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以华代非:弗朗西斯·戈尔顿遗传学种族倾向的形成 (1850–1873)
摘 要:1869年,被后世称为“优生学之父”的弗朗西斯·戈尔顿(Francis Galton, 1822–1911)在其《遗传的天赋》(Hereditary Genius)中借助统计学分析了人类天赋通过遗传延续的可能性。这一假说成为四年后颇具争议的《属于华人的非洲》(Africa for the Chinese)一文的理论基础。该文建议将鼓励华人移民东非确立为英国国策,理由是比起“劣等、懒惰”的黑人,华人繁衍的后代与他们先祖同样“勤劳、热爱秩序”,更有利于开发非洲。戈尔顿的种族倾向看似是在贬低黑人,抬高华人,实则是出于英帝国殖民网络局部利益的考量,强调华人繁衍之于殖民开发的工具属性。现有关于戈尔顿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其晚年提出的优生学(Eugenics)对于构建20世纪种族主义理论的作用,而对其中青年时期种族主义科学的关注有所欠缺。另一方面,以往对种族主义的批判时常局限于“白人”与“非白人”之间的对立,导致“白人”对不同“非白人”各异的种族倾向被忽略。通过追溯戈尔顿遗传学种族倾向的形成过程,本研究将证明,这一倾向既来自他青年时代(1850年代)在亚非地区探险活动中对世界各地移民的观察,也则深受其表兄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代表作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1859)的启发,还离不开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种族主义热潮的历史语境。
报告人:朱相龙,伦敦大学学院理学硕士,剑桥大学研究生(即将入学),研究兴趣为全球视野下近现代东亚的科学、技术与医学史。
【4月25日】应对危险的天气:英属印度气旋预警体系与气象事业的变迁
摘 要:英属印度气旋预警体系与气象事业的变迁始终受到公众性的制约,这使印度气象局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科研机构,而是努力迎合殖民地社会的需求。1864年加尔各答气旋灾害对殖民地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在商会和市民群体的要求下,英印殖民政府建立了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气旋预警体系。1875年气象局的成立,部分程度上也在于防范热带气旋这种危险的天气。此后,印度气象局不断根据公众的意见来调整气象工作,例如减少《每日天气报告》的客观性并增加可读性,调和印度西海岸与东海岸的气旋预警体系,以及对天气进行分类并将某些天气加上危险的标签。诚然,印度气象局有着自己的科学和权力意志,它试图对标伦敦和巴黎,以西姆拉(simla)为据点,将自己发展为统筹全印气象事业的核心。尽管如此,它的许多政策仍然受到公众性以及热带气旋等气象活动的制约。为帮助公众应对危险的天气,印度气象局最终放弃了完全的统筹管理,并进一步确认了其服务性机构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危险的天气挑战了英印殖民统治的合法性。作为英印殖民政府在气象工作上的“代言人”,印度气象局不断迎合殖民地社会的需求,正在于英印殖民政府需要借此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
报告人:仇振武,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近代南亚环境史、科学史与气象史。
【5月9日】近现代中国社会对甲状腺肿的认知嬗变——兼论全民补碘的历史渊源
摘 要:甲状腺肿即甲状腺异常增大。这一诞生于西方的疾病概念在传入中国之初,因时人的汉译始终没有在中文语境中将其和甲状腺建立联系,而只是选择与中国传统医学已有病名进行简单对译,长期湮没于国人对颈喉肿大的泛化认识中。步入 20 世纪,随着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完善,中文语境里的甲状腺肿才逐渐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行地甲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在北方俗称“大脖子病”)的防控工作,促使甲状腺肿在中国各地真正地得以普及。“甲状腺肿”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在近现代中国的落地,不仅是近代中国医学变革的一部分,也见证了中国在近代的社会转型与融入全球体系的进程。
报告人:田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即将入学),研究兴趣为中国疾病医疗社会文化史、科学技术史。
【6月6日】1923年淇澳灯塔的建造和珠三角地区贸易中心的转移
摘 要:作为近代以来的重要地理区域,珠三角地区与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但过往学界对于珠三角地区的关注多为经济史的视角,或关注具体的商品流动情况(这其中又以鸦片的贸易及走私为最盛),或关注具体的税关和港口的情况。在殖民贸易的背景下,传统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分析模式难以摆脱近代欧洲中心主义的叙事框架,引入新的因素至关重要。近代以来,海洋贸易的快速扩张带来了助航设施的修建需求。1922至1923年间,为了便利横门海峡航行船只,海关在广东淇澳岛建造了当时中国第一座倒置白炽纱罩的灯塔。本文追溯了20世纪淇澳灯塔建造过程中,信息在九龙、江门、上海、北京之间的流动,以此探讨技术物与殖民贸易之间的关系。作为知识的最佳载体,技术物的传播过程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对待知识的看法,这使得我们走出知识分子,在具体的科学行动者中观察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
报告人:曹钰,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剑桥大学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关注技术史、近现代知识流动与殖民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