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青溪丘氏翰林家族的故事:十八担书育后贤

2024-12-03 18:01   广东  

导语

  大埔县青溪镇的上坪沙,清代出过一位翰林丘建猷,曾经当过山西监察御史,其家乡建有“御史第”。其两个儿子,一个进士,一个举人,成为大埔七家“父子进士”之一。遐迩皆知,名扬一时,其成就与功名,追根溯源,与其祖上遗传的十八担书籍,有很大的关系。



青溪镇上坪沙丘建猷“御史第”


耕牛坑十八担书之丘氏后人、本文作者丘秀华在祖居前


  明末清初时期,青溪镇上坪沙耕牛坑六世丘世家的两个儿子同时考取秀才,一位是十六岁的丘廷聪,另一位是十四岁的丘廷慧,兄弟俩天生聪明,读书用功,是耕牛坑丘氏的骄傲。当时其祖父丘定梦还健在,一家人通过几年的省吃俭用,以烧炭为业建起了一间房屋“书香第”,以作纪念,并勉励后人。

  后来丘廷聪生四子一女,依次为:宽亭、展亭、书亭、香亭、勤耕;丘廷慧生三子一女:传亭、承亭、颂亭、勤读。棠棣之花,七兄弟二姐妹的名连起来即是“宽、展、书、香、传、承、颂、勤耕、勤读”,确实很有意思。看来“书香第”名不虚传,读书人就是会用词造句和给后代取名。

  这时候丘定梦的大家庭四世同堂,众人看来风光又幸福,可是家庭成员多,生活有一定的困难,一时让丘定梦父子犯愁。不久,丘定梦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家中,享年83岁。于是,丘世家与两个儿子商量决定,先分两家各谋发展。

        

  十多年后,丘廷聪、丘廷慧的七个儿辈都没让父母失望:丘宽亭幼能读父书,丘展亭出语惊其长老,丘书亭诗文俱佳,丘香亭过目成诵,丘传亭下笔千言,丘承亭被视为神童,丘颂亭自幼聪颖。可是兄弟俩由于家贫,连买纸笔的钱,都要向亲戚借,加之丘廷聪的妻子患有风湿病,兄弟俩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考取秀才后,一直没有机会参加省城乡试。

  一天,丘廷慧突然想起上坪沙的一位叔公说,古代还没有发明造纸业时,都用竹片写书。于是,他一早就跑去请教这位叔公。好心的叔公诚恳地告知:“廷慧呀,苗竹和绿竹片确实能写书作文,我还亲眼所见某外乡人的儿子用竹片写的诗文。因为他家穷困,拿不出钱来买纸笔。他还告诉我,砍竹子一定要到七月份,古话说,七竹八木。而且要砍节长的老竹子,一条竹子选五至七节,两头留节,刨青、破两至四片,然后用铁针钻孔、晒干,诗文写好后,再用铁丝一片一片编织起来,编织一卷或几卷都可以。”

  转眼就快到七月份了。一天,丘廷慧遇到凑巧的事,老婆娘家人突然来找丘廷慧帮他儿子辅导诗文。几天后,亲戚邀请丘廷慧到他家做客。当丘廷慧走到竹林边时,突然来了灵感,并只用一会儿工夫就写了一篇《竹林幽深》的诗文。

  第二天一早,丘廷慧问亲戚:“舅公,您家的苗竹或绿竹能否卖几条给我?”亲戚立刻回答说,不用买,你要多少就给你多少。竹子的繁殖力很强,一年定要砍一次。丘廷慧解释,买竹子的目的,是想体验在竹片上能否写诗文。亲戚说,竹片绝对可以写诗文,不过麻烦得很。丘廷慧满心欢喜地回答,我不怕麻烦,只要能给竹子做材料就可以。

  那你就去砍吧!反正我们这一带的人家都种有竹子。

  于是,丘廷慧兴高采烈去砍了几十条苗竹和几条绿竹,并去头除尾。当天晚上回到家后,立刻试用。经过几天的练习,丘廷慧成功地在竹片上写了几卷诗文,还召集他哥哥、妻子一同去砍竹子。从那时候起,每年的七月份,丘廷慧兄弟俩都会去亲戚家砍竹子,到了第四年的七月份,丘廷慧在扛竹子回家时,不小心跌伤。等苏醒过来后,他还忍受着头部和手上的伤痛把竹子扛回家,然后刨青、钻孔、晒干等,分给儿子和侄子写毛笔诗文。丘廷慧的大儿子丘传亭在他一年多的辅导下,著有《书香父子》二十卷的竹片诗文,二儿子承亭著有《竹片经书》十卷,三儿子颂亭著有《家礼》十五卷等竹片诗文。侄子们著有《药理》、《杂诗》等竹片诗文。

