整体规划是片区建设的重要前提。溧阳“1号公路”在规划编制时,就注重将生态涵养、全域旅游、产业富民、文化传承等功能融入建设过程,全面提升道路的品质内涵,让“1号公路”真正成为了“生态1号”“旅游1号”“文化1号”“富民1号”。这次全省划定的39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各个片区的建设要求都涵盖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治理等方面,内涵十分丰富,同时各个片区都是跨乡镇甚至跨县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区域界限,把片区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按照规划设计、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富民增收和乡村治理“五个协同”路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集聚优势,一体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高标准建设、农村高效能治理,确保各方面的措施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真正形成片区风景“一张图”、片区发展“一盘棋”、片区维护“一把尺”。


戴埠镇茶园

第二,设施联通是片区建设的关键支撑。“1号公路”源于“四好农村路”,通过对农村道路改造提升,将主体部分全部拓宽为7米以上彩虹沥青路面,对接国省干线,贯通村组道路,消灭“断头路”、畅通“微循环”,为产业接轨、要素流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在沿线布局65万亩优质粮油、4.5万亩白茶、6万亩特色果品,建成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道路成网、田块集中、水系贯通是此次调研溧阳南山片区最直观的感受,也是各地片区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这启示我们在片区建设中,必须下大力气抓好道路、农田、水系“三个基础”,推进路网互联互通、水系沟通贯通、农田成方成片,这三项基础性建设高质量完成了,片区大的面貌就出来了,片区发展也有了可靠的保证。


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三,产业协作是片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五大振兴”,产业振兴是第一位的。对于片区建设来说同样如此,片区建设的可持续性要靠产业来体现,稳定性也要靠产业来维系。“1号公路”作为溧阳全域旅游的“黄金纽带”,沿线村庄依托旅游业自主创业,有的做民宿、有的做美食、有的做研学、有的做康养,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实现了业态多元、错位发展,避免了行业“内卷”。这启示我们在片区建设中,既要善于因势利导、整合联合,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合理产业分工,积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避免各自为战、同质发展;同时也要开阔眼界、无中生有,重视引进培育文化创意、特色加工、绿色环保等新业态,不断为片区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戴埠镇青峰仙居民宿

第四,共美共富是片区建设的目标追求。有的村强,有的村弱,这是客观实际,强村往往建设管理水平较高,弱村往往建设治理相对薄弱,这是客观规律,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可能出现“好村愈好、差村愈差”的“马太效应”。调研中我们发现,溧阳“1号公路”沿线的村庄,像重点打造的姜下村、桂林村等,与较为偏远的深溪岕村、王家村相比,虽然规模有大有小,人口有多有少,但村容村貌都差不多,村民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差不大,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上,各个村的医疗、出行、养老等公共服务基本无差别,究其原因就是坚持“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重点村带一般村”的发展思路,公路延伸到哪里,产业、服务就配套到哪里。这启示我们在片区建设中,要坚持强弱联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全面振兴,由各自为战向协同发展升级,同时注重联农带农,让片区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真正由“共建”变为“共享”、由“共美”走向“共富”。


戴埠镇王家村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步深化、久久为功的过程。探索推进片区化建设,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更多是要通过资源整合、力量聚合,推动乡村建设发展实现内涵提升、功能拓展,由“形态”转向“内在”,由“物理整合”转向“深度融合”,进而带动乡村整体发展水平全面提升。要遵循乡村建设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努力探索更多富有特色的经验做法,早日展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实图景。

(原稿刊载于2024年9月30日第38期《调查与研究》,原标题为《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加快展现新时代鱼米之乡现实模样——基于溧阳“1号公路”的调研与思考》)


融媒出品 必属精品

来源:江苏政研
排版:郑   茵
责任编辑:宋   莉
值班编委:葛曙波
点亮
转发让更多人知道
↓↓↓

中国溧阳
中共溧阳市委直属事业单位,全市最具权威官方资讯平台!传播党声,传递靓溧,有温度,有品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