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听说彰武县阿尔乡镇阿尔乡村“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里的草莓迎来了第一茬收获。萧瑟寒冬,一走进产业园的智能化温室大棚,扑面而来的是一排排、一串串红彤彤的“九九草莓”,令人垂涎欲滴。“哇,太漂亮啦!”
“不仅果大,漂亮,而且特别好吃!”阿尔乡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明喜盈盈地告诉记者,“我们采用的是立体化基质栽培技术。基质是我们自己研发配制的,里面有我们产业园自己用养牛粪污加工成的有机肥,还有本地的松针土和风沙土。大棚的温度和湿度以及滴灌调节都是智能化的,草莓授粉由棚里养殖的蜜蜂来完成,草莓生长期全过程无化肥,无农药……大家注意到了,草莓架子下面摆放的是平菇菌棒。草莓的光合作用恰好与平菇的呼吸作用互补,每亩大棚里9000株草莓、3000棒平菇形成立体共生。”
如今的阿尔乡镇有了自己的立体化基质栽培、互补共生,而昔日这里正因为风沙肆虐、沙害严重,历史上不曾有过一栋蔬菜大棚。这里位于彰武县北端、辽蒙交界,地图上看就像辽宁伸入内蒙古自治区和科尔沁沙地的一只“拳头”,也恰恰处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最前沿。
“这10栋智能化大棚的出现,结束了我们镇耕地沙化无法发展设施农业的历史,而且大棚种植全部施用粪污处理厂加工的有机肥料,达到了‘以肥改沙’的效果。”李明明介绍,多年来,肉牛养殖是阿尔乡村的拳头产业,为解决养殖规模扩大带来的生态污染问题,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阿尔乡村积极谋划集体经济发展新思路,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设“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园。该产业园包括养殖小区1处、设施农业暖棚10栋、膨化饲料厂1处、粪污处理厂1处,融合了种植业、肉牛养殖业和加工业,有力解决了传统农业粗放程度高、科技水平低、产业链条短的问题。
在产业园里看了一圈儿,记者更加真切理解了“种养加”一体化的模式。目前,养牛小区集中饲养着1000头肉牛,日产粪污约20吨。这20吨粪污进入粪污处理厂,一部分变成优质有机肥直接还田,另一部分则加工成价格低、无污染的“蜂窝煤”,变废为宝。玉米膨化饲料厂解决的是肉牛的“口粮”问题,每年能加工玉米秸秆膨化饲料5000吨,完全可以满足养殖小区的饲料需求,实现饲养自给自足。此外,粪污处理厂附近的沙荒地建起了100亩试验田,结合本地优势种植糯玉米及青豆,有效利用粪污处理厂处理的有机肥和液体肥,实现粪污的循环利用,而糯玉米、青豆再经过初加工后进入产业园里的冷库,实现反季销售。
“除了草莓、平菇,我们还尝试种植了多种蔬菜……未来的目标不仅要搞好设施农业,而且要加快向现代农业推进。”李明明兴奋地告诉记者,“在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阿尔乡村同全市、全县和全镇一样,在因地制宜,努力探索更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记 者/刘 丹
责 编/白 娜
监 制/张海东
总监制/程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