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结婚,真的和户口本有关吗?

健康   2024-08-19 18:24   北京  

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了。


8月15日,这一话题热度不断攀升,最终冲上了微博热搜榜单第一。


图源/微博


这一切源于民政部8月12日发布的《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一则通知。依据修订草案,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都不再需要户口簿,并取消登记的地域管辖规定。


图源/财联社


网络上的讨论纷纷扰扰,让人不禁回想起几周前的另一则热搜:根据民政部公布的《2024年二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343万对,较去年同期减少了49.8万对,创下近年来的新低。


事实上,如今只要是关于婚姻方面的数据或制度新规,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而两项对比之下,我们看到中国当下的婚育困境:再多的利好措施,似乎都打动不了年轻人不结婚的心。



结婚,变得更容易了



修订草案甫一出现,李平平就把网上的新闻转发给老公,“看,要是早几个月有这个政策,咱们也不用折腾回老家登记了。”


李平平和老公既是大学同学,又是陕西安康老乡,毕业后他们都留在了北京工作。恋爱几年后,当他们都觉得无论年龄、经济条件、心理预期已经达到进入婚姻的状态时,结婚,似乎是个顺其自然的选择。


按照目前结婚登记条例的相关规定,需要至少一方有北京户口才能在北京领取结婚证,这个条件,他们都不满足。


李平平原本打算挑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登记,比如“520”、七夕,但考虑到这些日子前后都没什么假期,专门请事假、休年假回一趟老家实在不便,加上来回路费,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最终他们还是选择趁着五一假期回家,再请一天事假,节后把证领了。


图源/《只是在结婚申请书上盖了章》剧照


未来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实施后,“回家扯证”将成为历史,只要你想结婚,全国任何一个地区的民政局都可以受理。而影视剧、小说里“背着父母偷出户口本结婚”的桥段也会不复存在——只要拿着身份证,男性满足22周岁、女性达到20岁,就能结婚。


这是既前几年取消结婚登记9元工本费以来,对结婚登记最大的一次修改。


图源/北京晨报


结婚登记的程序简化了,网络上一下子炸开了锅,很多人直呼:国家为了促进年轻人结婚,真是煞费苦心。


其实“国家下场催婚”这样的节奏倒也不必过于跟风,婚姻登记的程序简化,初衷自然是便民。


过去想要结婚领证,除了情感上、习俗上的长期筹备,整个流程也充满了“仪式感”。首先,它需要取得双方家庭的户口本,这个平时只有在生老病死这些一等一的“大事”时候才用得着的证件,就让婚姻蒙上了一层神圣、重大的氛围,即使在部分“跨省通办”异地领证的地区,依然需要专门回家取回户口本或者邮寄。


当然,这已经是当下有过多次简化的领证流程。要在过去,结婚需要的证明材料还有更多,包括单位的介绍信、居委会开具的单身证明等。领证,无异于一次政审。


除了实实在在的方便,脱离户口本的婚姻登记,更凸显了婚姻作为个人选择的自由。


图源/视觉中国


虽然我们常说“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但结婚首先应基于个人的意愿,作为达到法定婚龄的成年人,结婚是自由意志,当人们选择结婚或离婚,都应被给予充分的尊重。其次,在我们国家,对待婚姻的态度一直较为严肃,大多数人会与父母等家人有充分的沟通,网友们所担心“背着父母偷偷结婚还生一堆孩子”的情况难成为主流。



怕走进婚姻,又怕走不出婚姻



政策的风吹草动似乎恰好没能触动年轻人的敏感区,“让结婚更方便”也就变成了一个伪命题,这是年轻人最不看重的一环,毕竟,只有到了能谈婚论嫁的程度,才会考虑个中流程的繁简。


回到政策本身,也有人指出不再绑定户口的婚姻,是否意味着婚姻的安全性也会大为降低?


相比个人的身份证,我们的户口本多包含了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直系亲属的信息,这对于交往时间不长、彼此了解欠佳的情侣来说,也算多了个“验明正身”的环节。另外,户口本上所直接呈现的信息更丰富,籍贯、婚姻、兵役情况都能一目了然,对于想要实施骗婚、重婚的不轨之人实在是难以得逞,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另一半的合法权益。


当然,由于现在能用到户口本的情形有限,全国对于流动人口的约束几近不再,导致很多人的户口本多年未曾更新,也没有绑定人脸识别信息,想要在个人真实情况上造假,这个口子并不能全靠户口本来堵住。


所以,对于婚姻情况数据全国联通显得尤为重要,在大数据时代,已完全可以实现。过去,民政部门所掌握的婚姻情况仅限于省内,重婚者正是利用了这一漏洞,跨省再与他人结婚,堂而皇之取得合法的结婚证。而网友们所期待的结婚登记时增加征信报告、体检报告的审核环节也难以归到民政部门的职责范围内,这些更多还是要靠双方的坦诚。


