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波 孙劼 || 名师工作室“三段九项”运行机制探索

学术   教育   2024-09-25 08:25   北京  

导读

结合十余年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经验与组织历程,探索构建名师工作室“三段九项”运行机制。在规划阶段,通过明确团队坐标、确立共同愿景、完善工作制度,为名优教师成长发展奠定基础。在执行阶段,聚焦调度、系统和管理三大要素,凝练形成“导师带动-成员互动-课题拉动-教研驱动-网络联动”的“五动”教师培养路径。在反思阶段,针对普遍存在的运行问题,分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审视,实现调整、巩固和提高。

全文共6874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新世纪以来,很多省份、地区成立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通过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带动区域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名师工作室“虎头蛇尾”“杂乱无章”“单打独斗”“拼凑成果”等现实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作用的发挥及广大教师对工作室的参与和认同。[1]


当前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系统性和指导性普遍不强,具体表现为遵循理性逻辑的认识者视域与遵循实践逻辑的行动者视域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裂隙,致使相关研究大多在“曲高和寡”与“自说自话”之间徘徊。鉴于此,笔者依循自组织理论和多中心协同治理理论,结合教育部“双名计划”名师工作室建设经历及十余年省级名师工作室主持经验与组织历程,凝练了名师工作室“三段九项”运行模型。其中“三段”指工作室运行的规划、执行和反思三个阶段,“九项”指三个阶段中的具体行为。本文将对这套思维与行为系统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名师工作室建设及名优教师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参考和行动借鉴。




规划阶段:明晰团队的“人”和“路”


名师工作室汇聚了不同背景、层次、类型的学科教师,作为寻求共同进步的学习型组织,需要在“存异”中“求同”,而“求同”就需要做好发展规划,这是形成团队合力、引领团队发展的首要任务。对此,我们立足工作室成员的现实状况和发展需求,在规划阶段做好三项工作即明确团队坐标、确立共同愿景、完善工作制度,为实现名优教师成长发展奠定科学而坚实的基础。


1. 明确团队坐标,回答“我们从哪里来”


明确团队坐标回答的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的问题,带有历史意识的纵深,包含主体间性的经验与感受,[2]强调对“大我”即团队的客观认识。因此,我们应当用数据说话,从认识者视域作出理性回答。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要对团队成员的地域分布、年龄结构、性别组成、骨干级别、职称情况、教学业绩、岗位职务等进行多维度的数据采集,并将汇总分析数据向团队成员公开,使每个人都能做到知己知彼。其中,对地域分布的统计关涉成果辐射的方向,对年龄和性别的统计关系团队发展的节奏,对骨干级别、职称情况、教学业绩的统计是实现成员自我超越的前提,对岗位职务的统计是判定实践特征的标准。明确团队坐标强化了工作室成员的团队意识,也为后续每一位成员规划自身发展目标提供了现实依据。


2. 确立共同愿景,回答“我们往何处去”


确立工作室的共同愿景回答的是“我们往何处去”的问题。工作室的共同愿景包含工作室发展的共同目标、理想和价值取向,[3]是决定组织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确立共同愿景既要避免理性至上,也要避免感情用事,应依据团队中“人”的客观情况与发展愿望,选择适切的“路”而不是舒适的“路”。同时名师工作室还要注意愿景达成周期的问题,应根据运行周期设计长价值链的任务,凸显团队共同愿景的内在张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坚持自愿、合作、协商的原则,同时还要正确看待工作室成立初期的“组织沉默”现象,主持人或导师要发挥引领作用,画好工作室成员发展的“同心圆”,找到团队前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3. 完善工作制度,回答“我们该怎么走”


完善工作制度回答的是“我们该怎么走”的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完善制度的过程是组织及成员为有序开展各项工作,根据现实情况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的行为过程。其内在逻辑是聚焦制度的三大基础要素,发挥规制、规范及文化的效用,构成相互影响、强化的制度连续体。因此,完善的工作制度应包括具有强制性的成文规则、合理的具有一定约束性的程序规范以及为组织成员所认可的价值观念和意义框架。


