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创下1175万拍卖成交价,光黑板上的文字准备了5年,尽管上面的内容逻辑不清晰,但是主题非常明确:“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跟我学》作品一直都被帖上了中国最贵的摄影作品标签,作品创作于2003年,时值全球大潮之巅,外资纷至沓来,华夏之地,热衷西学,竞相效仿。问“跟我学”之“我”者,何许人也?作者乎?西人乎?抑或吾中华之本土人士乎?黑板之上,文字整理近五年之热门话题,教师所执,非教鞭而乃台球杆,桌之中央,地球仪与可乐并置,皆寓深意。
另:拍摄跟我学作品全部道具只花了一百多元钱,算是我花钱最少的拍的摄影作品了,荒诞可笑的是居然成功帖上中国最贵的摄影作品。。
王庆松,1966年生于湖北,199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93年至今居住在北京,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作品被西班牙Billstone基金会、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美术馆、2005年德国杜塞尔多夫K20和K21、美国迈阿密Cisneros基金会等收藏。
讲述创作《跟他学》作品的背后故事。。
2003年我创作完《跟我学》作品之后,希望再创作《跟他学》,但一直也找不到感觉,也不知道怎么拍、拍什么?。。直到2010年去废品收购站想淘些可以用的道具时候,发现废品收购站有堆积如山的书籍,并且大多数都还是没有开封的新书(工具书和教材书为主)。看后让我又激动又难受,激动的是我终于找到了创作《跟他学》作品感觉,难受的是这么多还没有开封的书,就被人当废品卖到废品收购站了...
当时我马上决定现场买了20吨重的书,拉到了我的拍摄工作室,并搭建了一个高4米,长50的书架,布置了一个多月才把20吨的书按规定上架完。书摆好后我并没有马上拍摄,因为,当时北京正是雾霾最严重的时候,把书放置了一年,并且打开门窗,让雾霾的粉尘颗粒落在室内,一年后开拍时工作室里书架,书、地面早已经落满了灰尘,让现场有了更有趣的尘埃的包浆,再加地面上扔了几百个无字的废纸团,让场景产生一种魔幻的现实,希望通过拍摄《跟他学》作品追问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什么?
《跟你学》120个课桌,好多教材书本都没开封,临近考试了开始“打营养液”它反映了高考,包括教育等;
讲述《跟你学》作品的背后故事。。
拍摄于2013年的《跟你学》是我创作关于教育题材作品之一,之前创作了《跟我学》2003年,更多提出了当时在社会中盲目学习西方价值观的思考,而创作于2010年的《跟他学》则创作出一个即不学习西方,更不相信自己传统的书呆子形象,《跟你学》作品于2013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从教室里满墙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及睡眠中的学生,让我们感受到了高考前的瞬间场面, 同时希望通过作品能够对未来教育发展产生积极的恩考。。。
在当代摄影界,王庆松是一位备受瞩目的摄影师,他以其深刻的摄影作品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生活中的美丽和神秘,更是通过镜头捕捉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绪。王庆松的摄影作品常常给人一种深刻的触动,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每一张照片的拍摄,王庆松都要准备个半年,甚至三五年。25年来,只创作了99张照片。
王庆松是一位备受赞誉的摄影艺术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他通过摄影作品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现象和人文情感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对人性、生活和社会的敏锐洞察力。
王庆松的摄影作品常常融合了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元素,通过对比和联想,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不仅在审美上引人入胜,更在思想上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王庆松的摄影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而备受推崇,他的作品对于当代摄影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我特别喜欢有时间感的劳动,用时髦话讲就是“工匠精神”。但更多是跟自己在钻井队干了七八年的苦力有关。当时父亲去世后,因为家里实在没钱,我必须去参加工作,就去了父亲待过的钻井队。
这段经历对我后来创作的影响是无形的。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劳动产生的价值。准备时间很长,拍就一瞬间,就完了。
《工作!工作!再工作!》穿着病号服在加班的很癫狂的工作状态,让人类对城市的发展过快有一定的反思;
王庆松,摄影界之翘楚,专攻人物肖像。他独具慧眼,善于捕捉人性之精髓,将人物的情感与灵魂凝固于瞬间。他的作品,如同心灵的镜子,映照出人们内心深处的世界,触动观者的灵魂。
王庆松镜头下的人物,表情生动、眼神传神,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内涵。观者沉浸其中,仿佛能够感受到人物的情绪波动,窥见到他们真实、细腻的内心世界。这种震撼心灵的视觉语言,使得王庆松的作品不仅受到普通观众的喜爱,更赢得了业界专家与摄影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王庆松的摄影风格,不仅是对人物外在形象的精准刻画,更是对人性内在的深度挖掘。他的作品,是对人性的赞美,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摄影艺术的独特贡献。在王庆松的镜头下,每一个人物都成为了不可复制的艺术品,永远定格在时间的河流中,成为永恒的经典。
快乐健身,2013年
除了人物肖像,王庆松还善于通过风景摄影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他善于捕捉自然风光的瞬间,通过镜头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布置成写生画室,就像美术生的艺考现场。
王庆松,一位情感深沉、富有洞察力的摄影家。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图像,更是情感的载体,是灵魂的镜子。
面对疫情的冲击,他并未选择放弃,而是用他的智慧与情感,为那500个画架注入了新的生命。那500幅征集来的“王庆松像”,仿佛是500颗跳动的心,无声地诉说着他们的故事。每一幅画都带着一丝悲凉,但更多的是希望,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他的风景摄影作品,更是情感的汇聚。每一处风景,每一束光线,都被他巧妙地捕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离别与重逢的故事。在他的镜头下,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可以听到风的低语,看到水的流转。
他的作品,是对生活的感悟,是对人性的探索。他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痛苦。他的作品,就像是一座情感的桥梁,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在王庆松的作品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感受到了那种无法言喻的情感共鸣。
《大摆战场》走到任何地方铺天盖地的广告互相竞争,整个像一个战场;
除了在人物肖像和风景摄影领域的卓越表现,王庆松更是以纪实摄影而闻名。他善于捕捉社会变迁的瞬间,将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定格在镜头之中。他的作品,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映射出社会的进步与挫折,让人深思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王庆松的纪实摄影,是生活的酸甜苦辣的真实写照。他深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记录下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瞬间。他的作品,是对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问题的深度剖析,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鲜活。
他镜头下的人物,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命运。他们或许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或许是身处高位的权贵,但都成为了王庆松作品中的主角。他的镜头,如同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记录着他们的生老病死。
我希望我的摄影作品能够模仿和旁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荒诞故事,并表明我的态度。
—— 王庆松
王庆松的作品深受观众和专家的喜爱,他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摄影展,并获得了多项摄影奖项。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深刻的触动,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注,以及他对摄影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问它》疫情期间创作的花了4个多月每天10个小时的时间一张张画出来的通过这些商标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缩影,各行各业,这个商业社会中,发展到这个程度,其实我们无法摆脱,当然我们需要给它一个问号?
