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经典
先看第一段(这一段出自《论语》,我们以前学过):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要是父母在的话,不要轻易地远游(不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如果一定要去的话,要有一个确定的安全的地方告诉父母亲。
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会觉得好麻烦,外出一下都要禀告父母,但是如果切换到父母的角度就能理解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孩子从孕育到出生,乃至长大成人的整个过程,父母的心时时刻刻在牵挂着孩子,如果孩子不在眼前,父母有的时候会乱想。所以真的要出门,一定告诉父母一声,即使一定要去远方的话,也要告诉父母你去哪儿、跟谁去,到了之后及时打个招呼。像乘飞机的师兄,落地之后一定及时告诉家人安全着陆了之类的。
那么到外地去旅游,我们当子女的,有时候可以把一些美景啊美食啊(现在拍照也方便)拍个照片发给父母分享一下,或者旅游结束回来时带一点儿当地的特产,这都很好。也就是说,经常想着父母的心,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自由,要经常切换到父母的角度,就能理解他们对我们的那种关怀啊挂心啊,我们就能做得很好。
再看下一段:
【《曲礼》曰:父母存,不许友以死。】
《曲礼》当中讲:父母存,不许友以死。
古时候有一些哥们儿处得很好,说我们拜把为兄弟吧,就说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之类的(就发个誓说不能同生但求同死)。但《曲礼》中讲:如果父母还在世,就不要轻易地许什么时候死这样的诺言,这个让父母知道了会非常地难过、伤心,非常地不安。如果父母还在世,不要说「哎呀,我能为你去赴死」之类的,不要轻易地发这样的誓言。
再看下一段:
【《礼记》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示民有上下也。】
《礼记》当中讲: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示民有上下也。
古时候比我们现在更重视孝道,如果父母在,我们就不要过于爱惜自身,因为父母比我们年长,我们的注意力重点在父母那边,父母是否健康这件事更重要。「不敢私其财」,如果父母在,比如说你还没有成家,就不要攒太多的私房钱,也不要私自处理家财,凡事要跟父母商量。「示民有上下也」,也就是说,我们对于父母的这种敬意,就显示出我们的心中是有礼在的。「上」就是父母长辈,「下」就是我们晚辈。心中有上下(有礼)的概念,所以做一些大的决定的时候会征询父母的意见。
如果你结婚了,有自己的小家了,你家里的财产可能你就可以支配了。在有家之前,这财产的挪用(尤其是大额财产的挪用)一定要告诉父母,让他们了解。
然后又讲:
【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示民不敢专也。】
古时候比较好的礼(比较贵重的礼)可能就是车呀马呀,说我们给人送车马这样贵重礼品的时候,如果父母在,一定要征求他们的同意才可以,不可以私自独断专行地决定这样贵重资产的去处(送给谁,你都得问一下父母,如果你成家了就另说了)。
再看下一段(这是《曲礼》中讲的,那么在前面《童蒙须知》以及我们之前学过的《弟子规》中也有类似的讲解):
【《曲礼》曰: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
「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答应,不要拖拖拉拉的,更不要不答应。那么「先生召」,就是说我们的老师或师父或长辈叫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是及时答应,不要拖拖拉拉甚至不答应。「唯而起」就是立即快速地响应的意思。这一点也是显示了我们对于父母或者是先生(也就是师长们)的尊重。
再看下一段(这一段比较有意思,而且非常实用,讲得极细无比):
【《士相见礼》曰: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
《士相见礼》当中提到:我们要是与大人讲话(这个「大人」包括长辈、比较有名望的人呀领导呀),比如说有关部门来我们小院儿了,或者警察叔叔过来了,我们怎么样面对他们进行交谈呢?这里讲「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跟这些有一定地位的、有一定名望的、比较尊贵的人交谈的时候,一开始对着他的面部(你可以看着他的眼睛或者面部),那么如果交谈的时间比较久,不是一直盯着脸看,那样他也不舒服、你也不舒服,然后视线下移——中视抱,就是在交谈的过程中视线下移,可以在怀抱这个地方,其实就是胸部这里;然后「卒视面」,在交谈到最后快结束了,这个时候再看一下脸,再对着脸或者看着他的眼睛,然后答应什么事、应承什么事。「毋改」,就这样做。
你看,「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这个地方很实用,一开始看着眼睛、看着面部左右,然后视线下移一会儿,一会儿再抬上来看看。跟比较尊贵的人讲话,这样讲就可以了。那么「众皆若是」,大家都是这样做。
【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
如果跟我们的父母、长辈讲话,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则游目」(这个视线呢,你是跟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当中的长辈讲话,就不像面对领导那么紧张、那么正式了,视线就好像自由一点儿,游目就是说视线自由一点儿,但是自由也不能自由过度,就是「毋上于面,毋下于带」。自由了是没问题的,你更放松了,因为毕竟是父母啊长辈啊你认识的人,有血缘关系的,跟他们讲话自由一点儿。自由并不意味着傲慢,所以我们的视线不可以看他们头以上的位置。父母跟你讲话,你盯着他(她)头以上看,显得就有点儿蔑视似的那种。大家可以观想:父母、长辈(比如说我们的父母、姥姥、姥爷)在我们面前,我们盯着他头上面的位置,这就比较奇怪了。「毋下于带」,看着他腰带下面也是比较奇怪了。就是说视线自由一点儿,但是不能自由过火,向上有一个度,向下有一个度。
【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
跟父母、长辈在一起的时候,如果不讲话,——古人很重视礼数,不讲话的时候这视线怎么放呢?「立则视足」,站立的时候,你看着父母或者长辈的脚,就好像随时听命于他,看着他的脚显得也是很尊重他;如果坐着的话,不看他的脸的时候你就看看他的膝盖。
大家可以观想一下这个场景,挺有意思。比如说观想我们的父母和长辈跟我们在一块儿,但是我们没有讲话,可能偶尔会有眼神的交流,眼神的交流之后,不讲话,如果我们站着,我们偶尔可以看一下他的脚。这样,在他那个角度看你,这个孩子是相当听话的。坐着的话您可以看一下他膝盖。
这一段我们从头至尾再复习一下:
「凡与大人言」,比如说与领导、尊贵的人、名人交流的时候,先看着脸、看着眼睛交谈,看一会儿视线下移一下,不要过度,下移一下大概在怀抱这个地方(在胸这里);过一会儿再看看他的眼睛或者面部,一会儿再下移一下;到最后将要告别的时候,一定是看着他的脸或者看着他的眼睛的,要有眼神的接触和交流,这样显得很真诚。
如果是跟父母、长辈在一起「则游目」,视线相对轻松一点儿,没那么正式了,但是视线不要上移过度,也不要下移过度。如果不讲话的时候,站着,偶尔可以看一下他的脚,也不是一直看脚,可以看一下脸或者什么的,这个交流之外有时候可以看一下脚;坐着的话看一下脸,有时候可以看一下膝盖……大家感受。
今天先学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