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校“成都新铁人三项”国家级立项团队专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为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大学生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环节培育浓厚的校园创新实践环境氛围,切实激发全校师生的创新创造热情,提升大学生独立自主创新创造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远华杯”等创新实践比赛并屡获佳绩。
2022年,疫情解控背景下“成都新铁人三项”——环城绿道骑行、公园绿地露营、爬龙泉山看日出成为了近年来的成都休闲运动潮流。我校“成都新铁人三项”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大众的健身智能化需求,并作为创新创业比赛选题项目,通过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攻坚克难地实现了项目的国家级立项。这支团队由来自管理学院的钟梓丹(队长)、谢金男、谭玙、邓瑞婷和杨红(统计学院)五位热爱运动、富有创新精神的女同学组成,她们不仅在学业上表现出色,还积极参与各类科创竞赛和志愿者活动,屡获佳绩。
2
自主创新,洞悉时代热点
2022年,疫情解控后,成都市民出行热情高涨,团队关注到夜爬龙泉山、天府绿道骑行和公园露营这三项运动在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参与度和影响力。经过实地考察,团队发现现有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在数智化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例如:信息发布、成绩查询、训练计划等方面。因此,团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出了一个数智化服务平台,希望通过科技力量推动成都“新铁人三项”运动向智能化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运动体验,提升市民的运动热情和健康水平。
“我们把这个数字化的平台叫做cycle,它的来源是自行车的英文,代表着低碳环保,正好天府绿道也是圆弧的形状,轮廓和自行车的轮胎近似。”谢金男介绍说,“它就像一个贴心的运动助手,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无论是赛事信息的发布,还是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制定,我们都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精准推送。”
为了迎合新媒体时代的个性化需求,团队将社交元素融入了小程序。cycle小程序设置了能够集邮打卡的骑行板块,分享心得、打卡露营点和结交好友的露营板块,定位龙泉山的位置、了解龙泉山周围的服务设施的爬山板块。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运动动态、分享运动经验、交流心得等。
展望未来,她们表示,团队将继续致力于优化和完善数智化平台的功能和服务,正在积极申请该软件的软著权,期望拓展合作伙伴网络,与更多的商家、体育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健康、活力的运动平台。
3
善意传递,在赠与中细嗅花香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采访中,钟梓丹提到,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团队成员由于专业的限制,对于Python和数据库的理论基础较弱,软件平台的构建工作更是一筹莫展,尤其是一些专业方法,例如:聚类分析、平台建设和计算机算法等,团队成员要从头学习,不仅费力费时,也可能会走很多弯路。
在手足无措的时候,团队成员便分工行动,积极向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长求教,突破了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成功搭建数字平台“cycle”,不仅锻炼了沟通交流能力,也在互相学习中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也想为别人撑伞。钟梓丹对所有给予项目支持的师长和同学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她表示,项目初步完成了,但帮助的接力还会继续,项目策划书会提供给需要的同学学习借鉴,虽然这是团队历经重重困难取得的“真经”,但当你帮助的人因此受益的时候,也会感到骄傲和欣慰,在同学主动求教时,团队成员也会倾囊相授。
4
精诚团结 攻坚克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采访中,成员们提到,在形成《成都新铁人三项——元来运动也是一场颠覆之旅》项目构思后,团队曾面临接踵而至的困难和挑战。
队长钟梓丹自豪地谈到,“我遇到的难题就是项目管理的时间安排,项目刚起步时也是大家最忙碌的时候,队员们要兼顾社团组织、课程学习、考试等安排,通常开会商讨项目分工安排是从夜间10点到半夜,经过一致努力,最终让项目交出了圆满答卷。”谭屿坦言,“在寻求科创活动与学业课程的时间平衡过程中也备感焦虑,但与队友的任务约定让我不敢懈怠,当寝室同学都酣然入梦时,我熬夜完成项目研究论文,疲惫难掩雀跃的心情。”
负责数据的杨红提到,数据收集处理和算法补算也是工程量较大的艰巨任务,为了提供个性化的训练计划,cycle平台需要收集并分析大批量的用户数据。提供特定的推荐系统涉及到聚类分析,但她此前并没有接触过这类技术性较强的知识,她只能利用休息时间,通过查阅科研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并向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长请教,才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
针对项目研究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邓瑞婷有感而发地说,“项目研究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涉及到多学科交叉,课堂学习的内容存在很多知识盲区,队员们要主动思考,查阅和总结相关学科的理论文献资料,将课堂所学的理论运用到科研实践中。”团队成员们携手合作,攻坚克难,才能成就灵感与创意的“颠覆之旅”。
5
勇于尝试,奔赴热爱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谭屿谈到,“自己与大创的‘邂逅’,从最开始的迷茫困惑到掌握写论文和报告的要领,都是勇敢尝试和踏实努力的收获。”每当看到学弟学妹们提问题时,便会回忆起当初手足无措、不敢迈出那一步的自己,向热爱奔赴的赤诚之心让自己在科研学习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钟梓丹笑容满满地说,“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科创活动让我的大学生活充实忙碌,持之以恒地坚持,让我收获了沟通管理的能力、优秀的科研能力、吃苦耐劳的韧性与终身受益的情谊。她叮嘱学弟学妹们,增强主观能动性,如有意愿参与创新比赛,一定要做好对专业能力的评估和项目可行性论证,积极请教老师,并与学长交流探讨。
谢金南提到,通过试错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是通往成功的经验积累。在科研创新旅途中,她最大的收获便是行动,所以第一次尝试没有给自己太大压力,也没有要求自己一定要达到完美的境界。为了避免规划过度带来的预期与现实偏差,她力求精益求精地完成项目任务。她希望学弟学妹们尽力克服自我怀疑,勇敢地实践创意和想法,哪怕经历坎坷甚至失败,也能收获成长与进步!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与其被时代裹挟而行,不如在变化中自主创新,完善自我。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成都新铁人三项”五位成员抓住时代热点,勇于创新尝试,在团结协作中攻坚克难,最终将灵机一动的想法转化为现实,完成了这场创意“颠覆之旅”。学校校报记者团与我校的优秀科创团队“零距离”交流,探究团队成长进步的创新“法宝”,分享她们在创新旅途中的心得收获,弘扬团队成员热爱科研探索、精诚团结的宝贵精神,期待能激发更多成信学子在时代创新创造的浪潮中乘风破浪的信心和意志力。
文章来源 | 李倩、古瑶瑶、梁永婷、向玲
排版 |张雨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