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京西的群山,永定河在千百年中滋养北京这片沃土,沿着这条北京的母亲河,一条条水系和沟道,组成密布的水网。
在门头沟城区周边,五条沟道南北分列,从大山中发源,在永定河汇合。
这些沟道中,曾经有农耕的故乡,也有工业的源头,而随着整个城市绿色生态发展的转型,门头沟生态立区战略的推行,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传统的乡村与矿山变成了现代都市,传统的产业和工厂变成了高科技园区。而在这里的人们,也因为生产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开启了新的生活。他们搬进现代化的高楼,告别了灰尘满面的时代。朝阳升起时,在绿树成荫的公园里锻炼,黄昏日暮时,在风景如画的河道边散步。
在持续不断的生态治理和改善中,五条沟道重回水清岸绿的美景,生活在绿水青山中的人们也有了新的希望,为五条沟道寻找一个更符合它们气质的名字。
为此,门头沟区于近日启动了新城五条核心沟道征名活动,中门寺沟、黑河沟、城子沟、冯村沟、西峰寺沟五条核心沟道向社会公众公开征集新名字。
8月28日,门头沟区,俯瞰黑河沟。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从黑到绿 煤矿旁的河道澄清
-----
一条沟道的变迁,是一个城市转型的缩影,也是人们生活变化的见证。
住在西峰寺沟旁的王俊平,亲眼见证了门前的河道,从杂乱的排洪沟,到风景秀丽的新河岸。
西峰寺沟位于门头沟区西南部,与潭柘寺、戒台寺遥遥相望,沿着沟道,一条泄洪沟蜿蜒东去。河水浑浊的时候,漫过村里,留下一地黄泥,人们在浑水和黄泥中行走。河水清浅的时候,村里的孩子们会在河道上垒石成坝,聚起一弯小小的水塘,在里面嬉戏、消暑,那是王俊平记忆中的童年。
而自西向北的黑河沟,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是门头沟最繁华的地方。黑河沟位于门头沟煤矿旁边,两岸的山上矿区林立,岸边人烟辐辏,最多的时候,数万人生活在这条8.1公里的河道旁。
出生于黑河沟旁的师廷宝,还记得小时候河沟的样子,那时候的黑河沟并不宽阔,也不通畅,两侧盖满了平房,有的人家甚至把房子延伸到河沟里。
无论是王俊平,还是师廷宝,当初都没有想过,他们从小生活的故乡,有一天会变成花园一般的地方。
8月28日,市民在黑河沟游玩。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今年43岁的王俊平,偶尔会像小时候一样,沿着西峰寺沟一路攀登,踏入山中,寻找儿时的记忆。只是如今的风景,早已经大不相同,尤其在秋天,山里的花草树木变得五彩斑斓,小巧的山间公园和高大茂密的树木,点缀着整个沟道。
不只西峰寺沟,门头沟城区的另外四条沟道,也都经历了同样的变化。如黑河沟,站在黑河沟旁,水清岸绿,河面宽阔整齐,两岸树木成荫,秋高气爽的季节,河道中浅浅的水流,在一段段台阶式的河道中汇聚,又慢慢地流向下游,汇进永定河中。河沟边高楼林立,又有公园点缀,仿佛住在森林公园中。
“黑河沟不黑了,这个名字也很多年没人用了。”师廷宝说,“新来这里的居民,只知道门前的路叫门头沟路,把河道叫做景观河道。”
重建河道 寻回失去的生态圈
-----
河道从黑水流淌,到水清岸绿,这场变迁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理念的普及,许多传统的产业,逐渐被新的发展模式所替代,京西大山里的矿业即是如此。
随着门头沟区煤矿逐步关停,位于黑河沟附近的门头沟煤矿也正式关闭,黑水的来源少了很多,但在当时,并没有完全根治,山沟里的矿洞、煤矸石山依旧存在。
不只有黑河沟如此,距离不远的城子沟也是如此。城子煤矿的开采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代。煤矿关停后,这里依然有数千居民生活,大部分是原来煤矿的职工和家属,他们依然住在矿区附近的平房中,延续着过去的生活。
自2010年起,门头沟区陆续启动黑河沟、城子沟、西峰寺沟、冯村沟、中门寺沟等五条沟道的治理工程。
门头沟区河湖事务中心副主任刘佳还记得沟道治理前的模样,黑河沟沟道狭窄,排水不畅,两侧都是民房建筑;城子沟的河道和两侧的民房同样杂乱;中门寺沟中,河道蜿蜒,但却堵塞严重;西峰寺沟同样水流不畅,杂草丛生……
治理中,通过挖掘河道、疏通水系,让河道变得更深、更畅通,解决了沟道淤堵的问题,保障了汛期能够畅通排洪,并用石块砌筑河堤,让河道可以承受更大的水流冲刷。以石块铺垫的河底,水草在缝隙里扎根生长,为鱼类、鸟类提供食物,这些植物和小动物,构成了最基础的生态系统,“新河道的河床,经过多方考量,治理沟道的基础目标是排水畅通,但同时更要恢复整个沟道的生态,所以采用了铺石块的方式。”刘佳说,“同时为了固定河床上的石块,又在石块上铺设铁丝网,避免水流带走石块,也避免了河底水土的流失。”
打造景观 大山里的美丽家园
-----
沟道生态的恢复,改变了沿途居民的生活环境,转型发展的成果,还在不断惠及整个区域中的人们。
在中门寺沟,常年流淌的河水,平均水质在2022年达到地表水Ⅲ类,提前3年实现“十四五”规划既定目标。
当河道修整一新之后,治理仍未结束。河堤上,新的景观被逐渐打造出来,如冯村沟,崭新的河道上小桥林立,小型跌水等人工景观与水生植物、水中鱼类相映成趣,河堤上的汉白玉栏杆,一直延伸到永定河畔,让人一眼之间,就能记住这里的景色。
黑河沟河堤的浮雕展现了周边的煤炭开采史。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在黑河沟的河堤上,一条煤炭文化廊道,用浮雕的方式展现了黑河沟周边上百年煤炭开采史,从煤炭起源的传说,到煤炭的形成,再到现代社会中煤炭的作用。这条长长的廊道,汇聚历史人文、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再现黑河沟两岸文化,把沧桑的历史展现在人们眼前,沿途的观景台更成为居民休闲、亲水的首选。
