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科学 >
1.安芷生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安芷生,1941年2月生,安徽六安人,生于湖南芷江。第四纪地质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包括黄土与环境、地层学、古土壤与古气候学、磁性地层学和微形态学、季风变迁与过去全球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环境保护与治理。系统地提出了黄土堆积演化模式及其与东亚环境演变乃至全球变化的关系;近年来系统地提出了控制中国环境变化的东亚季风控制论,提出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突发事件的证据和规律,并获得国际承认。
2.曹军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曹军骥,1971年11月生,气溶胶专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主要从事大气气溶胶与环境、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古气溶胶循环与过去全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3.陈发虎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陈发虎,1962年12月生,陕西丹凤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及史前人-环境相互作用研究。
4.陈雨时 哈尔滨工业大学
陈雨时,工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理论及应用、遥感数据分析及处理、雷达信号智能处理、智慧农业、医学图像智能诊断等领域的研究。
5.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
程国栋,1943年7月11日生于,上海人,冻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长期从事冻土学和干旱区生态水文和生态经济研究 。
6.程海 西安交通大学
程海,奥地利科学院外籍通讯院士,国际地球化学会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年代学,高分辨率和精确定年的洞穴石笋记录与全球气候变化。
7.代世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代世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煤地质学(包括煤岩学、煤地球化学、煤矿物学和煤层气地质学)方面的科学研究,担任煤地质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主编,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8.丁爱军 南京大学
丁爱军,男,汉族,1977年9月出生于江苏泰兴,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南京赫尔辛基大气与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空气污染气象学、气溶胶与天气气候相互作用、大气物理与大气化学相互作用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
9.董金玮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董金玮,男,中国科学院大学专任教师。 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区域环境与生态信息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和气候效应,全球变化遥感等方面的研究。
10.方乐缘 湖南大学
方乐缘,博士,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1月10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名称“多模图像结构化稀疏表示与融合理论方法研究”,第2完成人)。
11.傅平青 天津大学
傅平青,浙江磐安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A类)”入选者,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任天津大学图书馆馆长,天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政协第十五届委员。研究领域为地球化学和地-气界面科学,主要从事极地、海洋、森林和城市等大气有机气溶胶,以及湖泊和海洋沉积有机质的分子组成、来源和归宿等研究,取得原创性科研成果。
12.郭建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郭建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3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新时代高层次气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气象领军人才,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国家级首席科学家”称号。主要从事边界层气象,湍流-对流相互作用,对流触发机制以及气溶胶-云降水相互作用等方向研究。
13.韩军伟 西北工业大学
韩军伟,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教授,IEEE Fellow,IAPR Fellow,IEEE TPAMI编委。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两个领域),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类脑计算、遥感影像解译等。
14.洪丹枫 中国科学院
洪丹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导,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海外)项目获得者,遥感与数字地球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多模态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重点开展生成式AI成像、可解释性AI、遥感基础大模型、多模态智能解译、目标检测/识别等方面研究。
15.李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李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从事盲源分离与遥感数据解译研究,利用盲源分离技术解决空间对地观测数据混合问题,提出了可同时获取盲源数量、信息及混合参数的解混模型,突破了盲源数量未知情况下的信息分离瓶颈;提出了地理最优传输融合模型,实现了地理空间异构信息的高精度融合;提出了类别独立的定量化特征模型,实现了遥感数据的精准分类识别。
16.李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李柯,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2023年10月27日,李柯获得“2023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未找到李教授相关图片,望各位读者见谅)
17.李萌 清华大学
李萌,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网联交通系统、交通大数据建模、应急交通组织与控制。
18.李树涛 湖南大学
李树涛,1972年10月生,辽宁凌海(锦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图像处理、信息融合、稀疏表示、压缩感知,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9.李伟 北京理工大学
李伟,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导,博士毕业于日本立命馆大学理工学研究科;先后主持了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国防基础产品创新科研项目(2项)、航天科学技术基金、上海航天科工基金等纵向课题;第一或通讯作者,在Int J Fatigue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50篇;第一完成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
20.李新 中国科学院
李新,1969年10月生于甘肃酒泉,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2年于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获学士学位;1998年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陆面数据同化、遥感和GIS在水文水资源和冰冻圈领域的应用研究。
21.李雪草 中国农业大学
李雪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现为国家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专家,兼任《All Earth》副主编、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专题编辑、《Remote Sensing》编委、《Remote Sensing》、《Land》客座编辑等。主要从事城市及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全球土地利用模拟及预测、农用地作物分布遥感制图、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评价等领域研究。
