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著名诗人谢脁曾说过,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诗歌应如弹丸般精巧流畅,因此,古人的诗歌讲求押韵。”近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万曼璐在节目中,以“古人怎么说话”为题,带领观众一起感受了音韵之美。“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为了押韵,读作远上寒山石径斜(xia),而古人将斜读作(/zia2/)。”万曼璐讲道。事实上,这已经是万曼璐第二次登上《百家讲坛》,上一次她曾以“千古家书”为题,带领观众走进历史,从古人家书中了解和学习家风、家训。她也曾开直播为大家讲解魏晋时期“古人的爱情观”,一个小时收获了186万多人次在线观看。万曼璐说,让有意义的文字变得有意思,是她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她希望能够带领学生,一起去感受古代汉语和音韵的美妙。古代有没有方言?有没有普通话?古人怎样称呼父母?古人说话就像文言文一样吗?诸如这样的问题,万曼璐经常被问到。被问得多了后,万曼璐觉得,大众有对母语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自己作为音韵的研究者,或许可以进行一些科普的工作。“其实古人说话我们可能根本就听不懂,他们说话的发音与现在大不一样,并且随着时代更迭,文字的发音也在不断演变。”万曼璐举例说,根据研究发现,“父”字在某些地区的古人口中,发的是“ba”的音。此前已经登上过一次《百家讲坛》的万曼璐认为,这种以声音为主的传播形式,非常适合进行语言相关知识的普及。因此,她在与节目编导商讨后,做了一期“古人怎么说话”的专题,带领观众一同穿越时空,从文献中抽丝剥茧,一览汉语发音的历史变迁。“我一开始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着手去做才深感不易。”很多问题如何既让大众听得懂又不失专业严谨,是万曼璐在此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能让大家听得懂、愿意听,万曼璐不得不放弃了一些专业性过强的内容,尽其所能在专业和普及之间寻求平衡。而上一次在录制节目中,万曼璐是以“千古家书”为主题,则是更为通俗易懂。由于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万曼璐得以阅读许多古人的家书。“提到‘家书’,我们总会首先想到家风、家训,这固然是家书中留存的古人智慧,但却往往不太容易被人吸收。”万曼璐说:“面对古人的家书,我更愿意用‘理解’的方式体悟作者的处境,感受家书背后细腻而复杂的情绪。”她说,当真正深入历史情境,就能够理解千年前的家书作者面对教育、爱情这类亘古未变的话题时,有哪些思考,又如何在个人情感、家国大义之间周旋抉择。“我之前是个过于理性的人,但读了这些家书之后也在被治愈、被改变。”万曼璐说,万曼璐希望将这种感受传递给更多人,让大家在古人家书中看到从古至今,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果郡王躺雪地为甄嬛退烧这样的桥段,早在魏晋就有了!”在一场快手直播课中,万曼璐一个多小时的古代“恋爱课”,收获了186万多人次在线观看。万曼璐以《甄嬛传》剧中果郡王躺在冰天雪地,用身体为发高烧的甄嬛降温的场景举例。《世说新语·惑溺》中记载:“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也是在这样一个寒冬,荀奉倩的妻子生病发热,急需降温。荀奉倩毅然跑到院子里,让自己的身体冷却后,紧贴着妻子给她降温。”万曼璐讲到。遗憾的是,最后病妻还是去世了,荀奉倩伤心过度,不久后也随她而去。万曼璐平时就很喜欢看古装剧,她会仔细观察由专业团队还原制作出的服装、器具、糕点等自己以前“全靠想象”的物品。她认为,高质量的古装剧其实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古代文化、古典文学的喜爱。“如果学生们对电视剧里某个人物特别感兴趣,那么也可能对他的生活,对他所在的时代感兴趣,可能会更愿意翻开这些经典。”她平时上课时也会跟学生们讨论一些古装剧里的情节,发现大家特别有共鸣。荀奉倩固然痴情,但在万曼璐看来,在魏晋时期,还有一位名人更是恋爱“天花板”,那就是王献之。