从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实际需要来看,我们可以重点建立和完善七个方面的工作制度,包括自主学习制度、课例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网络研修制度、信息发布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室为例,在自主学习方面,我们要求工作室成员每年订阅1~2份学科教学方面的专业期刊,每学期至少阅读两部教学著作,每周至少浏览一次工作室网站及与本学科教学相关的网站等;在课例研讨方面,我们要求每位成员每年至少研发一个精品课例并与其他成员共享,每年至少执教或指导一节公开课等。




执行阶段:构筑“五动”教师培养路径


名师工作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培养区域名优教师,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通过完成一件件具体的事情达成的。“做事”是人存在的方式,即“我做故我在”。[4]因此名师工作室应聚焦“做事”,强调“执行”。合理的调度、系统的设计与科学的管理,是工作室运行执行阶段的三项主要工作。其中,调度是执行系统的显性要素,指的是培养教师的具体行为;系统是指各项培养行为间的内在联结,是执行系统有序性、整体性的重要保障;管理指向执行系统的功能和目标,强调的是培养行为的路径与效果。在三大要件中,调度是最容易得到关注的部分,其他两个要素虽然隐含在具体的行为中及行为间,却也至关重要,决定着整个执行系统的稳定与价值。[5]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所在的名师工作室着眼于教师整体进阶发展,探索总结了“导师带动-成员互动-课题拉动-教研驱动-网络联动”的“五动”教师培养路径。五种策略手段相互关联、共同作用,旨在构建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合作共同体,将名优教师培养落到实处。


1. 导师带动:发挥师承效应,打造优秀学科教师队伍


导师带动旨在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为核心,以工作室成员为主体,影响带动一批有志于学科教学研究的骨干教师,进而打造一支优秀的学科教师队伍。导师带动强调发挥师承效应,包括隐性师承、显性师承和多元创新三个基本范畴,以帮助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等少走弯路,快速成长。隐性师承的关键在于名师的人格魅力、教育理念、科研精神、学术道德等的熏陶,传承的是育人信仰。显性师承关注的是名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教研经验、技术运用、教育故事等,强调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多元创新则指在名师的引领下教师跨越区校、经验、文化等的差异,相互学习,碰撞创新,构建学习型、实践型、创造型团队。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师承效应,我们工作室还提出“提升1,发展15,惠及N”的工作宗旨,即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使主持人得到全面提升,成长为学科领军人物;使成员得到长足进步,发展为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知名教师;使一大批教师得到专业引领,在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上获得明显提高,以达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教育效果。


2. 成员互动:发挥互惠效应,创建专业发展共同体


名师工作室成员通过共享而产生互惠,互惠反过来又会促进共享,增进相互间的“投桃报李”,使成员和团队的发展进入一种良性开放的循环状态。从优质资源共享的范围来看,工作室成员的互动互惠可分为内部互惠和外部互惠两个维度。在实践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认真筹划落实,依托名师工作室推动实现教师之间的“六个互动”,包括工作室内部成员间的互动,同一主持人指导的不同批次工作室成员间的互动,区域内同一学科学段的工作室成员间的互动,区域内同一学科、不同学段的工作室成员间的互动,区域内不同学科工作室成员间的互动以及不同区域的工作室成员间的互动,由此形成以学科为纽带、以问题为核心、以成长为宗旨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3. 课题拉动:发挥引导效应,促进学科教学实践优化与理论建设


能够进入名师工作室培养序列的教师大多是具有较强发展愿望、具有一定经验并取得一些成绩的优秀教师。名师工作室需要助力成员走出以往经验成绩营造的舒适圈,不断改进、优化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并及时总结经验、凝练成果,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与进阶。在这一过程中,课题研究是探索变革性实践的重要载体。对一线教师而言,从教研到科研、从实践逻辑转向理性逻辑并非易事,对此需要充分发挥课题的引导效应,让教师从心理上接受一种“强者”的标签设定,并将课题研究视作成为名优教师的重要途径,由此不断影响、引导工作室成员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方向。在具体实践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要根据教师成员的实际情况和探索兴趣,发挥自身的研究专长,汇聚大家的专业智慧,带领团队重点围绕当前教育改革及学科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如“学习任务群的建构策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等。


