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周末报道,2023年10月4日周五,欧盟成员国投票表决是否针对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最终27个欧盟成员国以10票赞成、5票反对、12票弃权的结果,支持对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动汽车征收总计最高达45%、长达5年的关税。欧盟委员会随后表示,“尽管成员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欧盟委员会已获得通过关税措施的必要支持。”一名欧盟外交官透露,欧盟委员会将在2024年10月30日之前公布关税的法律文本,这些关税将于10月31日起生效。
在这谈判的紧迫关头,欧委会却采取了不透明的手段,想越过中方谈判的合法代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我方私企搞“单独约谈”。10月17日,中国机电商会公开披露了欧方的“阴阳”行径:欧委会在与中方磋商的同时,又单独与部分企业进行价格承诺谈判。对企业进行单独约谈,此前欧方一直希望一些企业能够去欧洲投资,在当地布局汽车产业,而并非单纯出口汽车到欧洲。无疑是想分化中国企业,破坏中方团结,通过各个击破来攫取更大的利益。
11月4号,欧盟候任贸易事务专员塞夫科维奇不停地炒作“与中国对抗”,他一边将中国称为欧盟“最具挑战性的贸易伙伴”,誓言要“重新平衡”中欧贸易关系,同时扬言将“全力打击”所谓中国“过剩产能”。至于欧盟对中国进口汽车加征反补贴税这件事,塞夫科维奇一边声称欧盟的调查结果是“基于事实和确凿证据”,一边强调欧盟正与中国谈判的协议必须同关税政策具有同等效力和可执行性,如果谈判失败,欧盟仍有“应急计划”。
欧盟高层的很多人,特别是主席冯德莱恩,也是同样的想法。自从她上任以来,欧盟就在很多政策上逐渐强硬起来。从调查中国电动汽车补贴,到对一些商品施加高额关税,步步都在向外界传递信号:欧盟不想再这么依赖中国了。美国的态度在其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国近几年对华政策一直是强硬派,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先后都采取了各种措施限制中国,影响了欧洲不少政客的看法。于是,欧盟内部一些针对中国的“鹰派”的声音越来越多。
对此,中国对欧盟的乳制品下手。这一招很有针对性,毕竟欧盟内部有不少国家的乳制品产业依赖中国市场,尤其是荷兰,他们的乳制品出口很多都流向中国。所以,中国对乳制品的反制,直接让荷兰这些国家感受到了压力。其次,中国对白兰地产品出手。中国这一招对白兰地的限制,等于是直接敲打法国,逼他们重新审视对中国的态度。最后,中国还对欧盟的猪肉出口采取了限制措施。这个主要针对的是意大利等国家,意大利的猪肉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非常大。
欧盟宣布5年期加税落地第二天,中方就跟印尼达成建电池厂的合作,规模达百亿美元。我们都知道,电动汽车,属于新能源产业,是走向脱碳节能的关键一步,也是绿色转型的关键一步。如今中国引领新能源技术,并且有意推动全球绿色转型,哪个国家和地区能抢先布局,分得第一杯羹,成为引领地区乃至世界的新能源发展示范区,背后可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涉及政治影响力。
不过,尽管欧洲对华新能源关税已经实施,但中欧之间仍有机会通过谈判协商,以非关税手段解决分歧,从而避免全面贸易战的爆发。需要强调的是,贸易战对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中国并不希望与欧洲爆发贸易战,采取贸易反制措施的目的是促使欧洲回归理性,停止在保护主义的错误道路上继续前行。欧洲政客们应当积极推动中欧谈判协商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不是继续拱火浇油。如果中欧协商继续破裂,对双方而言都将是灾难性的结果。