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商业区中心城市广场“还给市民”

楼市   社会   2024-11-19 17:03   云南  

■ “雄鹰角度”俯视改造前环市东广场

环市东广场所处的环市东商圈,是广州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形成、最为成熟的中央商务区。然而环市东商圈因面临广州城市总体发展重心东移、其他商圈竞争及电子商务分流的挑战,以及存在设施老化、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近年来在城市发展层面上稍显暗淡。而伴随着广州市近年来对街道空间人性化设计以及场所营造的重视,时仅半年,1公顷不到的城市广场公共空间,摇身一变让环市东商圈重新亮相于公众,聚集人气,并以点带面地激活周边业态。

改造前的环市东广场乍看并无大碍,尤其是从“雄鹰视角”俯视而至。位处多家高档商场、酒店、写字楼的中心位置,广场上设置了传统意义上高端大气的圆形喷泉水池与巨型封闭景观绿化。每天早晚高峰通勤人群行色匆匆,对这个本应该属于市民的公共空间熟悉又陌生;而无论是居住在这里的老街坊抑或是从地铁站走过的通勤一族、慕名而来休闲购物的访客都曾麻木地认为这就是大城市的标配场景。

■ 改造前封闭景观占据广场大量空间,缺乏休憩和互动场所。

■ 改造前,行人步行空间不足且流线混乱


随着年久失修以及运营成本过高的限制,广场中央大尺度的喷水池常年闲置,而同样占据大部分空间的封闭绿化景观造成连步行空间都显不足,更不敢奢望驻留。广场空间宽度不过约50米却被两条柏油路铺装的机动车道割裂成破碎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人车流线有较为明显集中的交织。

由于短时间内需综合协调各利益方意愿,且相关部门建议维持片区机动车功能不变,改造项目仍未尽善尽美,但所幸大部分的核心设计理念都已得到实施。

■ 改造后的环市东广场

环市东广场将封闭的绿化景观和喷泉改造成开放空间,增加休憩座椅、互动喷泉和开放式绿化,营造出一个安全、舒适、宽敞、活力的公共空间,给环市东片区的居民和过往旅客提供休憩停留的理想场所。改造后的环市东广场几乎每个晚上都充满欢声笑语的嬉戏、茶余饭饱的闲聊和轻松愉悦的畅谈。奔跑玩耍的小孩、坐着休息的老人、出差到广州的外宾、周边商场购物的市民、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大家都在尽情享受这安全舒适、充满生机活力的公共空间,连刚下班拖着疲惫身体经过广场的正装白领也被灵动的音乐喷泉所吸引,驻足享受放松的一刻。音乐喷泉、开放可肆意奔跑翻滚的草坪以及低矮可攀爬的休憩座椅,增加场所趣味性,极大吸引儿童逗留玩耍,同时增加儿童与家长的互动,增进亲子感情。

■ 宽敞舒适的广场开放空间


■ 充足的灯光照明和向所有人开放的无障碍设施


■ 互动性强的旱地音乐喷泉

广场改造采用无障碍设施,打造向所有人开放的包容性空间。广场整体地面均为同一水平面,采用平整但表面粗糙防滑的大理石铺装,开放式草坪与广场地面无缝衔接,连接周边的通道采用无障碍斜坡以及连续的盲道,为老年人、小孩、推婴儿车的父母、拉行李箱的旅客以及穿高跟鞋的女性等所有广场使用者提供无障碍步行环境。广场设置充足的夜间灯光照明,包括路灯、地灯、座椅底灯、护柱内嵌灯等,为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照明,保障步行安全。

■ 低矮可攀爬的休憩座椅

广场周边道路采用稳静化措施减少机动车对行人的干扰,为广场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的休憩环境。广场东侧道路取消路边停车位,压缩机动车空间,减少行人过街距离,同时增加“礼让行人”标志标线提醒机动车减速,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广场西侧白云宾馆停车场入口人行道铺装迫使机动车减速慢行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同时过街处增加护柱防止机动车驶入广场占用行人空间。

环市东广场周边围绕着世贸中心大厦、友谊商场、丽柏广场等大型商业中心以及花园酒店、白云宾馆等知名星级酒店,广场的更新活化改造提升了环市东区域形象,提高了商圈的品质和定位,同时为商圈吸引和聚集人流,有效激活周边商业的人气,提升品牌展示、增加商品售卖机会。广场设计灵动开阔的公共空间,可定期举办文化展览和节日主题景观,带动人气及城市聚焦。

■ 进入白云宾馆的道路改成步行铺装




案例启示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蠕虫视角”相对的是“雄鹰视角”。“雄鹰视角”注重于区域恢宏大气的整体形象和平面布局,而“蠕虫视角”则更多关注人的活动与交流,站在人的感官体验角度进行思考和设计,打造更“以人为本”的城市尺度。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急剧扩张,过往主流的“雄鹰视角”设计造成大尺度的城市肌理,独立的门禁社区、集中的办公园区、大型商业综合体以及封闭的绿化空间成为常见建设形式,城市活动往往转移到地块内部,从而疏忽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过大的尺度、休憩功能不足、冰冷单调的景观、对出行弱势群体的不友好等非人性化设计使得城市公共空间逐渐丧失原有活力和功能。

“蠕虫视角”设计注重人的感官体验,贴合人的生活习性、交流方式,最大程度给予人应有的城市公共空间权利,使得个人所需的日常生活、出行、服务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增进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提供可靠的场所保障。本次广场改造体现了城市对待公共空间的正确态度,从“空间是互相隔绝”的误解转化到“空间应彼此融合”的认知,我们的城市中的所有公共空间都应该平等地属于城市的每一位市民。

本文节选自《现代物业》2018年1期《“蠕虫视角”活化城市公共空间》

作者:邓涵、朱璟璐



声明:

本文为《现代物业》杂志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号后台管理员或xdwy200175@126.com,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现代物业杂志
中国物业管理、设施管理的全景记录,坚持以报道真相和探索真理的态度,把物业建设与发展、科技进步、环境改善和社区文明作为自己的目标,源源不断地为业内人士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丰富资讯和独特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