4. 教研驱动:发挥共生效应,推动教师个体自我实现


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名师工作室培养名师、辐射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名师工作室开展教研活动要注重发挥共生效应,通过促进优势互补和良性竞争,使得不同性别、年龄、职称的教师均能在思维上获得启发,在能力上得到提高,依照个体发展愿景收获更好更快的专业成长。对此,名师工作室在教研过程中要发挥不同学校、经历、能力教师的专业优长,一方面促进互相帮助弥补专业短板,提升团队成员间的亲密程度、共享程度与信任程度;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彰显彼此差异,进而摆脱相似性带来的发展威胁,由此实现良性竞争,达成共生进化,走向共同成长。


在实践中,工作室需根据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召开主题教研会、成果发表会等,及时梳理总结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通过开展专题式、定制化培训,为教师争取更多稀缺的教学资源;带领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研讨活动,拓宽工作室成员获得内外界关注的渠道,增加教师获得专业荣誉的机会;同时以讲座、公开课、名师论坛、现场指导等形式推广工作室的研究实践成果,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作用,从而使每位教师成员在自己的坐标系中实现最大程度的成长。


5. 网络联动:聚焦共建共享,实现资源经验整合迭代


新知识的产生、新方法的运用离不开与原有资源经验的有效整合与链接。在名师工作室的运行过程中,如何在一个培养周期内或跨越周期实现教师知识经验的记录、传播、迭代、创造,从而激发变革潜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在现实中,无论是资源的生成还是调用都需要克服时空限制,对此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工作室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调用,在具体操作中重点在于要选择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便利性及影响力的操作平台。以笔者所主持的名师工作室为例,在三个培养周期的十年间,我们曾先后使用三个网络工作平台,包括最初在省级教育社区网站建立工作室网页,到随着移动终端的技术革新将阵地转移至微信群,再到目前稳定使用专业教师学习交流开放公益平台“潭水源”APP。依托不断升级的信息网络平台,我们共享各种类型的教育教学资源,参加多样化的专题培训课程,组织线上讲座研讨活动,进行在线协同教研及实时交流等,同时定期对平台资源进行分类梳理,以促进经验成果的展示、分享及迭代,使网络工作平台真正成为工作室教师教学思想的集散地和实践变革的策源地。




反思阶段:把握审视问题的“三个维度”


对名师工作室建设进行反思旨在消除困惑、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指向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在反思阶段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问题澄清,需描述问题的现实表征,明晰该现象问题化的依据,即说清楚为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二是行动介入,关注的是针对普遍存在的现有运行问题,工作室应如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进行调整、巩固、提高,这也是反思阶段的三项核心工作;三是效果反馈,即对行动介入及其结果进行评价。


1. 微观层面:着眼个体,通过修正认识激发内在发展动力


着眼微观的个体层面,定位不准、合作不够、发展无力——这是许多名师工作室教师成员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教师对系统“动态性复杂”的认识不够。名师工作室运行的实质,是通过改变教师实践活动的流量而实现教师素养存量变化的过程。教师进入名师工作室后,会拥有更多公开教学、汇报分享、参与课题、发表成果的机会。这些原本有限的资源(流量)的突然涌入,必然会强化教师成员的个体期待,极易使其产生不真实的自我评价,加之对素养发展滞后效应的认识不足,导致教师对自身的发展规划缺少准确定位,从而造成个体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等一系列连锁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工作室可聚焦自我超越的实现和心智模式的修炼,在培养周期内定期组织成员进行学习、会谈与讨论,引领教师提升系统思考的能力,练习如何反思脑中隐藏的假设,表达个体的真实愿景,从而实现对主体及团队认识偏差的修正,如此其才能够更好地与工作室同向同行。