改变的不仅是河道景观,两岸的建设和美化也在同时进行。在黑河沟岸边,除了新种植的树木,还打造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公园、公共空间,让这里的居民可以在闲暇时观景、运动和休闲。而在中门寺沟、冯村沟等,河堤和两岸的大片花木,从早春的迎春,到山桃,再到秋季的菊花,还有水中的芦苇、岸边的草地,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旧貌不再 山沟中的现代生活
-----
从传统产业到绿色产业,从村落民居到现代社区,河道的巨变,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提升,也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升。
冯村沟是现代化转型最早的沟道之一。早年间的冯村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域,冯村党委副书记薛建忠介绍,冯村最早从事传统农业,种大豆、玉米、谷子等,后来发展大棚蔬菜。冯村沟重新整理疏通、修复生态、打造景观时,村里的产业也逐渐从农业转为现代产业,结束了农耕生活。村民们更是搬入了楼房,原本的村庄也变成了现代社区。
8月28日,市民在冯村沟的沿河平台拍照。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冯村沟紧邻城区,位于长安街西延线,从本世纪初就开始城市化的进程。如今沿着长安街西行,过了西六环,有一座现代科技园区,即中关村门头沟园,这里是长安街边唯一的中关村产业园,也是门头沟区转型发展的中心地带。
近年来,门头沟区在转型发展中,建立“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的战略,这座科技园区,则兼具了生态与科技的力量,这里汇聚了大量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和心血管领域医疗药械的产业。尤其是人工智能产业,是门头沟区科技转型的重要领域,就在这条沟里,一座名为“人工智能科技园”的园区,在2023年初启动建设。近两年中,这里已经初具规模,建在其中的京西智谷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北京市最大的国产自主可控人工智能算力集群,链接了全国700多家企业和单位,为100多家企业提供普惠算力和模型迁移开发服务。
站在高处俯瞰冯村沟,一条清澈的河流,穿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两岸绿树成荫,鲜花怒放,花树之间,点缀着亭台楼阁、城市景观。
新颜诞生 征名其实也是正名
-----
一场历经多年的环境整治和生态涵养,其实也是一个区域转型发展的历程。
改变的不只有冯村沟,五条沟道周边的每一个村庄,几乎都经历了同样的变化。位于西峰寺沟的小园村,在2013年整村搬迁上楼。44岁的谢根松是回迁中的一员,他经历过永定河沿岸工厂林立的时代,也亲历了西峰寺沟的全部变化,“修整河道、建设居民社区的时候,我就在村里,很短的几年,整个沟和沟里的村子,就全部变样了。”他说。
西峰寺沟每隔一段都有观景平台。门头沟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西峰寺沟,一个个现代社区旁边,水清岸绿的河沟旁,沿途西峰寺、潭柘寺、戒台寺、古桥、古碑、古道等星罗棋布,古道绵延、古藤缠柏、古树浓荫,再加上亭廊、平台、园路等,成为居民最佳的居住和休闲区域。
谢根松所在社区周边的公园,成为老人们每天清晨锻炼、遛鸟的去处,谢根松有时候也会去公园里坐一会儿,偶尔会想起小时候,沿着古道穿越山岭和石桥的记忆。
在城子沟,整修的河道景观以“铁路文化”为主题,沿途打造铁路文化浮雕廊道,设置了“九龙吐水首发站”“铁路文化水岸浮雕墙”和“百姓火车终点站”3个特色景观节点。
在中门寺沟,假山流水、观赏花木,散布在整个河道两岸,每隔一段,都有突出的观景台,尤其在河道笔直的地方,清澈的水流,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脚下,仿佛从山里突然涌出。
风景如画的中门寺沟。门头沟区委宣传部供图
新的景观和每条沟道中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共同构成了新的岸边风景,让古老的历史与现代生活再无隔阂。
区域的转型发展,带来了居民生活的巨变。
在黑河沟,这个名字已经许多年没人提起,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这个沟道的名字。在冯村沟,乡村和田野早已经消失不见,代之以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风貌。在城子沟,城子煤矿在数十年前就成为了历史……
或许,真的应该有一个新的名字了。师廷宝觉得,水清岸绿的河道不应该再叫黑河沟,当然也不应该默默无名,被人们简单地称为“河道”“景观河道”。它将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每个爱它的人一念到,都能会心一笑。
记者/周怀宗
编辑/张树婧
校对/贾宁
运营编辑/刘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