也不一定是要批判,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所谓的欣欣向荣背后,到底是什么东西”。希望通过作品找到这种感觉的东西。
—— 王庆松
盲流梦,2005年© 王庆松
王庆松的作品,是对社会的深情告白。他不仅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更是透露出对社会的关怀和思考。他的镜头下,社会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存在。他的作品,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让人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王庆松的摄影作品,是对生活的赞美,也是对人性的探索。他的镜头,如同一把锐利的刀,剖析着社会的肌理,让人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他的作品又充满了深情与关怀,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和情感的力量。
我没有什么创造力,我觉得是社会提供了我一种视角,社会存在的在不停地提示我,我才会去做。
——王庆松
疯狂阅读,2013年© 王庆松
除了展示作品外,王庆松还在摄影展上和观众们进行了互动,分享了他的创作经历和摄影心得。他谈到了自己对摄影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让人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他还和观众们进行了交流,听取了他们对作品的看法和意见,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启发。
临时病房,2008年© 王庆松
我一直在思考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在这个缺乏理想的时代,人们都对过去的英雄和理想都失去了兴趣,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可以唤醒人们的理想,揭露我们的社会和人民已经被金钱、欲望和权利搞昏了头的现象。仿造《韩熙载夜宴图》,我把现在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和过去以及知识分子的颓丧的心情描绘了出来。
—— 王庆松
老栗夜宴图,2000年© 王庆松
我觉得社会,应该不是这么炫丽多彩的。所有画面必须降色,一定要褪掉30%甚至50%的色彩饱和度。我甚至慢慢养成了习惯,会在一个地方坐着,坐很长时间,或者就去大街上走啊看啊,碰到一件事情我就会仔细观察,去想它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一位画家说过,有感而发所画出来的艺术才是好作品,摄影也是如此,当遇到灵感枯竭的时候您会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这个对我来说也不是重要的了,因为每个人感受是不一样的,我希望他们感受都不同,不同就是我希望的。创作前我会觉得这个作品我可能认真一些,那个作品我觉得它不重要,但是创作出来之后其实都不重要了,它将来会是什么样也不是我能控制的。如果要说风格和意图,我想就是“怀疑”。永远带着一个“怀疑”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看自己、看别人、看整个世界。枯竭对我来说不存在,但就像人的生理发展一样会有个低潮期,一个没有兴趣的时期。因为我所有创作都是跟社会紧密关系,社会“激动”了,我就会“激动”,社会“枯萎”了,我就会“枯萎”,它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当然你也可以营造出一种兴奋的可能性,但这个营造毕竟是虚拟的。我创作的大量时间其实都不去想创作,就是观察、观看。
他的作品里有着大量的符号,会把冲突和矛盾集中在一起,具有一种集体主义美学。
在希望的田野上,2020年© 王庆松
观王庆松之作品,必以展览之巨幅照片为上。彼《在希望的田野上》之展,其间一幅同名照片,前景累累画架,而其中隐现一艺考之照片,以及诸生之答卷形象,如病毒蔓延,直逼观者而来。此作之意,无疑深指中国艺考制度与统一教育模式之弊。
王庆松之作,每每触人心弦,使人情不自禁,深陷其中。其影响与感染,必将绵延不绝,使世人对生活之热爱更炽,对世界之关注更深。但愿诸君皆有机缘,亲睹王庆松之作品,感受其摄影之魅力,品味其艺术之深沉。
我是没有方案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一顿操作哗哗哗把方案给我看,我头皮发麻。方案是什么东西,是没有温度的,没有你个人的体温,是你编出的。对我来说很难,我根本不可能去做方案,我就像记者,我不用去想,它发生了,我才去进入。没有发生没有现场,我进去干什么?
—— 王庆松
免责声明:尊重原创,所载图文等稿件均出于传播公益目的。由于使用的非本站原创,图、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以单纯学习分享为目的而原创编辑,如若内容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涉及版权和肖像权争议请联系删除,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喜欢文章请转发朋友圈让更多人看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