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频频释放对日善意信号:淡化核废水排海争议、中日元首会晤、恢复对日本短期入境免签、移除钓鱼岛附近浮标……,这一系列举措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加入CPTPP前景的热议。
但不少自媒体的解读陷入了一个"政治化"的陷阱:他们声称中国的政治制度与CPTPP的标准"格格不入",加入前景暗淡。
这种说法经得起推敲吗?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深入解构。
一、政治制度说:一个被误读的迷思
让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逻辑分析:如果政治制度真的是CPTPP的准入门槛,那么早前几年中国的申请根本就不会被接受,遑论后续的审核和谈判了。
事实上,自2021年9月中国正式提出申请以来,CPTPP成员国虽然对中国的申请持谨慎态度,但从未以政治制度作为反对理由。
更重要的是,CPTPP本质上是一个经贸性质的协定。越南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早已成功加入,这一事实本身就有力地驳斥了"政治制度障碍论"。
2023年获准加入的英国,是一个环太平洋之外的国家,这些因素一点也没有造成影响,是在于它完全符合CPTPP在市场经济、贸易规则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真正的挑战:劳工标准成为最难跨越的门槛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智库的深入研究,中国加入CPTPP面临的核心障碍集中在三个领域:劳工标准、国有企业规则和电子商务规范。其中,劳工标准问题构成了最难逾越的鸿沟。
CPTPP对劳工权益的要求可谓触及障碍的根本。以工会制度为例,CPTPP要求工会必须完全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确保其代表劳工利益的独立性;工人必须拥有真实的集体谈判权,能够就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等核心问题与资方进行平等协商。
这些要求与中国现行的工会体制存在根本性差异。在中国,工会具有鲜明的体制属性,这种差异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所能解决的。
更具体地说,这种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的工会组织具有政府职能,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其次,劳资纠纷的解决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的介入,而非劳资双方的直接谈判;再次,工会干部的选任机制与行政体系几无区别。
这些特点与CPTPP要求的完全独立性形成了显著反差。
国有企业是另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CPTPP要求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必须建立在市场化和商业考量的基础上,禁止通过补贴、优惠政策等方式提供援助。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对现有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调整。
这需要重新界定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完全市场化,政府不能以行政手段干预其商业行为。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与民营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电子商务规范是第三大挑战。这一领域的核心是数据跨境流动,CPTPP明确要求成员国必须允许商业数据自由流动,禁止要求企业将数据中心和服务器强制设在本土。这一规定直接挑战了中国现行的数据主权管理模式。
不过,相比劳工标准,国有企业和电子商务这两个领域还存在政策调整的空间。就国有企业而言,中国已经在探索建立更加市场化的经营机制。虽然这距离CPTPP的标准还有差距,但通过渐进式改革和过渡期安排,并非完全无法弥合。
电子商务领域同样存在突破口。中国在RCEP框架下已经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数据跨境流动要求。虽然CPTPP的标准更高,但可以通过设立安全审查机制、建立跨境数据流动的白名单制度等方式,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逐步扩大开放。
由此可见,中国加入CPTPP面临的真正挑战,并非外界热议的政治制度问题,而是具体的经贸规则是否适应。其中,劳工标准涉及深层次的体制调整,是最难跨越的门槛。
三、仅靠对日释放善意够不够?
毫无疑问,日本是CPTPP的盟主,中国能否加入这个俱乐部,不说百分百,至少八成取决于这个一言难尽的近邻。
中国近期对日本的示好动作看起来诚意满满,在为加入CPTPP创造有利氛围上可谓煞费苦心。这些举措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中日关系,但距离突破CPTPP的壁垒仍然相去甚远。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日本作为CPTPP事实上的"把关人",其考量远不止双边关系这么简单。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研究显示,日本对中国CPTPP申请的态度主要基于三个层面:经贸规则的达标程度、对区域经济秩序的影响,以及美日同盟关系的考量。单纯的外交示好难以触及这些核心关切。
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目前对中国的CPTPP申请采取了一种"软性阻挡"的策略。根据实地调研发现,日本外务省和经济产业省都刻意避免与中方就CPTPP申请进行实质性接触。这种态度背后,既有对中国能否履行承诺的疑虑,也反映了日本在维护CPTPP高标准方面的坚定立场。
那么,中国是否已经为达到CPTPP标准做好了准备?从目前的情况看,改革进展并不理想。以最具挑战性的劳工标准为例,中国在工会独立性、集体谈判权等核心问题上尚未展现出实质性的改革意愿。国有企业领域的改革也仍局限于提升经营效率,距离CPTPP要求的公平竞争环境仍有很大差距。
这种状况提醒我们,加入CPTPP不能寄希望于外交辞令的温度,而必须在规则达标上下真功夫。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所言:"没有实质性改革的外交缓和,看似美好但难以持久。"
四、破局之道:实质性进展才是突破口
面对CPTPP的高门槛,中国究竟该如何寻求突破?答案或许就藏在日本经济产业省智库的研究报告中。该报告指出,除了劳工人权问题外,其他领域都存在政治协商的空间。这一判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坚持循序渐进的同时,寻找最大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中国可以采取"分领域突破"的策略。在国有企业领域,可以率先在竞争性行业推行公平竞争审查机制,逐步取消不合理的补贴和优惠政策。这种渐进式改革既保持了稳定性,又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改革的决心。在电子商务领域,可以借鉴海南自贸港的经验,设立数据跨境流动试验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更开放的管理模式。
至于最具挑战性的劳工问题,虽然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改革,但可以考虑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开展试点,比如在自贸区内探索更加市场化的劳资关系处理机制。同时,也可以通过提升劳动者福利待遇、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等方式,展现改善劳工权益的诚意。
五、未来可期,但道阻且长
回望中国加入WTO十多年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融入国际经贸体系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入CPTPP同样如此,它不仅是一次经贸规则的升级,正如很多媒体人所说,更是推动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重要契机。
当前的困境固然严峻,但并非没有突破的可能。关键是要认清真正的挑战所在,摒弃那些表面化的政治解读,将工作重点放在实质性的规则达标上。
有一个名家说得好:最大的挑战往往来自于对挑战的误判。对于中国加入CPTPP这个议题,我们尤其要警惕这种误判。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中国主动谋求加入CPTPP的努力,本身就传递出了积极的信号。
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种诚意转化为实质性的进展。毕竟,行动永远比承诺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