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性行为,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

民生   2024-11-01 17:08   安徽  

你有瘾吗?

生活中,我们许多人都有“犯瘾”的时候:

总是忍不住点奶茶不喝咖啡就难受一到晚上就想吃炸鸡烧烤半小时不看手机就不舒服……你开始了嚯嚯嚯嚯嚯哈哈哈哈哈馋死了 馋死了 馋死了可乐在厨房 红牛在冰箱6666666




深知其害,成瘾之后紧随的是深深的疲惫与自我责备。

然而,为何我们越是努力戒除成瘾,反而越陷越深呢?

此刻,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个话题:

侵袭当代青年的“成瘾性”习惯。

或许,在深入了解之后,你将洞悉自己为何对某些事物难以自拔,并找到摆脱成瘾的出路。







“上瘾性”行为为何越逼自己戒掉,越是沉迷?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日常交谈中提及的“上瘾性”行为,与医学上需要专业诊断与治疗的“病理性成瘾”(如病理性赌博、游戏成瘾、酒精依赖、性成瘾等)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很多时候,人们在提及自己“成瘾”时,可能带有一定的夸张或调侃意味。

比如,偶尔情绪低落时自称“抑郁”,或是偶尔避免社交时说自己“自闭”。实际上,这些情况并未达到病理性成瘾所构成的精神疾病标准。


▲图源:腾讯医典


相反,生活中大部分说自己“上瘾”的人,多数时刻只是喜欢、渴望、重复做某件事


只是有些时候,会一边渴望主动地做这件事,一边又讨厌不够自律的自己。


你或许也试过,想戒掉自己身上的各种“瘾”,却总是失败,然后批评自己:


“为什么别人可以,我就是做不到?”


“我怎么一点自控力都没有!”


“再这样下去,我就废了!”



为什么我们越逼自己戒掉,却往往越容易沉迷呢?



事实上,戒掉这些“瘾”,真的不简单。


因为我们“成瘾”的大脑,也会潜移默化地产生变化:


首先,“成瘾”的大脑需要更多奖励。


我们都听过“多巴胺”,它带给我们奖赏感,让我们产生动力,体会到快感。


而在“成瘾”的大脑中,多巴胺的活动力变弱了。


如果还想要获得同样水平的奖赏感,得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行。


例如,我们平时吃一顿烧烤就能获得快乐,“饮食成瘾”的人可能需要同时吃烧烤、炸鸡、汉堡、奶茶等,才能感到满足。



再者,想要更强的注意和期待。


我们睡前随手刷刷直播,不一定会有购物冲动。


但“购物成瘾”的大脑一看到主播在试用试穿,很容易唤起与之相关的情绪记忆。


即便TA们已经拥有一堆衣服鞋子、囤到快过期的商品,仍然会期待购物带给自己的快感,然后鬼使神差地激情下单。



最后,是大脑更难控制冲动。


“成瘾”的大脑,额叶功能相对受损——这是负责管理冲动、控制自己的脑区。


它让我们能在夜晚控制自己,及时放下手机,让身体早点休息,为第二天储蓄能量。


可对“熬夜成瘾”的人来说,TA们的额叶功能没那么强,这件事就没那么容易了。


▲图源:太帅图库


正如《欲罢不能》的作者亚当·奥尔特认为的:


与药物上瘾或对某种物质上瘾不同,“行为上瘾”是你在进行个行为时,大脑里的“停止”键失效了


即便你已经不那么享受,你也很清楚这个行为长期下去,会给你带来伤害,但你还是停不下来。






“成瘾”背后

藏着未被满足的内心需求


“上瘾”那么难戒,我们就只能认输了吗?


倒也不是。


瘾,并不是无懈可击。


早在20世纪,心理学家就提出,一个人网络成瘾的原因,和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密切相关。


其它行为成瘾背后,同样隐藏着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如果你总是吃进去超过你需要的食物,那么这个食物不是你的胃需要,而是你的心需要。


而我们的心是不需要食物的。它需要爱,需要包容,需要接纳。


你多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可能都是在填补你无法被满足的爱的需要。”


所以,与其不断责问自己:为什么你就是戒不掉“瘾”?


不如试着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你为什么需要这个“瘾”?






理解和允许自己上瘾“瘾”反而可能会消失

想要戒掉不健康的“瘾”,我们得从健康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做起。


到底要怎么做呢?


① 挖掘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犯瘾”的时候,不妨先暂停一下。


问问自己:

是什么引起了这个念头?


此时此刻,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情绪


想点烧烤、炸鸡、啤酒,是真的肚子饿,还是孤单、委屈、不甘心


忍不住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是手机真的很好玩,还是想补偿白天失去的个人时间、自主感和自尊感



无论想到什么,你都可以在纸上或者手机上写下来。

也许说着说着、写着写着,那些过去埋下的“病因”就出现了。


看清过去的创伤,发现自己被压抑的真实需求。


当你理解自己为何上瘾,或许就不会再苛责自己了。



② 换一种方式“上瘾”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和欲望永远不会消失,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去抑制,你所能做的,不过是终于肯诚实地面对其中的一小部分


强行压抑内心需求,或者强行戒“瘾”,是很难的,还可能变本加厉。


不妨先允许自己释放这些被压抑的需求和欲望。


关键要在过程中,换一个方式上瘾——更正念地,去吃、看、买……


专注在当下,让脑海中那些不甘心的想法、批评自己的声音,被当下的真实感受盖过:


这块鸡爪表面是微黄色,挂了一些红油,看起来肉比较厚;


放进嘴里,辣味让舌头有微微的痛感柠檬的酸味也出现了……


当注意力集中在嘴里这口食物上、眼睛看到的画面上、想买的物品信息上。


它们就可以脱离满足心理需求的属性,回归物品的本质了。


然后我们就会发现,“瘾”的力量弱了。


我们真正想要的,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甚至,还有的人会尝试让自己对某些容易引起积极反馈、得到多巴胺激励的事物、行为上瘾。


比如“学习上瘾”“跑步上瘾”“打球上瘾”等,这些“上瘾”行为,反而越做越让人快乐。



③ 多一些自我肯定


当然,除了“犯瘾”的时候,平时我们也可以多用健康的方式照顾自己,多一些肯定和鼓励自己。


“今天你又吃到了很好吃的外卖,你可真会选啊。”

“你今天比昨天早睡了5分钟诶,你真的太棒了。”

“没关系的,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不管你变成什么样,你都是值得被爱的。”



研究发现,越是低自尊的人,越可能行为成瘾


提升自我价值感,就像打造坚固的盾牌,让“瘾”望而却步。



当然,心理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成瘾”的大脑也需要帮助。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瘾”已经非常具有强迫性、不可控,甚至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无法靠自己缓解。

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寻求专业的诊断和帮助。

食品、手机、购物等“上瘾性”行为,本身当然不至于毁掉一个人。


只是,当我们长期用不健康的方式应对内心需求,那身心必将会回馈给我们不健康的结果。








END



值日编辑: 段红奎


主       编: 段红奎

编       审: 梁   浩

总  审  核:孟祥军



健康濉溪
健康濉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