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川(2):过三关口

文摘   2024-06-18 08:31   北京  

----------

“宁夏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嘛贺兰山。”
从地图上看,宁夏犹如一个小巧玲珑的纺锤,中间大,两头小。纺锤的北部是银川平原,南部是卫宁平原。银川平原的东部是蜿蜒流淌的黄河,西部是高大巍峨的贺兰山。
处于半干旱地区的宁夏,由于有了黄河和贺兰山的眷顾,得以成为塞上江南。中国地理学会编写的《美丽宁夏》一书这样形容:“贺兰山像父亲,以高大的身躯,阻挡着沙漠对宁夏的侵袭;黄河像母亲,以甘醇的乳汁哺育着宁夏平原。”
我第一次去宁夏时,由沙坡头返回,路过灵武。看看时间还早,在黄河岸边小憩一会,等待黄河落日。
夕阳西下,晚风徐徐,河水泛出道道金波。两岸杨柳依依,阡陌纵横,沟渠相连。恍惚中,以为置身于江南,到了长江岸边。朋友告诉我,这就是银川平原。
▲黄河日落
朋友说,宁夏从来没有发生过水灾。当地人无须修筑堤坝防涝,他们的任务是挖渠引水,自流灌溉,即可旱涝保收。无怪乎,历朝历代,宁夏都把引黄放在首位。听听那些烙有时代印记的水利工程名字就知道了——秦渠、汉渠、唐徕渠……
与此相反,我在贺兰山的西麓,看到的则是大片的荒漠。道理在于,贺兰山阻止了来自东南沿海的湿润季风。
▲两位果农在摘枸杞,摄于中宁县。
那一次,我乘车从银川出发,由三关口翻越贺兰山。待车子下到西麓,来到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现山脚下是大片的戈壁滩。越过戈壁滩,则是苍茫无际的腾格里沙漠,与东麓的银川平原相比,截然不同。
不光自然景色不同,人文风情也不同:山这边儿是头戴白帽的回族人,山那边儿是身穿长袍的蒙古族人;山这边儿唱的是欢快委婉的《尕妹妹的山丹花儿开》,山那边儿唱的是高亢雄浑的《苍天般的阿拉善》……
银川之南的永宁县黄河岸边,坐落着一座回乡文化园,依托纳家户清真大寺修建,回族风情浓郁:伊斯兰礼拜殿金碧辉煌,曼苏尔宫小吃风味地道,阿依莎宫每天一场《月上贺兰》,常演不衰。
贺兰山西麓,腾格里沙漠边缘,坐落着一座藏传佛教广宗寺,又称南寺。8座高大的白色佛塔在山脚下一字排开,圣洁庄严,让人想起青海塔尔寺的八宝如意塔。只是这里少了几许人头攒动,多了几许荒凉孤寂。
▲阿拉善广宗寺(南寺),贺兰山西麓。
贺兰山是一座屏障,也是一座桥梁,两边儿的百姓通过关口彼此往来,从古至今,从未断绝。相比之下,由阿拉善到银川来打工求学、购物瞧病的人更多一些。原因不用说,银川是“金川、银川、米粮川”,省会城市,远比处于荒漠中的阿拉善富庶繁华。
朋友老马是回族人,生在银川,长在银川;他的媳妇则是蒙古族人,生在阿拉善,长在阿拉善。我在车上问老马:“为啥到那边儿找对象?是不是那边儿的姑娘不要彩礼?”老马的回答是:“那边儿的媳妇疼男人。”
----------

----------
作者:刘文军,网名“好望角”,户外爱好者,文史地理爱好者,现居北京。

--------

原载《走过西部》,黑大出版社,见“阅读原文”。

--------

好望角寻访之旅
户外爱好者,出版《黑龙江纪行》(黑大出版社)等游记作品,现居北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