  某年八月份的一天,丘廷慧抱疾郁郁而终,年仅39岁。从此,丘廷聪担起了父亲和先生的责任。他为了孩子们的出路,建议派他儿子丘书亭和侄子丘承亭两人先去考县学生员。一天,凌晨三点多他俩出门步行十几里山路,坐小船到潮州赴考。可当他俩行走到转弯处时,突然被几个强盗抢走了仅有的几块铜钱和衣物,当两人与强盗搏斗时,由于丘书亭的体质斗不过强盗,不幸被强盗刺了几刀。而丘承亭因躲闪及时,免了这场灾难。无奈,两位读书人只得返回家,不久强盗虽然被绳之于法,但是丘书亭的伤势日趋严重,几天后病逝于家中,年仅17岁。怀才未展,其生平著作未付梓。

  此后,丘廷聪由于终日伤心落泪,茶饭不思,身体突然消瘦了十来斤。最后丘廷聪与父亲商量后忍痛把“书香第”卖给了丘雪轩梓叔。从此,“书香第”也就改为“明经第”。不久,祖父丘世家亦病逝于家中,丘廷聪亦因操劳过度于半年后离世。

  遭到家变后,丘宽亭长兄与丘传亭等弟弟们商量决定:他一家人搬迁广州,丘传亭一家迁往大埔三河。一段时间后,兄弟们都在做搬迁的准备,还把父亲和各自著的书籍与竹片诗文整理了几天,并统一堆放在耕牛坑祖屋的一间房里。

  此时,丘传亭却突然又向兄弟们提出:他不想搬走,因为他习惯了耕牛坑的山山水水,特别是一整间的竹简诗章与书籍,他舍不得,并坚信在耕牛坑一定会峰回路转发家,所以坚决不走!

  无奈几位兄弟还是铁了心要出去闯一闯。一天,大家把全部书籍再次整理完后,计算出总数十八担。其中黄宣纸书籍八担,一担二十来斤;竹片诗文十担,一担五十来斤。最后,大家把数字一一标在房门上。

  几天后,丘宽亭带着老婆孩子与两个未结婚的弟弟,搬迁到广州去了。丘承亭也带着老婆孩子和未结婚的弟弟丘颂亭,迁到大埔三河,并用箱笼担走了一担黄宣纸书籍和一担竹简诗文。从此,只剩下丘传亭一家人和十六担书的书籍,留驻在耕牛坑。

  日后在漫长的有清一代,耕牛坑丘氏好几代中孕育出许多秀才和贡生,这里不一一详述。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丘建猷一家人,其本人为翰林,长子丘晋昕为进士,二子丘晋亨为举人,有“父子进士”之称,成为大埔的名人之一。

  耕牛坑的十八担书,后来因年代已久,有的毁于洪水,有的毁于白蚁,有的毁于火灾,早已湮没了。幸好,笔者的父亲十九世丘其彬,还能把耕牛坑九位读书人的笔头传承下来,并讲传给了暨南大学毕业的外孙女丁青云,与八位本科毕业的内外孙等;而且,还让笔者回忆起祖辈的耕读传说,十八担书的来龙去脉时时涌现在脑海中。今天把沉积已久的客家人坚韧自强的精神挖掘出来,让后辈客家读书人世世代代去了解十八担书的沧桑传奇!

  附:

  清翰林丘建猷父子简介

  丘建猷(1796-1854):字尔嘉,号迪甫。清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三甲第127名进士,同时入翰林院检讨,国史馆协修官,当过山西监察御史,江苏常州、江西南康、九江饶州等诸城知府。

  长子:丘晋昕(1830-1898),字翰臣,号云岩。清光绪六年(1880)庚辰科二甲第126名进士。当过福建晋江、霞浦、南平等县知县,福建邵武府知府。其有三个儿子皆为邑庠生。

  二子:丘晋亨(1832-1908),号晓云,与其兄晋昕同为同治六年(1867年)的举人。曾任广东高明县教谕。

  三子:丘晋源(1834-1912),号梧坡,因其父关系,曾任翰林院待诏(从九品官)。


文章来源:梅州日报

阅读原文登记寻根信息

邱氏大家族
团结世界邱氏宗亲,凝聚天下邱姓力量.弘扬邱氏文化。商务合作请+vx:wdef132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