目前婚姻信息仅限省内查询,并未做到全国联网

图源/作者提供


此外,离婚程序愈加复杂,也在不断驱赶年轻人走进婚姻。


在这份修订草案里,虽然取消户口本和婚姻登记地区限制同样适用于离婚登记,但大家的关注重点显然更集中在“离婚冷静期”。


其实这并不能算个“新闻”,早在2021年1月1日颁布的《民法典》里,“离婚冷静期”就成为国家正式的法律条款,而这次只能算是条例与法律做了统一。


图源/《民法典》


相比结婚“想结就结”的便捷,协议离婚的过程就要麻烦很多,不仅需要等待30日的“冷静期”,而且在冷静期内,一方不同意离婚的话,就完全可以撤销离婚申请。


在法律专业人士看来,这样设置的初衷是避免冲动离婚,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因为相比婚前的单身状态,办理离婚还牵扯到共同财产的分割、子女的抚养等诸多争议事项,这个过程需要被审慎对待。已经结婚的人大概都能理解,离婚的决定容易在争吵、矛盾时轻易做出,但第二天就后悔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更复杂、更慎重的离婚手续,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维持国家整体的结婚率起着重要作用,纵观欧美日韩,均有关于冷静期的设置。在英国,需要分居两年才能离婚;在美国部分州,离婚冷静期从30天到6个月不等;而在日本,甚至在正式办理协议离婚后,还可以在3个月内向法院提出撤销请求。


但在年轻人看来,更难走出婚姻,则会令他们更惧怕走进婚姻。


图源/小红书@烤鱼无盐有点闲


要不说如今年轻一代的新脑子就是更好使呢,得益于网络各类纷繁信息的畅通,年轻人在了解清楚离婚手续后,冲动结婚的心思都要暗淡下来。当离婚变得如此困难,利益牵涉重大,何不如只同居不结婚,既能相互陪伴,又减轻肩头的责任。



年轻人更愿意拥抱“不婚主义”



追溯修订草案之前,年轻就已经或主动、或被动地去拥抱“不婚主义”。


高峰时期,我国每年结婚登记超过1300万对,而今年,上半年343万对的数字创下了10年新低,全年的预期大概是700万对,仅有之前的一半。


图源/澎湃美数课


这首先源于人口“基本盘”的萎缩。


从全国的出生人口走势来看,从1980年至今,人口出生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度出生人口从2500万人已经下降到去年的900万人。


如今90后、00后作为结婚的主力军,本就相比于80后的人口规模少了一大截。基本盘缩小,适婚人群急剧萎缩,层层沙漏之下,自然最终能走到民政局登记结婚的人就少太多太多。


第二,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婚育年龄的推迟也是难以违背的规律。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相比2010年的24.89岁,整体退后了近4岁。


图源/中新财经


如果以28岁为界,现阶段这个年龄以下的群体即为95后,他们被称为“Z世代”、“互联网世代”、“数媒土著”,他们与网络一同成长,更加注重自我感受,也有多元的社交与个人生活,婚姻对于他们并非人生的必选项,推迟结婚、甚至终生不婚都是正常且正当的。


图源/百度百科


另外,走进婚姻成本持续攀升,让囊中羞涩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如今,每年岁末到春节,相亲、彩礼总能成为自带流量的话题,引得无数年轻人去共鸣、去讨论。农村动辄二三十万的彩礼让许多普通家庭负债累累,城市里房子、车子等必备品也几乎会掏空“六个钱包”。


赤裸裸的金钱数字已经让人望而生畏,更何况还有婚姻中所要付出的时间、自由等看不到、摸不着的无形成本。婚姻,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越来越聪明的年轻人,怎么算,都不划算。


最近还有一组数字特别引人关注,那就是失业率。7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3%,高于6月份。按年龄结构来看,16-24岁失业率一路狂飙,达到了17.1%,创下有数据以来的新高。而25-29岁的失业率是6.5%,终止了之前连续3个月的下降。


图源/Yuichi的宏观金融笔记


而这些数字,并不包含大学毕业后成为全职儿女的待业群体,或是居家考公、考研的年轻人。


对于讲求“先立业、再成家”的国人来说,找到一份薪水尚可、预期稳定的工作难度已经不小,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令年轻人走进婚姻的意愿再度被挤压。


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之下,年轻人“不婚”的痛点短期内难以解决,让想结婚的人更方便,让想离婚的人更理性,让不结婚的选择也得到尊重,才是个各方都暂时满意的结果。



文字 | 李准福

编辑 | 超楠

图片 | 网络、视觉中国、作者


时尚健康
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代言,轻时尚,暖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