2. 中观层面:着眼团队,通过联动增值巩固扩大研修成果


着眼中观的团队层面,要解决名师工作室运行中存在的工学矛盾、时间冲突、经费不足、辐射乏力等问题,还需以团队之力从外部系统上寻求突破。外部系统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专家团队及其他名师工作室等,它们对工作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度保障和发展支持上。只有争取到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学校的政策支持与信任扶持,才能保证名师工作室的正常运行,确保教师成员有更多机会及时间参加各项工作和活动;只有联合权威专家和其他有影响力的名师工作室等,积淀优质资源,开展高质量的专业活动,才能形成引力场效应,得到更多的外部关注与支持。


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使用联动策略和增值策略。一是联动策略,包括与专家团队及其他工作室的领域内联动,主要围绕教育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进行合作交流,为高质量成果的培育孵化提供专业支撑;以及与教育行政部门等的领域外联动,主要聚焦学科教学提质和教师素质提升推动成果辐射,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增值策略,名师工作室在建设运行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参照和对标高校的学术体系、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成长体系等权威评价体系,力争实现工作室主持人及教师成员的增值性成长,提升名师和团队声誉,让成长“看得见”,让成果“被看见”。


3. 宏观层面:着眼大局,坚持以高站位审视具体实践工作


着眼宏观层面,我们要从时代背景、国家政策、社会文化等维度思考和审视名师工作室建设及教师培养工作。面对飞速发展的技术革新与日益深化的全球化进程,如何回应未来教育中的变与不变是所有教师培训、研修都需要面对的一道必答题。从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瑰宝《学记》到新版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再到美国教师培养认证委员会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的优秀教师评价标准,无不在告诉我们一个穿越古今中外的重要教育命题——为学习而教,为学生发展而教。在当今素养为纲的课程教学改革浪潮下,要面向未来高质量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应该如何培养这样的教师?”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命题,在名师工作室的建设运行中,我们应注重从时代变革、国家发展、教育振兴等大处着眼,从全局和长远的视角把握及反思具体工作实践,营造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在具体操作层面,要向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建言献策,协商制定促进名师工作室提质升级的机制与制度,优化名师工作室服务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要与教育理论工作者合作,加大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相关研究,及时总结、宣传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营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学术环境;还可以与科技界或其他机构联合攻关,通过研发AI数据收集、人机共存共育、教师研修画像等指向实践并服务教研的关键技术,丰富完善构建名师工作室学习型组织的智慧环境。


在这一名师工作室运行系统中,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制约的共轭关系,只有在反思阶段认真总结“得”与“失”,重新审视规划阶段的“人”与“路”,不断调试执行阶段的“行”与“度”,才能使名师工作室行稳致远、进而有为,在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引领变革性教育实践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佑生.基于主题引领的名师工作室运行策略研究[J].中小学管理,20238):17-20.

[2]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3-10.

[3] 王新国.共同体视域下名师工作室的重塑与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612):42-46.

[4] 赵汀阳.一个或所有问题:一份哲学草稿(修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10-11.

[5] 德内拉·梅多斯.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M].邱昭良,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24-26+32.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9期文章回顾 
 



刘莉莉丨校长讲话如何更有魅力?

王   烽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把握好“四个关系”

宋   萑丨以教育家精神铸就强国之师

宋   萑  袁培丽  荣   晴丨基于教育家精神的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内涵与结构

蔡小雄丨关注教师健康应从“心”开始

李   琼,等 || 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路径与机制

赵德成丨突破天花板:教育家型名师培养的三个关键

周照林  罗宁丨为新时代名师画像:基于卓越胜任特征模型的分析

史凤山丨引领幸福教育航程:让更多师生拥有幸福人生

张   斌  王少非丨学生学业成就报告单的再定位与新设计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9期 · 培训

文章编辑:黄子珂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在线购刊请点击↑↑↑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
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
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探究教育之真,彰显人性之善,发现管理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