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角斜中学校长自杀?角斜古庙“三官殿”旁边采访老人

文化   2024-11-12 07:17   江苏  


角斜古庙“三官殿”旁边采访老人,角斜中学吴校长自杀?


据老人回忆,角斜东街变电所就是古庙三官殿原址,三官殿正中位置就在井那里,井就在大厅广场南边,过去传说院墙内不管围多少人都不得满,她家就属于三官殿最后的位置,南边就是供电所那里。西边一个沟,东边楼房那里也有一个沟,一转都有壕沟,反动派过去住在三官殿里。


西边沟朝南有三四家庙,东河边朝南,一里地方有两个庙,一直到十里桥,沿途都有小庙,实际角斜有九里桥,没有听说十里桥。但这些庙里也就一两个和尚,也就三官殿多。壕沟通北边河,里面埋伏士兵。她老住场于家巷打战,死人堆积很高。三角洲那里还有碉堡。


过去角斜古城不丑,反动派来烧街,烧到东头这里井边。井北边老房子没了,因为公社拆的,人搬走了,只剩下一个人家。公社原址在她家西边红楼房那里。汪家豪宅还在角斜小学西南。她家这里本来很繁华,很多人来三官殿烧香。


她记得十五岁文化大革命,超大的菩萨塑像被群众残忍肢解,作为孩子,她只能拿菩萨的一只手臂。但是天日昭昭,神灵在上,她亲眼所见,那些得到菩萨的“心”的人没有好下场,特别是五队的造反派头头儿都没有好下场,有的被杀,有的最后无缘无故受害。过去的菩萨确实是黄金镀的,这里有个老和尚归元,用一个大缸,还有盖子,要死的时候坐在里面,四周点香围绕,然后小和尚们念经,整身来整身走。如今老和尚们都走了,他们的徒弟们也八九十岁,基本走了。当年庙被拆,建筑材料流落民间,她家有两个砖头,上面有花纹,作为镇宅之宝,不卖。曾经某人家的儿子觉得砖头太难看,扔掉了,后来家里出了问题,不信也信。这三官殿起码二百年。她本人老祖宗是南通申港的,申家发财,在角斜有半条街。过去来角斜的外乡人基本上是做生意,什么生意,卖盐。后来她家开布店,也卖百货,她父亲很能吃苦,经常挑担从南通步行到角斜销售。她大伯卖南货。因此她家相当于中农,赶得上吃。她奶奶的洋娘家,是角斜第一大粮家,笆斗上写着“粮油”,家里雇佣工人。过去来角斜创业的人,几年后往往发财了,于是每家围一圈安家落户,形成好多漂亮的别墅区。汪家在西街,有大院墙,据说后人“汪洋鬼子”出国深造后回来,他看到角斜街上太穷困落后,吃水还到河里,于是他说服老上人拿出钱财挖水井(东到西五口井)、铺石板街,做了很多好事。汪根宝是目前角斜汪家唯一的真传。相传人家挑水给他家吃,前面一桶水留吃,后面一桶水不许进家,倒在外面。为什么?据说是挑夫放了屁的。虽然是戏说,但也说明汪家生活质量高,很讲究。


她上到初二就开始文革,刚解放出生的,三反五反时期她也战战兢兢,看到人家的遭遇。她家开店也被公私合营,投资了,但是分红低,她父亲拿四元,她母亲两元,还不如合作社农民。此地有个人姓范坚决不肯公私合营,他说他家这么多孩子,合营以后拿几元钱,吃什么。后来政府对私营加税,他还是不肯合营,最后他改为务农。


他八九岁时,开始公社化大集体,吃大食堂,按一勺子算多少钱,孩子一勺子稀粥,大人一勺子多点,不得多吃。就在公社门口,现在陈二小旁边。一个居民区设一个大食堂。农村生产队也搞,但是弄不起来。所谓城镇供应就是萝卜头、三合糁儿,即大麦剥开的皮儿煮的粥。抗美援朝时期,好米都被征调供应前线。还要去做苦工,比如角斜老供销社的房子就是她妈妈日夜搬砖头挖泥修的,当时街上人都去干活,不论男女。她孙女说她陪读根据,她笑着说现在拿过去比快活不得了。她做知青十四年,1969年1月6日下放,那时候才十几岁。25岁才回街(上来)。本来她可以考大学,但因母亲早早病逝,条件有限。记得上中学时晚娘哄她,学费已经缴了,直接去,结果她去了却没有书本拿,她哭了起来。有人报告了校长,校长熟悉她家,因她哥哥姐姐都是大学生,很优秀,她本身成绩好,于是免除学费,发给课本,她对此感激不尽。而且她还拿助学金,一个月一元。条件差,姊妹四个都上学。文革时期有人觉得愤愤不平,为什么她家拿助学金……


可惜这位校长在文革时期被某队(不能写出具体几队)的年轻人折磨死了。


角斜一段惨痛的历史。


经查《角斜镇志》,角斜中学校长吴英对文革运动不理解、不积极,害怕被批斗,夜里上吊自杀在临时审讯室(即学生宿舍)。有人留言给我公众号,说上吊只是表象,实际死因不明。

栟茶角斜沈小洪文集
东台县栟茶场(南沙)杨家堡明远堂文生沈小洪专注于探讨原栟茶场、角斜场范围内的历史与文学。范围包括东到小洋口闸,西到堡河村、李堡街,西北到唐洋街,北到新街、新东,南到雪岸、沿南、景安、新林,东北到黄海。同时本人热爱思考,喜欢写点体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