书法“小圣”王献之曾写给第一任妻子郗道茂情书:“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这是在诉说两人结婚多年,他感觉时光流逝很快,日如弹指一挥间;同时,两人如胶似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唯当绝气耳。”这是在讲述由于政治原因,王献之被迫迎娶了贵为公主的第二任妻子,但他心里却特别难受,为面临与郗道茂的分离而悲痛万分。在魏晋这样的乱世中,爱情却如磐石一般坚固。“这一刻,人的生命短暂,但爱情却永流传。”万曼璐希望,这些跨越千百年,依然鲜活的文字,可以给现代年轻人一些启示。与古人的爱情故事相遇,去感动去思考去共情,在这些历史故事中找到爱的真谛。“‘恋爱脑’每个时代都有,比如荀奉倩、美男子潘岳,都属于为爱不顾一切地‘恋爱脑’。”万曼璐认为,虽然“恋爱脑”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贬义词,但有时候,爱情本来就是一种冲动,而非完全靠理智思考的结果。她希望年轻人至少在大学阶段,不妨在某种程度上有“恋爱脑”,感性地投入一场恋爱中,去感受爱情的纯粹和真实,而不是一味被理性的计算裹挟。万曼璐特别喜欢的一句诗词,是《诗经》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这句诗是说,虽然看到了很多女孩子在那里,但并不是我喜欢的那一个。“我喜欢的那个人,哪怕穿得特别简单,看起来不那么耀眼,但内心跟我契合,让我眼里并无旁人。”这是万曼璐的爱情观,她希望更多年轻人可以排除世俗的观点,发自内心去找到灵魂相契合的另一半。“我以前最向往的其实是法律专业,当时考入复旦后被调剂到了中文系也还是一心想要转去学法律。”万曼璐说,但就在她步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被教授们的渊博知识所折服。万曼璐觉得,自己永远也不知道老师们肚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书,为什么很多想法都能让自己醍醐灌顶。对文章不那么“敏感”的万曼璐,在课堂上被一次次“唤醒”,从此爱上了文学。“下课的时候老师们经常会推荐一些书,我就会第一时间冲到图书馆或书店找来看。”渐渐地,万曼璐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读古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心中会特别“安静”,她享受这种安静。大三的时候,万曼璐接触到了音韵,虽然内容生僻,但音韵的学习解决了很多她在看古书时产生的疑惑。“一个文字你不知道它读什么,或者不知道它在古代怎么读,又或者为何现在的发音和从前不同,通过研究最终解开谜题,帮助自己更深地理解古书,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醉心于音韵研究的万曼璐说,当时她便觉得,如果能一辈子就保持这样“做喜欢做的事”的状态,就会很幸福。在来到重庆大学任教后,她在博雅学院给学生上通识课,开的第一门课是以原典新读的方式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世说新语》,她带着学生们一起了解魏晋时期的历史,研究古人的情感和志趣,探寻那些活跃于时代的独立女性。万曼璐认为,人文科学离不开人,她喜欢把事“复盘”到人的身上,把人放进时代的洪流中,这样同学们才能更好地从文化艺术和文化思潮的变化中,理解古人的情感,读懂流传下来的经典。这些年来,她从面向学生的课堂走向了面向社会的荧幕,还更新起了自己的自媒体号。万曼璐力求以“接地气”的方式去传播传统文化,把生硬的古书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通过视频、直播等更多的形式,让有意义的文字变得有意思,让更多人真正触及到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当了老师后我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幸福的工作,我可以读喜欢的书、做喜欢的研究、把我的研究讲给学生们听,还有人发工资。”万曼璐说,她觉得她的工作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工作。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 摄影 甘侠义 实习生 梁馨月 视频编辑 陶临 编辑 苏航 责编 戴宇 审核 廖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