22.刘竹 清华大学
刘竹,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千人特别研究员,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及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3.龙笛 清华大学
龙笛,男,1982年7月生,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长聘正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遥感水文学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提出了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储量变化的重力卫星和水文模型协同反演预测理论和方法;突破了复杂气候和下垫面水文要素遥感定量反演和多源多尺度数据时空融合技术;创建了无测站流域径流及其雨雪冰成分划分模型。研究成果在外交部、水利部、多个流域机构等部门中得到应用。
24.卢孝强 中国科学院
卢孝强,1976年11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曾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智能光学、光学遥感数据处理、机器视觉、模式识别方面研究。
25.彭书时 北京大学
彭书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教研室研究员。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地球系统模式的研究。
26.孙显 中国科学院
孙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遥感数据智能分析。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十余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ESI高被引17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专利24项。IET Fellow,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CICC青年科学家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科院杰出成就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IEEE GRSL等多个国际期刊副主编。
27.孙业乐 中国科学院
孙业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大气气溶胶、空气污染、城市边界层理化结构。
28.同丹 清华大学
同丹,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助理教授。2016年9月在《自然-地球科学》发表了“揭示全球贸易活动对辐射强迫的影响”的研究论文,2017年3月又在《自然》发表了“全球大气污染输送和国际贸易的跨界健康影响”一文。
29.王旭辉 北京大学
王旭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发表SCI论文十余篇,获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北京大学创新奖、欧盟Erasmus奖学金。曾担任城市与环境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先后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
30.吴福元 中国科学院
吴福元,1962年8月出生于安徽庐江,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在花岗岩成因类型划分、区域地质过程及大陆地壳增生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31.夏桂松 武汉大学
夏桂松,武汉大学弘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智能无人系统、遥感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32.阳坤 清华大学
阳坤,2000年开始在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2007年间任副教授;2007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2016年,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2019年,受聘清华大学地学系长聘教授。主要成果包括:1. 发展了被广泛认可的太阳辐射估算模型,完成了全球长序列、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太阳辐射数据集;2. 完善了青藏高原水文气象观测网,开发了双通道卫星数据同化系统,发展了高原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显著提高了青藏高原区域气候模拟能力;3. 系统揭示了过去40年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循环的变化机理。
33.袁强强 武汉大学
袁强强,1985年12月生,甘肃庆阳人,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测绘工程系副主任。主要从事遥感影像质量改善、信息融合与定量遥感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34.翟盘茂 中国科学院
翟盘茂,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部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院客座教授。主持建立了我国新一代气候诊断业务系统,建立了我国ENSO监测和预测业务系统,在气候诊断、大气水分和能量循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ENSO监测和预测等方面作过许多研究,作为主要作者参加了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编写。
35.张兵 中国科学院
张兵,1969年生,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长期从事高光谱遥感研究,在高光谱遥感信息机理、图像处理与多学科应用方面取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系统性科研成果。
36.张良培 武汉大学
张良培,男,1962年生。博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和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IET Fellow。长期从事测绘、遥感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
37.仉文岗 重庆大学
仉文岗,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副院长,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地下工程、滑坡与工程边坡、石质文物保护等。
38.张小曳 中国气象局
张小曳,1963年6月2日出生于北京,应用气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亚洲沙尘暴形成机制及数值预报技术、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与雾—霾联系机制及雾—霾数值预报技术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并应用于工程实际,主持建立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系统、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中国雾—霾数值预报系统,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39.郑博 清华大学
郑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聚焦大气碳循环这一基础科学问题,系统发展了基于卫星遥感的多种大气成分源汇收支反演技术方法,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了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
40.钟燕飞 武汉大学
钟燕飞,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遥感影像信息处理研究室主任,IET Fellow。主要从事智能化遥感数据提取分析与应用方向的研究,包括:高光谱遥感信息处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理解、多源遥感数据地学解译等。
41.周天军 中国科学院
周天军,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全国百篇优博”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气候动力学和气候模拟研究,研究工作侧重海气相互作用与季风变率的关系、季风对自然和人为外强迫响应的物理机制、季风和西风对泛第三极气候的影响等。
文章来源:科睿唯安(以科睿唯安官网上公布的信息为准,可能存在偏差)
添加小编微信可进行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