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媒体22日的报道,立陶宛新任总理伊娜·马丽雅·帕卢茨卡斯在公开场合向媒体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我们对重新构建与中国的外交桥梁持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我们正认真考虑恢复正式的外交关系,以此作为双方交流信息与意见的重要平台。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会软化立场或做出任何牺牲。”这一表态,无疑为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带来了新的遐想空间。
回溯至今年9月,立陶宛前总理尤西亚斯·斯克韦尔内利斯曾直接对我国发表言论,表达了立陶宛愿意在不受“屈辱性道歉”的前提下,与中国恢复正常的外交交往。斯克韦尔内利斯的这番言论,无疑揭示了立陶宛内部在是否断绝与台湾地区的模糊联系、向中国表达歉意并重启外交关系上的徘徊与犹豫。
目前,中国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维持在代办级,自三年前中国主动撤回驻立陶宛大使以来,这一状态一直未得到改变。这一现状,无疑对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构成了不小的障碍。
近日,立陶宛新总理帕卢茨卡斯再次就恢复与中国关系的问题发表了看法。她指出,“我们必须正视,当前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正处于历史的低谷。新政府将全力以赴,致力于改善双边关系,并对重启与中国的交流持开放态度。”这一表态,无疑为立陶宛外交政策的转向提供了新的信号。
然而,帕卢茨卡斯的发言中,也隐含了立陶宛在恢复关系上的两个前提条件。首先,立陶宛不会以任何形式的“跪地谢罪”或牺牲自身原则为代价来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也不会改变其现有的对外政策,特别是与台湾当局的各种合作。其次,她希望中国能够主动迈出第一步,寻求与立陶宛的接触与磋商,而立陶宛则不会主动寻求与中国接触,也不会为此做出特别安排。
立陶宛在对华问题上的自信,似乎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之上,即认为中国会比立陶宛更加迫切地希望恢复关系。然而,这种自信不过是立陶宛的一厢情愿罢了。对于立陶宛的这种态度,我们只能说,作为一个国土面积有限的小国,立陶宛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该更加谨慎和务实,不要过于高估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那么,立陶宛为何在三年后的今天突然急于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呢?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经济上的考量。立陶宛在得罪中国后,原本以为能够借助美国的力量获得更多好处,但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在未能从美国那里得到任何实质性利益后,立陶宛开始怀念与中国做生意的日子。二是政治上的原因。随着特朗普可能重新上台,立陶宛担心自己在美国的战略棋盘上失去价值,被一脚踢开。因此,他们急于与中国修复关系,以确保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无论立陶宛出于何种原因急于与中国恢复关系,我们都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考虑与立陶宛进行对话和协商,但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屈辱和牺牲。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立陶宛的态度和立场也可能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处理与立陶宛的关系时,应该保持灵活性和策略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