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品牌的短板效应

文摘   2024-11-28 20:00   湖北  

大家好,我是张鹏远。

有个朋友问我,如何能够长期高效率输出观点,我认为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大量阅读,文旅平台、文旅自媒体挺多的,关注后,每天看;二是碎片化输出,由于颈椎不舒服,我都用语音转文字的功能,效率比电脑打更高;三是强制养成习惯,制定一个年度目标,如每周发表一篇,养成习惯即可。

今天的观点同样来源于朋友圈的热门文章,万字长文对大庸古城的分析,其中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他提出了景区内部的商户缺乏创新、千篇一律,一直在经营10年前的东西,并没有对景区的产品、景区的品牌作出支撑。

在这几年的写作习惯中,关于文旅品牌、旅游城市品牌、景区品牌的观点,我强调还是蛮多的。

一方面,品牌很有用,穿了旅游业态从无到有、从不知名到火爆全网的完整的发展过程,而且发展越往后,品牌的影响力越强。

另一方面,由于90%以上,甚至95%以上的景区并不盈利,尚未形成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所以他们对旅游品牌的感知度非常低,很难享受到品牌强大带来的降维打击和红利。

今天再来聊一下文旅品牌。

品牌是一个非常软性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实实在在的存在。在我读研的时候,写论文期间发现在百年前,国外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关于品牌的理论,直到现在还能指导对品牌的运营,但是呢,并不建议去学习,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品牌有用之后,然后再去看那些关于品牌的理论,会发现能够一一对应。相反,先看理论,再看工作的实际应用,发现没有什么作用。

通常我们所说的文旅品牌,指的是一个综合性品牌,是大众对这个品牌的综合感知,品牌越强,意味着影响力就越大。

在实际应用中,品牌是有非常详细的分类,往大的说,有行业品牌,地产品牌、快销品品牌、科技品牌等等,文旅品牌就是其中的一种;往细处说,文旅品牌可以细分,以景区为例,可以分为每一个和景区相关的事物,如景区资源品牌、景区产品品牌、景区服务品牌、景区创新品牌、景区商业品牌,等等等。

在事物的发展中,往往是抓大取小,权重越大的元素越能够影响事物的发展。在景区的发展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景区的资源,由于旅游景区的产品往往和资源息息相关,资源越强,好产品的上限越高,从宏观上看,现在国内的头部景区,清一色都是拥有着世界级旅游资源的景区。

但是遗憾的是,有大量的景区同样拥有着世界级的优质资源,但是并没有做成世界级的旅游产品,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丰富的经验,这个话题专门开一篇文章展开写。

这里说说品牌的短板效应,决定事物发展的上限,是由品牌的长板来决定的,而把品牌从神坛拉下马的,却是品牌的短板。

2024年,旅游圈有一批黑马,以极快的速度跻身头部景区,他就是位于开封的万岁山,作为主要输出大宋市井文化的园区,依托演员王婆爆火,在王婆寻求个人发展之际,不但妥善的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并且高举高打,拿出千万奖金举办全国媒婆大赛,景区的热度并没有受影响,依然爆满。

很多景区在偶然爆火后,处理不好两个问题,一是对网络舆论的操控,二是满负荷接待的内部管理。万岁山景区都做到了,在今年的三四月份,每天游客量都超过50,000人,对于任何一个景区来说,都是对接待管理工作的超级考验,而万岁山景区在这期间,未传出任何由于内部管理失误造成的游客不满事件。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原始资源一般,旁边还有大宋文化的代表清明上河园景区,清园早早的步入头部景区,本身就有虹吸效应,按正常道理来说,开封只会有一家头部景区出现,其他景区很难有机会出头,但是,万山做到了。

把一般优质的资源品牌做成优质的产品品牌,又通过合理的运营、有效地宣传,做出了牛逼哄哄的综合性品牌,非常非常了不起。

相反,旅游景区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会发现,短板会时时刻刻地拉着景区发展的后腿。

在对景区网络舆情的研究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景区品牌口碑下降,都是因为景区自身的问题,甚至很多问题的本身,景区自身的管理职能根本无权解决。

北方某景区,因为某个影视作品曾经在七八年前火得一塌糊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游客量快速突破了300 ,但是,景区外部的村民很不友好,沿路拦车索要过路费,各种天价服务,各种碰瓷拐骗,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直接把这个景区的游客量拉回到原始水平,直到现在,跟很多经历此事的旅行社老板交流,仍然是耿耿于怀。

这个景区是一家民营企业,并没有行政执法权,无法直接管理村民,请示了政府相关部门,执法人员对村民的游击队打法,也毫无办法,最后就眼睁睁地看着巨星陨落,趋于平庸。

这是被景区周边的配套服务拖累的景区。

南方有很多古镇,从视觉效果看,同质化是比较严重的,有纵横交错的若干个河流,沿河是高高矮矮的民居,有深深浅浅的巷子,沿路是各种商业。

对于这样的景区来说,在市场竞争方面,硬件基本拉不开差距,那么最直观的竞争就是拼商业,有没有评价且特色的小吃店,有没有极具本土特色的文创店,有没有老板娘亲自守店的民宿,有没有江南女子着旗袍可以互动的体验。这些在品牌权重中占比很低的元素,却能够大幅度地拉开和同类型景区的差距,是景区运营的重点。

实际情况是,旅游景区的运营属于宏大叙事,决策团队通常会把精力放在对景区发展有明显推动作用的大事上,这种商业细节又费精力又没有大量的收益,通常是被忽略了的地方。

旅游景区的商业运营,甚至比景区运营要难得多。

旅游景区营销卖的是旅游的核心产品,这个东西一旦建成,最少10年没有太大的变化,旅游营销是在核心产品的基础上不断的叠加元素,本质上没有大的变化。

旅游景区的商业除了刚需的配套以外,其他所有的经营范畴都面临着高频次的更新。

现在流行网红景区,其实更流行网红项目。一个场景、一个商品、一个演出,等等,都能在媒体平台得到广泛的传播,但是生命周期极短,可能两三个月时间就显得老套。

如果是景区自营还好,可以为了大局不计较短期的得失,不以商业经营为主要目的,能够以景区商业品牌做整体考虑。

但是,绝大部分的景区商业并非自营,由于在景区漫长的发展周期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游客量并不高,个体经营如果通过公司化管理,不但不赚钱,还会有大量的成本支出,相反,如果将商业承包给个体经营,基本上都能够保证盈利,并且稳定经营。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在游客越来越注重商业消费的时代,旅游景区商业的把控非常弱,大量的商业经营是由原住民承包经营,他们缺乏创新,在经营中容易有小农思想,不顾大局,虽然旅游景区带动了就业,但是这些个体经营的商业却阻碍了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拖后腿。

这就是旅游品牌的短板效应,在一个景区,是由企业规划主导,如果在一个旅游城市,那么对商业的规划,由政府部门主导。

商业规划和城市规划是一样的,一旦开始错误,想纠正就需要三倍以上的代价。 

这是对旅游商业品牌的解读,同理,旅游的服务品牌同样重要,对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并不具备压倒性优势的景区,提升服务管理、合理规划商业,都是可以提升景区综合品牌的方式,如果把某个分类做到了极致,那么就可以像万岁山一样,把景区的综合性品牌提升到头部阵列,收获爆棚的游客和海量的收入。

以上。

鹏远说文旅
个人公众号,大部分原创或者转载其他精彩观点,佛系更新,提出一些不一样的文旅行业观点,研究如何短期内快速发展景区,笔者专攻景区的新媒体营销,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